仝玲
摘 要:金圣嘆是跨越兩個朝代之人,他的事跡被廣泛流傳,但大多是人們的游戲之說,并非真人真事。由于史料的缺乏,想要探究一二更是困難。金圣嘆與成都之間的因緣際會可以從他流傳于世的詩文創(chuàng)作和文學評點中進行窺探。從他的詩歌中可以推測他在有生之年是沒有到過成都的。而他在很早的時候就對成都抱有特殊的情感。他把舊作重讀并且抄錄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對成都的向往。在他的相關(guān)詩歌評點中也滲透出對成都持有特殊情感的因由。通過對他有關(guān)成都的詩歌以及評點的解析,可以重新審視金圣嘆其人。
關(guān)鍵詞:空間距離;心靈情感;理想世界
一、空間距離上的阻隔
經(jīng)過學界前輩考證金圣嘆一生都居住在蘇州,未曾到過其他地方,那么可以說他和成都在空間距離上是相距萬里的?!恫≈袩o端極思成都憶得舊作錄出自吟》一詩中:“卜肆垂簾新雨霽,酒壚眠客亂花飛。余生得到成都去,肯為妻兒一灑衣。”[1]古人之詩,先從詩題看起,“病中無端極思”可以了解到金圣嘆是在生病的情況下極思成都,人生病的時候最容易多愁善感,金圣嘆病中百無聊賴,內(nèi)心想到很多東西。他這種“無端”的情緒恰恰是相反的,有緣由的。因為他在很多地方都用了“無端”這樣的詞,然而卻是他人生中發(fā)生重大事件的時候。金圣嘆在《金評水滸》第五十六回前評中有提到“吾有一蒼頭,自與吾交往還,便與之風塵雨夜,同行共往,雖天下騃,吾有更甚于此蒼頭也者,而不虞其死也。吾友有一蒼頭,自與吾交往還,便與之風塵雨夜,同行共往,雖天下之騃,又無有更甚于此蒼頭也者。雖天下之知吾,則又無有更過于此蒼頭者也,而不虞其去也。吾有一玉鉤,其質(zhì)青黑,制作樸略,天下之弄物,無有更賤于此鉤者。自周歲時,吾先王母系吾帶上,無日不在帶上,猶五官之第六,食指之一枝也。無端渡河墜于中流,至今如缺一官,如隳一指也?!盵2]這里的“不虞其死”、“無端墜河”與此處的“無端”如出一轍。當是有著重大事件發(fā)生。“這里的‘不虞與‘無端一樣,也是故意掩飾之辭;同時還有事發(fā)突然、出乎意料之意?!盵3]所以說金圣嘆在病中思念成都是有重大原因的?!皯浀门f作錄出自吟”可以看出這首詩在很早之前就寫了,病中愁思,拿出來重新抄錄,然后一遍一遍的吟誦??上攵@是一種多么深厚的情懷一直縈繞在金圣嘆的心中。再聯(lián)系詩中的“余生得到成都去”可以看出金圣嘆在生病的時候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他在想如果自己萬一發(fā)生不測怎么辦,去成都的愿望至今還未實現(xiàn)。
詩中的后兩句說的是余生如果能到成都去,愿意哭著打濕衣襟離開妻子和孩子。說的如此動情,可想成都對于金圣嘆來說是如此魂牽夢繞。這兩句我們可以當作假設(shè)語句來解讀,說明金圣嘆在寫這首詩的時間還未曾去到成都。其次在陸林先生的《金圣嘆全集》序中說過:“天性疏懶。徐增《天下才子必讀書序》云:‘圣嘆性疏宕,好閑暇,水邊林下,是其得意之處?!憩F(xiàn)之二 ,不喜遠游,生平足跡罕至郡外。如《第六才子書·鬧齋》總評言及王瀚描寫廬山之美‘吾聞而甚樂之,便欲往看之,而遷延未得也。”[4]陸林先生的《金圣嘆史實研究》中有關(guān)他的交友情況的考證,《周元亮:褒貶審慎的研究者》這一章中說道:“成人之后,金圣嘆長居蘇城,足跡罕至他郡?!盵5]從很多材料中都能證明金圣嘆從未到過成都,甚至可能是居住地以外的其他地方。那么金圣嘆對成都懷有詩中所寫的這種情結(jié)到底因何而起。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金圣嘆思念成都的原因。
二、心理情感的契合
個人的理想生活。首先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文本出發(fā),“卜肆垂簾新雨霽,酒壚眠客亂飛花。”這兩句詩蘊含著兩個典故?!稘h書·卷七十二》記載了漢朝時期的嚴君平隱居成都街市卜肆的故事。成都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熏陶之下變得魅力無窮。多少文人騷客,游俠豪士曾行走在成都的街頭,感受著它的魅力。俗語說,小隱隱于山,大隱隱于市。嚴君平賣卜于成都街市之中,甘愿當一個隱于市井的平凡人,食盡人間煙火,不追名逐利,以這樣開闊的胸襟存于世間,這樣平和沖淡,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使金圣嘆的內(nèi)心得到?jīng)_擊。嚴君平拒絕入仕為官,研習老莊哲學,實現(xiàn)了自我的人生價值。他在卜肆和研究哲學這兩點上和金圣嘆扶乩和學佛有相通之處,金圣嘆早年扶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解決生計問題,可是這種方法并未讓他擺脫貧困。他也想如嚴君平一樣在成都這樣的安穩(wěn)環(huán)境中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可以讓他安心研習佛法,著書立說。
個人的情志追求。第二句中則寫的是“文君當壚”的典故。見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與之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傭雜作,滌器于市中?!盵6]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才子佳人故事的流傳也給成都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韻味。馬相如與卓文君可說是才子配佳人,一方面他們甘愿放棄自己的身份在街市當壚酤酒,平靜生活;另一方面吟詩作賦,琴瑟和鳴。這是金圣嘆內(nèi)心所期望的有知己美酒的生活。在評點和創(chuàng)作中傾注了深厚的情感。
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他在詩歌評點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他從未見過的美好世界,那就是成都。金圣嘆《選批唐才子詩》是在順治十七年開始的。選評了很多的詩歌,這些詩歌評點寄托了他的思想,也充分顯示了他的喜惡,其中有兩個詩人是必須要提起的,那就是杜甫和李商隱。金圣嘆專評杜詩,把杜詩放在很高的位置。他評李商隱的詩之后還寫了效李義山詩。李商隱一首作于成都的詩《杜工部蜀中離席》,其中金圣嘆評曰:“前解寫不應(yīng)別,此解寫應(yīng)不別也?!砜脱有芽脱源说刂褐嘁?‘晴云雜雨云言此地風景之美也。然則借此美酒,便堪送老;帶甲滿地,又欲何之?‘當壚仍是之為言,普天流血而成都獨干凈也?!盵7]
處在晚唐的李商隱寫的這首離別詩帶有復雜的情緒,內(nèi)心矛盾,擔憂家國命運,即使成都有知己,美酒也要離開。“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金圣嘆感慨成都是普天之下唯一沒有戰(zhàn)亂血腥的凈土。生逢亂世,身不由己,金圣嘆聯(lián)想到自身的處境,自己也是經(jīng)歷戰(zhàn)亂苦難之人,評此詩時他內(nèi)心肯定傾注了對成都不一般的感情,他是如此渴望有成都這樣一片凈土可以讓身心的得到暫時的休憩。
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金圣嘆對成都在心理情感上是趨于向往的,而他在行為上的表現(xiàn)卻是從未實現(xiàn)這種愿望,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評論中所表達的愿望是對他這種矛盾心理的一種補償。金圣嘆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內(nèi)心極不安穩(wěn),對治理國家提出自己的方案。在少年時期《金評水滸》中就對如何解決當時社會的政治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明朝末年時期政治混亂,官員貪污腐敗,災(zāi)荒戰(zhàn)亂連連,農(nóng)民起義四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身在其中的金圣嘆也不能幸免,據(jù)金圣嘆生平系年簡表,崇禎年間的金圣嘆結(jié)婚生子,貧困潦倒,做不到立德,立功,就評書以立言。《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七十回評說 :“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官員四海分。但見肥羊?qū)幐咐?,不聞司馬動將軍?!盵8]這是金圣嘆對理想中的政治的渴求,不過這也只是他個人的愿望,并不能得到當權(quán)者的呼應(yīng)。金圣嘆選評杜詩,單獨列為一個專題,后輯為《唱經(jīng)堂杜詩解》。杜甫《去蜀》詩金圣嘆評曰:“五載蜀郡,一年梓州,驟讀之,謂祇記其年月蹤跡,殊平平無警耳。不知先生以大臣自待,國家安危無日去心,身在此中,真朝朝暮暮以眼淚洗面。雖一日有甚不可者,奈何五載,奈何一年?唱此四字,椎心噴血,以為積憤極痛……”[9]客居蜀都仍不忘天下,時時心系人民。
杜甫在成都的詩作被金圣嘆評點了四十多首,我們知道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動蕩時期,宦游成都,過了幾年比較安穩(wěn)的生活,在浣花溪邊建了草堂,同時也作了大量贊美成都的詩歌。評杜甫《蜀相》一詩中金圣嘆這樣說道:“城外有丞相祠堂,然至城外而尋祠堂,是無心于丞相者也……嗟乎,后世英雄,有其計與心,而不獲見諸事者,可勝道哉!在昔日為英雄之計、英雄之心,在今日皆成英雄之淚矣!”[10]
金圣嘆也同樣經(jīng)歷了家難和易代之亂,讀詩和評詩中自然而然感同身受。杜甫即使身在成都,心卻在天下。一首《蜀相》道出了內(nèi)心的憂國憂民的情思。圣嘆評語也是極盡柔腸,如若不是當初劉備三顧茅廬,丞相諸葛亮又如何得見于天下,拯救黎民于水火。他是渴望天下能有像諸葛亮一樣的英雄橫空出世,也更渴望能有劉備一樣禮賢下士,發(fā)現(xiàn)人才的君主,雖死而無憾。感嘆自己空有英雄之心,英雄之計,卻沒有機遇,徒留下眼淚對天長嘆。金圣嘆對成都的情感是愛而不得的矛盾心理,他一方面極度渴望像嚴君平一樣在街市中平凡生活,一方面又苦于現(xiàn)實的壓迫。
三、居住地以外的理想世界
除了成都是他明確指出極思的城市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理想世界是金圣嘆贊賞的。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就是擺脫戰(zhàn)亂困苦,社會風氣敗壞的居住地以外的地方,是可以看作是他內(nèi)心的理想圣地的。當然這種地方也不是隨便哪里都可以,金圣嘆還是有一定的審美要求的。其中一個代表性的地方就是匡廬,指江西的廬山。相傳殷周之際有匡俗兄弟七人結(jié)廬于此,故稱。自古廬山就有仙境之稱,匡廬勝境,遠離塵世喧囂,沒有苦難與戰(zhàn)亂,只有山花山鳥,佳樹云煙。
金圣嘆在《金評西廂·鬧齋》總評中有一段話:“吾友斫山先生嘗謂吾言:匡廬真天下之奇也,江行連日,初不在意,忽然于晴空中劈插翠嶂,平分其中,倒掛匹練。舟人警告,此即所謂廬山也者,而殊未得至廬山也。……誠以天地之大力,天地之大慧,天地之大學問,天地之大游戲,即亦何難設(shè)此一奇以樂我后人 ,而顧吝不出此乎哉!”[11]
好友王斫山向金圣嘆描述了在江中行船時,不經(jīng)意間廬山就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走了兩日不見了,復又重現(xiàn),讓人感覺奇妙。金圣嘆聽后十分欣喜,也想去看看,可惜沒有實現(xiàn)。他說了三個原因,一是沒有錢去旅行,二是廬山?jīng)]有朋有相陪,三是個性懶散。年復一年也未達成心愿。心中念念不忘,經(jīng)常在夢中賞玩廬山,所見廬山如青芙蓉般直聳入云,就像友人所說的那樣。后來只要有人從西江來就會問他廬山是不是像友人所說的那樣,大家眾說紛紜。就去向友人求證,可是斫山卻說他也沒去過。這一段對話讓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金圣嘆,對一個自己沒有去過的廬山是如此執(zhí)著。最后幾句中金圣嘆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在聽別人敘述的過程中已經(jīng)知道了在不經(jīng)意間就會偶遇廬山的樂趣,在其中領(lǐng)悟到了天地的智慧,就算此生不去廬山,也已經(jīng)很滿足了。
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一詩,金圣嘆評曰:“日高猶慵起,此是閑客常理。今加睡足而猶慵起,此便是南郭子綦仰天長噓,嗒焉自喪境界,固非心未降服人所得冒濫也。三、四,欹枕聽鐘,撥簾看雪,須知不是誇語好景,便是此老身心放倒,得大快活之實在供據(jù)??春蠼庾灾G敖獗緦懙煤?,何意后解又睹傖父?至于‘心泰身寧等字,風雅亦復盡情矣?!盵12]金圣嘆心中的廬山遠離塵世喧囂,不追名逐利,使人身心得到放逐。金圣嘆是不贊成白居易這句“匡廬便是逃名地,司馬仍為送老官?!卑拙右走@句自嘲,內(nèi)心多有對自己處境的不甘心。金圣嘆認為只有真正的“心泰身寧”,哪里都是故鄉(xiāng)。
四、結(jié)語
從上述詩文中得知金圣嘆雖一生未曾踏足成都這座理想城市,卻時未曾忘卻這片圣地,在多處詩文評論中流露出對成都的向往之情。金圣嘆對成都乃至廬山的情感,歸結(jié)起來還是內(nèi)心對一種安穩(wěn)的太平盛世的渴望,只要社會穩(wěn)定,在哪里都有歸宿感,他渴望的是在穩(wěn)定中尋求個體的人生價值。生逢亂世時心懷天下,深處安穩(wěn)則修身養(yǎng)性,體現(xiàn)了金圣嘆超凡的人格魅力。
參考文獻:
[1]金圣嘆著,陸林校注.金圣嘆全集二·詩詞曲卷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200.
[2]金圣嘆著,陸林校注.金圣嘆全集四·白話小說卷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018.
[3]陳飛.金圣嘆幼年家難探測-相關(guān)詩文讀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7,(5).
[4]金圣嘆著,陸林校注.金圣嘆全集一·前言[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0.
[5]陸林.金圣嘆史實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386.
[6](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672.
[7]金圣嘆著,陸林校注.金圣嘆全集一·詩詞曲卷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388.
[8]金圣嘆著,陸林校注.金圣嘆全集四·白話小說卷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250.
[9]金圣嘆著,陸林校注.金圣嘆全集二·詩詞曲卷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733.
[10]金圣嘆著,陸林校注.金圣嘆全集二·詩詞曲卷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688-689.
[11]金圣嘆著,陸林校注.金圣嘆全集四·詩詞曲卷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927-928.
[12]金圣嘆著,陸林校注.金圣嘆全集四·詩詞曲卷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