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近幾十年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加快,國家間各個領域都在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教育領域。IB教育體系是教育全球化的一個代表,是知名的四大國際教育體系之一。本文借鑒IB教育體系中關于教學的幾個重要理念,如概念驅動課程、全球背景下的情境教學及方法主導學習等,具體探討了將它們應用到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合理性及方式方法。
關鍵詞:IB教育;概念驅動;全球背景;信息技術
自1985年,經濟學家萊維特提出“全球化”這一概念以來,以全球視角觀察全世界包括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各領域的變化發(fā)展及相互作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分析手段。與此同時,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迅速發(fā)展,人才、資源及觀念的國際間交互愈加頻繁,從而對于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人的全球視角的觀察也順勢而起,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教育全球化。
一、 教育全球化與IB教育
教育全球化一度被理解為“一系列全球化進程對教育的影響,諸如人力資本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等,而政府間組織、信息交流技術以及非政府組織和跨國公司也對教育產生影響”。在這一教育全球化以服務于經濟全球化的輿論氛圍下,斯普林提出在教育的全球化背景下,“應將學校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程度作為評估學校的標準,而不應把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增長的貢獻度作為學校的評估標準”,考察學校的重點在于學校教育是否對人類幸福和未來生活作出貢獻。
IB教育的興起與發(fā)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斯普林這一觀點在教育全球化進程中的實踐。所謂IB教育,指的是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文憑教育。該體系最早的大學預科項目肇始于1968年。1994年,該體系的中學項目得以推出。目前IB教育體系已成為全球認可度最廣泛的國際教育體系,通過該體系的認證考試,可以申請全球100多個國家的大學。其中學階段教育理念可以簡單概括為:概念驅動課程、全球背景下的情境教學和學習、方法主導學習等。下面我們將結合我國的教學實際,分項討論這些理念在信息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二、 概念驅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限于篇幅,本節(jié)僅就“數據”這一概念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以概念驅動課程的方式進行實際教學的討論。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的做法如下:首先,我們設定一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思考這些問題,逐漸構建起對“數據”這一概念的直觀認識。其次我們依托我們建立概念設定的情境來組織知識點、構建課程進行教學,從而完成概念驅動課程的過程。再次,我們還要反復深入的探討概念,如設定其他情境及組織進一步的課程來理解同一個“數據”概念等,這一過程可以反復進行。最后,我們通過結合總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的方式,來判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此基礎上對課程知識點或操作技能的掌握或運用。
三、 全球背景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全球背景下的情境教學和學習是為了適應世界變化的形勢,為了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才,為了解決未來世界的復雜問題而提出的。由于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進展及信息技術學科自身的特點如國際互聯(lián)網絡、全球衛(wèi)星通信等,適當的將全球背景融入信息技術教學顯得更加必要。有助于開闊學生對信息社會的認知,也有助于學生了解全球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趨勢。
對于應用全球背景到信息技術學科的實際教學中,我們認為可以有這樣幾種方式。第一、在上一節(jié)所述的設置理解概念的情境問題中,更多地采用具有全球背景的情境。例如,在給定大規(guī)模自由落體實驗數據上,我們可以給定全球不同維度多個地區(qū)和國家的大規(guī)模實驗數據,從而既有助于學生更準確的把握重力加速度的物理內涵——依賴于地理位置,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采用開闊的全球視角來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第二、在組織知識點的時候,注意引進國際最新的技術成果及加強國際性的交流互動。比如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所涉及的圖像處理及Photoshop軟件,該軟件不僅自身在不斷更新,全球的使用者也不斷豐富其使用方式及生成相應的Psd文件。通過共享文件及交流使用情況,幫助學生增強國際性交流互動的能力。
四、 方法主導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主導學習的學習方法,在IB的教育體系中主要有以下五點:交流、社交、自我管理、研究、思考。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手段訓練學生采用這些方法。篇幅原因,我們主要討論交流與自我管理兩類學習方法。
首先是交流。我們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為了正確的理解信息及知識點以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應積極地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包括采用分組討論的教學形式加強學生間交流;也包括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如通過不斷提問來使學生獲取對某些信息或知識點的無偏認知和準確理解。此外我們還提倡國際間交流。比如,我們在互聯(lián)網檢索信息時,有時為了獲取一些特殊信息,我們需要向特定的對象索取。如此我們可以通過給學生布置特定的檢索任務,鼓勵學生在網絡上進行國際交流來獲取信息。
其次是自我管理。信息技術課堂區(qū)別于普通課堂的一個特點是學生要在電腦上進行實操,這樣在課堂管理上與普通課堂就有了一定的區(qū)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們的做法是:第一、向學生經常強調行之有效的教室公約,讓學生明白信息技術教室的基本守則。第二、在實操階段,明確操作任務,并分組完成實操。對于每個組,根據學生特點,采取優(yōu)劣搭配,由主動性稍強的學生帶動小組進度,并對小組進度進行跟蹤記錄。第三、在時間管理和秩序管理之外,信息技術學科還強調資源管理。對于每個學生我們鼓勵他們應做好自己的資源文檔并隨時進行更新整理。
以上內容基于IB教育的相關理念和我們在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將優(yōu)秀的國外教育理念應用到信息技術課堂中的一些具體手段。這既符合全球化浪潮下,國際間互動與交流不斷加深的趨勢,也符合我國信息技術教學改革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而所有這些改進,都是為了學校教育中培養(yǎng)出更注重生活幸福的學生,能面對未來世界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項賢明.教育全球化全景透視:維度、影響與張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5-13.
[2]喬爾·斯普林.論教育全球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6).
[3]張宇.淺談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7(23).
作者簡介:
吳凱燕,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貴池區(qū)城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