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濤(廣西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院顧問總工、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一級注冊建筑師)
“建筑”名詞一般解釋為:造房子、修路、架橋等建設行為;“建”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立朝律也。從聿從廴。聿,律省也。”《說文解字注》:“今謂凡豎立爲建。從聿。律省也。從廴。廷省也。”律省中的“律”字一般解釋為:法則、規(guī)章、約束、音律。中國古代把聲音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品(陰律),合稱“十二律”。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的不同高度,從低音管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稱“律”;成偶數的六個管稱“呂”,后來“律呂”作為音律的統(tǒng)稱,所以才有“王以律省,風而作樂”的先秦樂律思想。“省”字是會意字,即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據甲骨文和小篆字形,像眼睛觀察草。其本義為:察看、省中(宮禁之中)、省內(宮禁之內)、官署等。
“省”字形發(fā)展演變
廷省的“廷”字一般解釋為:朝廷、宮廷、廷杖、官署等。
綜合前面字義,我國古代“建”字就包含律省和廷省的含義。在律省的組詞中有法則、約束、音律、察看的含義,在廷省中也有朝廷、官署、察看的含義。觀“筑”字,其為會意兼形聲字,“從竹、從木、從工”。古代筑墻先立兩行夾板,再中間填土夯實,故稱為“筑”。
“筑”字形發(fā)展演變
所以,“建筑”的詞義在我國文明史中早有所依,從漢字的詞義來看建筑已經不是簡單的造房子、修路、架橋的工程行為,而是蘊涵豐富的建筑文化。從建筑文化的意義來理解、觀察、設計、建造房屋等建筑物,我們才能具備深邃的目光和全面的理解,我們才能設計和建造出獨具特色的建筑物,這就是研究建筑文化的初衷。
中華民族祖先在上古時期就開始用木材和泥土建造居所。七千多年前,我國以土和木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獨特的建筑體系。這一體系從個體建筑發(fā)展到城鎮(zhèn)布局,最后演化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風格和形式。以下大致分析我國古建筑的發(fā)展脈絡和文化軌跡。
舊石器時代,我國原始人居住在巖洞里。
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開始穴居,并且逐步利用黃土層為墻壁,用木構架、草泥搭造半穴居所。在長江流域以南,因為潮濕多雨,常有水患獸害,所以那里的先民開始構木為巢,后來發(fā)展為干欄式建筑。
夏、商、周時期,許多地方都營造了都邑,夯土技術已廣泛使用于筑墻造臺,如河南偃師二里頭商都城遺址,就有長、寬均為百米的夯土臺,臺上建有八開間的殿堂,周圍有回廊。另外,木構架技術較先前的原始社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斧、刀、鋸、鑿、鉆、鏟等加工木構件的工具。西周時興建的豐京、鎬京和洛陽的王城、成周,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營造的都城,都開始以宮殿為中心布置城池。當房屋建在夯土臺上,木構架就成為其主要的結構方式,陶瓦也開始使用在坡屋頂上,而且木構架上的裝飾和彩繪也多了起來,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筑已經具備了雛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帝國,并北筑長城,在陜西咸陽修筑都城、宮殿、陵墓等。今天的我們,從秦始皇兵馬俑列隊埋坑,可以想見當時的工程是多么宏偉浩大。
漢代繼承了秦朝建筑傳統(tǒng)。漢武帝劉徹先后五次大規(guī)模修筑長城,開拓了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還興建了長安城內的桂宮、光明宮和西南郊的建章宮、上林苑,促進了我國古建筑的發(fā)展。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東周都城故址營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木構架作為當時的建筑結構主體趨于成熟,重要的建筑物已經普遍使用斗拱,屋頂形式呈現多樣化,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囤頂均已出現,有的還被廣泛采用。
磚、瓦建筑材料的使用,促進了建筑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又一次的民族大融合。也在這一時期,我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開始受佛教影響,出現了大同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南響堂山和北響堂山石窟等佛像石窟。這一時期,我國建筑融進了許多來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筑形制和風格。
隋唐時期,我國建筑既繼承了前代的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但是,我國獨立而又完整的建筑體系依然沒有改變,而且把古代建筑推進了更加成熟的階段,并影響著我國周邊國家的建筑風格。隋朝在建筑上頗有作為,它修建了都城大興城(唐代長安城),營造了東都洛陽,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揚州),開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東始江都(揚州西南)、西抵長安(西安)的長約27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筑萬里長城。公元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到了唐代,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疆域遠拓。在首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繼續(xù)修建規(guī)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全國各地也陸續(xù)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地方城、商業(yè)和手工業(yè)城,如廣陵(揚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寧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荊州(江陵)、廣州等。唐代佛教文化達到了鼎盛階段,至今還保留著唐代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尋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在此期間,我國建筑技術有了新的發(fā)展,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
從晚唐開始,我國進入了三百多年的分裂戰(zhàn)亂時期,先是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和十個地方政權的割據,接著又是宋與遼、金南北對峙,致使我國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建筑也從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來,再沒有出現如長安城那么大規(guī)模的都城與宮殿。但是,隨著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城市逐漸由前代的里坊制演變?yōu)榕R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
唐長安地圖
在建筑方面,自北宋起一改唐代宏大雄渾的氣勢,而向細膩、纖巧方面發(fā)展,建筑裝飾也更加講究。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朝廷頒布并刊行了《營造法式》,這是一部有關建筑設計和施工的規(guī)范書,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術專著。頒刊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規(guī)范和管理,書中總結歷代以來建筑技術的經驗,制定了“以材為祖”的建筑模數制。該書規(guī)定,以“材”作為房屋營造尺度和標準,將建筑的用料尺寸分為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身用材,“材”一經選定,木構架部件的尺寸都整套按規(guī)定而來,設計施工方便,供料估算也有統(tǒng)一的標準。這部書的頒行,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均達到新的水平。
元、明、清三朝統(tǒng)治我國達六百多年。元代營建大都和宮殿,明代營造南、北兩京和宮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較之宋代更為成熟。明清時期皇帝和王公大臣、商賈富豪、地主豪紳都大興苑囿與私家園林,掀起了中國歷史上造園的高潮。同時,清代喇嘛教建筑也在蒙、藏、甘、青等地廣泛建造,僅承德一地就建有11座喇嘛廟。明清兩朝的帝陵也較多,如北京十三陵、清東西陵,這些建筑與江南的園林和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塔、道教宮觀以及各地民居、城垣建筑等,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留存至今的主要篇章。
中華民國也是我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轉變的時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建筑所展現的風格也各不相同。一般認為,民國建筑大部分為磚混結構,這種結構是指建筑物中豎向承重結構的墻、附壁柱等采用磚砌體,大城市中的柱、梁、樓板、屋面板等開始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這樣的結構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間,相比古建筑土木結構更具有承載力大、建筑空間靈活、安全耐久等優(yōu)點。
文化是個大概念,它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總和。中國人理解的文化概念,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的記載”。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在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但是,從具體建筑文化內容來看,就是指建筑物體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guī)范律法、制度思維、營造技術、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內涵。從這種角度來認識建筑文化,我們就不難理解建筑文化的廣泛性和復雜性。然而,不管如何廣泛和復雜,建筑的本質是人們用建筑材料來搭建的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體,如住宅、橋梁、旅館等,其實園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它的文化屬性更加明確。在建筑學和土木工程的范疇里,建筑是指興建的建筑物或發(fā)展基建的過程。建筑可以壘起文化,文化又是上層建筑。從這種意義上來認識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又如同創(chuàng)作的平臺,人們利用建筑的物質平臺,展現出無窮的想象力,構建出物質和精神的共同家園,這也是建筑文化的魅力。華夏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建筑文化和風格,與日月同輝,和山水同在。它上連人們的衣食住行,下接百姓的風土人情;它可筑就江山社稷,又可壘砌廣廈予民眾棲身。因此,建筑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產生了無數的物質內容和文化現象,是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不斷作用、融合的產物,也是物質與精神交融、碰撞、促進的結果。在不同的時代,建筑文化的內涵與風格豐富各異,除去地理氣候因素以外,在不同的地域,建筑的價值觀也區(qū)別明顯。中國的建筑發(fā)展有一條規(guī)律,即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當今,我們要弘揚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就要深入地研究我們祖先是如何解決物質與精神、技術與藝術、繼承與發(fā)展的協(xié)調問題,進而總結前人的創(chuàng)造,揮灑今天的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