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竹 HUANG Zhu
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建設規(guī)模逐步增大,開發(fā)強度越來越高,推動了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類基礎設施建設的日趨完善,橋梁、高架道路、立交橋等交通形式隨之增多。橋下空間作為一種次生空間,在城市中出現(xiàn)的頻率也逐漸增多,其分布范圍由城市郊區(qū)持續(xù)向城市中心蔓延。在此趨勢下,橋下空間已然成為城市公共空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市空間服務供給的特征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從改革開放時期以“補欠賬”為主要特征的基礎設施供給,到20世紀90年代后以“擴大規(guī)模”為主要特征的物質空間供給,再到21世紀以來以“提質增效”為主要特征的公共服務供給,城市發(fā)展愈發(fā)注重“質”的提升[1]。原本處于城市背陰面的橋下空間逐步走上前臺,在成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重要組成部分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型空間。
在過去,交通相對割裂的橋下空間往往是城市的邊角,再加上橋梁高度限制等因素導致其具有陰暗潮冷、空間局促等特性,致使其難以被利用。因此,城市橋下空間通常扮演著一種被動的、消極的灰空間角色。如今,橋梁在滿足城市基本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逐漸成為承載城市文化、形象、品質的空間載體,對其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濱水空間的開發(fā)、城市慢行系統(tǒng)的建設等都對由橋梁延伸而來的橋下空間的品質進行提升。那么,如何化被動為主動,將橋下空間這一消極灰空間轉化為積極空間,如何合理有效且安全地利用從前被邊緣化的橋下空間,將成為城市建設新常態(tài)下面臨的新課題,這也構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目前,國內外對橋下空間的研究以地面高架橋橋下空間為主,其中最多的是市政道路的高架橋(Viaduct)橋下空間,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對道路附屬的綠化空間進行的研究。要么一帶而過,要么以某一具體實施層面為切入點。關于橋下綠化或垂直綠化的生長環(huán)境或種植搭配的專項研究雖然很深入,但是對空間利用方面的研究較少。另一類是將高架橋橋下空間作為獨立課題對象。研究中將其定位為“剩余空間”或“灰空間”,空間利用注重增加人的參與度。國內外已建成的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的成功案例大多以此類為主。國內的如老成都民俗公園、廣州東濠涌高架橋下景觀帶等,國外的如荷蘭A8高速公路公園、蘇格蘭的Garscube Link項目、多倫多的Underpass Park項目,以及東京的中目黑高架橋下空間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這類橋下空間往往不局限在高架投影之下,更結合了周邊用地,其特殊性勝過普遍性。
在地面高架橋橋下空間的研究中,還延伸出一部分針對立交橋(Overpass)的獨立分支研究。這類研究多從實際案例入手,對立交橋下空間的范圍設定原則較為模糊,其利用方式更關注使用者的心理與行為,鮮有綜合城市發(fā)展等宏觀角度。
總體來說,對地面高架橋橋下空間的研究雖然多,但尚未有全面的歸納、分類與總結。
相對于成熟的地面高架橋橋下空間研究,對跨水系的橋梁(Bridge)橋下空間,其研究則缺失更多,現(xiàn)階段主要停留在橋梁本身或橋頭堡區(qū)域的橋梁景觀營造,雖然強調與周邊環(huán)境的協(xié)調,但對橋頭橋下空間的利用方式未有深入探討。僅有部分濱水空間的開發(fā)利用或城市綠道建設中會提及橋頭的橋下空間貫通,但少有將這類橋下空間作為獨立對象進行專題研究,建設中此類橋下空間也未得到足夠重視。
綜上所述,若將橋下空間作為獨立研究對象,目前研究類型尚不夠全面,也未能對橋下空間進行整理與對比分析。
圖1 橋下空間分類示意圖
表1 城市橋下空間分類及特征分析表
本文所研究的橋下空間不僅局限于橋梁投影面下的空間,還包括與之直接相連的場所空間。研究的橋梁類型主要有城市內高架橋橋下空間和跨江(河、湖)橋頭橋下空間兩大類。其中,高架橋主要指市政道路高架、軌道高架、慢行高架、跨線橋等(圖1)。
根據空間類型,可將高架橋橋下空間分為路段高架橋橋下空間和立交高架橋橋下空間兩種類型。一般來說,高架橋橋下空間具有派生性、邊角性、消極性、公共性、動態(tài)性5大特性,不同類型的高架橋橋下空間特性側重各有不同(表1)。
路段高架橋橋下空間以帶狀或線性空間為主(圖2),按所處位置又細分為路中和路外(側)兩種類型。路中高架橋橋下空間,高架橋位于道路紅線以內,橋下空間除了車行道,可利用空間主要是橋下道路分隔帶,屬于市政設施用地,是路段高架橋橋下空間的主要形式。橋下道路分隔帶由于兩側均為車行道,空間相對獨立、狹長,呈孤島式,同時受車行道凈空要求,橋下道路分隔帶凈空一般大于4.5 m,利用形式雖有限,但可利用率較高,其常規(guī)利用形式以道路綠化為主(圖3),也可作為公交車站,尤其是快速公交車站,如上海市延安路高架下的中運量快速公交車站(圖4),或作為市政設施或停車場,如上海市南北高架下的停車場(圖5)。
此外,路段高架橋的類型不僅僅是道路高架,還包括軌道高架。軌道高架的特征是高架路面更窄,橋下空間更高,光照更充足,橋梁的影響會更弱,因此軌道高架橋橋下空間的利用方式可更加多樣化。
路外(側)高架橋橋下空間,是指高架橋位于路側用地(通常是城市綠地)以內的區(qū)域,橋下空間常結合地塊開發(fā)建設,可利用方式更為多元化。城市中,路中高架是路段高架的主要形式,路外(側)高架只在有特殊情況下局部出現(xiàn)。路外(側)高架橋橋下空間特征介于路中高架橋橋下空間與立交高架橋橋下空間之間,其高架投影區(qū)下的橋下空間為帶狀,凈空相對恒定且常常能滿足人行,而投影區(qū)外用地則為露天場地,因此這一類橋下空間往往結合高架橋所處地塊的場地特征統(tǒng)一開發(fā)利用。本次研究將路外(側)高架橋橋下空間一分為二,將高架投影外仍然有充足用地的路外(側)橋下空間納入立交高架橋橋下空間一類進行研究。
立交高架橋橋下空間以面狀空間為主,不僅包括高架橋投影區(qū)域,還包括立交匝道邊線以內或周邊的大部分露天場地(圖6),是高架橋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的重點研究對象。這類橋下空間腹地廣闊,但往往被相交地面道路切分為多塊用地。立交區(qū)域內用地通常為城市防護綠地,故橋下空間常以綠化種植為主。
圖2 路段高架橋下的帶狀空間
圖3 路段高架橋下的道路綠帶
圖4 路段高架橋下的公交車站
圖5 路段高架橋下的停車場
圖6 立交高架橋橋下空間
圖7 可達型橋頭橋下空間
跨江(河、湖)橋通常包括引橋和主橋兩部分,由于主橋大部分位于水面之上,其橋下空間不具備利用條件,故主橋部分橋下空間僅針對橋頭部分;此外受道路縱坡、通航標準、行洪、防洪等要素影響,橋頭橋下空間又可分為非可達型和可達型。人行非可達型橋下空間是指橋頭橋下空間受高度限制而行人不至,其利用方式較為單一,常以單純的耐陰耐水濕綠化種植延伸至駁岸。人行可達型橋頭橋下空間是指橋下凈空能滿足人通行并能對外開放,隨著濱水區(qū)域的開發(fā),可達型橋頭橋下空間逐步成為濱水慢行系統(tǒng)貫通的重要節(jié)點,其利用范圍不僅僅局限于橋梁投影面區(qū)域,往往結合周邊用地開發(fā)利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討行人可達型橋頭橋下空間的利用(圖7)。
傳統(tǒng)路段高架橋橋下空間,尺度狹長、光照不足、噪聲嘈雜、空氣污染嚴重,整體環(huán)境欠佳,但也正因為如此,這種空間的接納性和親和力更能體現(xiàn)出城市“公共性空間”的價值屬性,利于展示城市的空間品質。現(xiàn)有路段橋下空間利用的形式主要有綠化型、交通型、停車型、市政型、倉儲型、商業(yè)型和休閑型7大類型(表2),適用范圍的要求逐漸提高,不管哪種類型都需要探索更加創(chuàng)新而多樣化的利用方式,切實保障橋下空間的利用率和品質要求。
(1)增加色彩提高利用率,如橋梁涂裝(適用各類型)。大部分高架橋都是混凝土表面,灰暗單調的色彩,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很難在人們心中留下很好的印象,再加上高架橋下光線較暗,更加顯得陰郁,因此設計可以從橋梁色彩方面入手,對高架橋橋下立柱的色彩進行處理,好的色彩搭配可以充分展示城市高架橋形象,一般以清新、淡雅、明快為宜,如有圖案設計,也應簡潔而富有文化內涵,可考慮結合城市自然、人文以及周邊環(huán)境,重點處理橋墩下部結構。此外,優(yōu)質涂料還能對混凝土結構起到保護作用。
(2)增加藝術元素,如城市家具與裝置小品(適用綠化型、交通型、停車型、商業(yè)型和休閑型)。城市家具和裝置小品有助于提高城市環(huán)境的品質,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展現(xiàn)和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導城市的形象和環(huán)境向美的方向發(fā)展,帶給人們良好的心理感受,滿足人們內心對美的渴望。同時也是具有實用意義的物質形式,能滿足城市居民的使用功能,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情趣和檔次,真正地把藝術帶進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針對高架橋橋下空間的改造利用,精心布置的藝術元素將一改橋下空間灰暗陰冷的消極形象??紤]到高架橋橋下的空間和環(huán)境特征,增加的藝術元素不宜過多過雜影響行車安全,造型宜簡潔明快,路段之間相互統(tǒng)一,風格需與周邊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能凸顯城市文化內涵為宜,材料選擇需考慮在陰暗潮濕環(huán)境中的適宜性。從車行與人性的視覺特征和建設經濟性出發(fā),藝術元素以分隔帶端頭、匝道等通行速度較低的位置設置,不必全路段設置。此外,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藝術元素還可考慮與高架橋墩、橋柱相結合。
(3)增加生態(tài)措施,如垂直綠化與海綿城市(適用綠化型和休閑型)措施。目前高架橋下垂直綠化在國內大部分南方城市已經普及,主要以攀援植物攀附橋墩和梁為主,技術上發(fā)展了通過掛網引導和控制生長、自動灌溉系統(tǒng)等措施。近年來,隨著垂直綠化技術的更新?lián)Q代,一些新技術也可以運用到高架橋垂直綠化中來,比如可以在重要節(jié)點用容器種植和壘土種植,新技術下可選用的植物品種將不再局限于攀援植物,觀花觀葉的選擇更廣,還可組成各種圖案造型。此外,海綿城市在高架橋橋下空間的運用也具有適宜性,一方面高架橋上的降雨排水量較大,往往直接進入市政雨水管網,另一方面高架橋下植被生長需要灌溉用水,可以通過海綿城市措施實現(xiàn)二者的需求,比如橋下空間增加蓄水模塊和初期雨水處理設備進行雨水收集和處理,增加灌溉系統(tǒng)加以利用。
(4)增加特色照明亮化,如橋體亮化與景觀照明(適用休閑型和商業(yè)型)。高架橋作為主要的交通設施,橋上常配有功能照明,橋下地面道路也有路燈,所以這里所提的增加照明亮化主要是景觀性照明,不是以亮為主,而是以“色”和“形”為主。橋體亮化的重點在于體現(xiàn)橋梁結構美,將高架橋本身作為大型城市家具進行照明設計,照明重點或在梁腹或在墩柱,所以也納入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中。隨著技術革新,橋梁亮化設計除了通過明暗變化和不同色彩重塑高架在夜晚的形象,還可以增加平時、節(jié)假日等多種照明模式和燈光秀。高架橋下空間景觀照明的另一方式是對分隔帶中的植物、小品等景觀元素進行照明設計。此外還可以將照明工具景觀化,比如將植入城市文化元素的藝術性的照明燈具或作為小品或結合橋梁結構布置在橋下空間中。夜晚的橋下空間將一掃白天的昏暗,成為夜晚城市的亮點。
(5)通過復合功能提高垂直空間利用率(適用交通型、休閑型和商業(yè)型)。主要針對軌道高架橋,根據軌道高架橋橋梁高、橋身窄的特點,軌道高架橋可以結合快速路車行高架(如上海市共和新路高架與軌道1號線),也可以多條軌道高架垂直分布(如曼谷市區(qū)高架),隨著商業(yè)街區(qū)的發(fā)展,也可以將快速交通與慢行交通通過垂直分層分布的方式相結合,如泰國曼谷市暹羅廣場就是多條捷運共用垂直空間,并且在軌道高架橋下還增加了人行架空天橋連接各地塊,軌道站點可直達天橋,公共交通換乘與地塊的關系連接緊密,這是對高架橋橋下空間垂直化利用的典型方式。因此,提前規(guī)劃好高架橋下的垂直空間利用方式也是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的重要前提(圖8)。
總的來說,路段高架橋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已較為成熟,在從視覺色彩、藝術人文、生態(tài)措施、照明亮化、復合功能5個方面形成提高橋下空間利用效率和品質的方法。
表2 路段高架橋橋下空間的利用形式分類與對應適用方法列表
如前所述,立交高架橋橋下空間不僅是立交區(qū)域的高架橋橋下空間,還包括路外(側)的路段高架橋橋下空間,其共同點是橋下空間邊界并非僅僅是高架投影區(qū)內的帶狀區(qū)域,還有延伸出去的露天場地,是面狀的多樣化的空間,至少有一條邊與地塊或人行道連接,人行可便捷而安全地到達。立交高架橋橋下空間較路段高架橋橋下空間而言,空間邊角性和消極性會隨之減弱,公共性加強。因此在城市土地資源越發(fā)稀缺的今天,立交橋下空間的開發(fā)利用也逐漸擺脫傳統(tǒng)單一以綠化為主的處理方式,取而代之將其作為城市開放性公共活動空間,功能更加復合,越來越面向市民,趨向于成為街頭公園。
圖8 暹羅廣場高架橋橋下空間利用
圖9 東苑立交高架橋涂裝效果圖(左)及建成后效果(右)
圖10 東苑立交高架橋橋下活動場地效果圖(左)及建成后效果(右)
圖11 東苑立交高架橋建成后夜景照明效果
立交高架橋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的趨勢主要有4點:功能人性化,空間開敞化,延續(xù)城市文脈,橋梁自身美化。第一,功能人性化要求設計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fā),因地制宜打造一個滿足功能性與美觀性的人性化空間,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片能符合他們日常交往、休閑活動的場所。第二,空間開敞化更多的是改變原來立交區(qū)封閉的特點,交通上增加引導行人進入的步道、天橋或地道,視線上將原本成為視線阻礙的橋梁結構作為視線引導的景觀小品,橋梁投影區(qū)內外預留視線通道,避免沿橋梁線性設置視線障礙。第三,通過提取地域符號,將城市地域性元素融入橋下空間利用中,同時考慮與周邊空間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運用多重景觀設計手法,結合城市地理、歷史、特色的因素,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空間景觀,延續(xù)城市文脈。第四,隨著城市交通的發(fā)展,立交橋往往處在城市重要的核心區(qū)或門戶區(qū),立交橋不僅僅是功能性基礎設施,更是景觀性設施,橋梁自身美化也成為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的組成部分,為其提供良好的形象,能改觀人們對其認知。
以寧波市東苑立交橋下空間利用為例,由于東苑立交高架橋體量巨大,結構復雜,人行和車行視角下均為大量的橋柱和橋梁結構,因此,設計提出的“打造具有寧波色彩的輕盈的城市家具”的設計愿景,希望通過對橋梁的涂裝將其打造為一個大型景觀構筑,從而形成景觀地標。對于色彩的選擇,由上至下選用了象征藍天的藍色逐漸過渡到象征古城的檀色,5層立交在國內實屬罕見,因此以橫向梁體結構作為色彩漸變的載體突出東苑立交的與眾不同,而橋柱則盡量弱化,以灰色涂裝。橋梁自身的美化為橋下空間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視覺基礎,進而影響人們的心理感受。此外,考慮到周邊以居住區(qū)為主,立交區(qū)腹地開闊,又有過街天橋的需求,橋下空間的設計中將過街天橋景觀化設計,天橋兩頭的通道一改直來直往的線性,曲徑通幽蜿蜒于綠地之中,沿路綠化開合有致,并設置開敞的休閑游憩場地,完善場地內活動設施(圖9-圖11)。
立交橋橋下空間利用的4個趨勢在本案中均有體現(xiàn):休閑廣場與設施的植入體現(xiàn)功能人性化,人行通道的引入體現(xiàn)空間開敞化,立交涂裝后將其雕塑化體現(xiàn)延續(xù)城市文脈和橋梁自身美化。除了本案,近來城市微更新中對立交橋橋下空間的改造也逐漸遵循此趨勢,其根本還是在于提高存量空間的利用率,為市民提供更多舒適公共空間。
跨江(河、湖)橋頭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的基礎在于景觀可達性,需要注重環(huán)境協(xié)調性,其中重中之重則是賦予活力,增加開放空間活躍度。
橋頭橋下空間首要處理的是可達性,景觀可達性是衡量景觀設計合理的重要指標,是影響人群參與度以及活躍度的重要標準之一。加強橋下景觀空間的可達性,增加橋下空間與周圍用地的連接度,會大大提高對整個橋下空間的使用率以及人群的活動頻率。越來越多的城市核心區(qū)規(guī)劃了濱水區(qū)綠道或步道貫通工程,貫通的難點往往在橋頭。
橋頭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的第二要點在于環(huán)境協(xié)調性,在整個濱江環(huán)境中既統(tǒng)一又獨立。橋頭橋下空間在整個濱水空間中只是一個節(jié)點,因此其設計要與周圍景觀協(xié)調,既要與兩側的濱水區(qū)協(xié)調,又要與橋梁主體本身相協(xié)調,還要與對岸景觀腹地內建筑、街道等環(huán)境協(xié)調,處理手法或“互補”或“增強”或“保護”。
激發(fā)橋頭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的活躍度,首先要確??臻g的安全性和開放度,大多數(shù)橋頭橋下空間呈兩個極端,或凈空很小,僅能滿足人行通行的下限;或是高橋墩,橋下凈空很高。前者空間郁閉、光照弱,橋梁上行車的噪音和尾氣影響突出,這一類空間并不適宜供人停留和活動,通行是其最主要功能。因此,開發(fā)利用中應盡可能將視線和人的行為活動引至水邊,一來越靠近水邊橋下凈空越高,二來水面反光和水的形態(tài)能緩解空間壓抑感。橋下通道臨水設置還需要考慮安全,臨水側可選用通透型欄桿或水下安全平臺的形式確保行人安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盡量減少綠化擴大硬質場地,既能讓空間開敞又便于后期清潔和養(yǎng)護管理。為了豐富空間活力、創(chuàng)造特色,還可考慮亮化、藝術化、智能化的處理方式,比如結合城市文化增加橋梁涂裝、藝術性地面鋪裝、趣味城市家具、互動性景觀照明等。另一類高橋墩的橋下空間通常是大型或特大型橋梁的橋下空間,河道通航標準較高、水域開闊、有明顯消落帶,空間開闊、腹地有一定寬度,橋梁對橋下空間的影響相對較弱,不再只是通過型空間,還可以成為停留聚集的場所,再加上投影區(qū)以下能遮陽避雨可全天候利用,橋下空間增加活躍度帶動活力的方式可以更加豐富,活動不再局限于沿水邊展開,除了可以打造成常規(guī)的景觀節(jié)點,還可以選擇增加趣味運動、商業(yè)開發(fā)、公共展覽、室外演藝等新內容。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開發(fā)內容應融入城市文化,結合當?shù)厝说纳罘绞皆黾尤宋脑?,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強化特色。
(1)寧波中興大橋橋下空間利用案例
寧波中興大橋主橋橋頭部分橋下凈空10—14 m,梁寬29 m,南橋頭橋下空間設計部分不僅包括其投影面積,更包括兩邊施工中占用的臨時場地,面積約21 000 m2,地塊北側臨江南側臨路,東面接康體運動公園,西面接生態(tài)休閑公園。場地內現(xiàn)狀中東側種植了大量喬木,因此設計中東側盡可能保留利用現(xiàn)狀喬木,與東邊生態(tài)綠地自然過渡;西側現(xiàn)狀為施工堆場,紅線外為生態(tài)停車場,故選用綠化種植進行過渡銜接。本地塊作為兩側公園的過渡空間,通過慢行系統(tǒng)將其連接,同時增加垂直交通貫通橋上與橋下空間。為了加強地塊的可達性,硬質廣場直接鋪至城市道路形成入口,橋梁投影區(qū)內以硬質為主,布置跑道、健身器械、乒乓球臺等運動設施,為周邊居民提供健康生活便利,形成城市活力駐足點。中興大橋主橋墩為具有特色的羅馬十字造型,景觀設計在鋪裝上與之呼應,并將其作為造型重點運用打孔鋼板進行外立面美化和夜景亮化,沿江立面不做構筑不種喬木,視線通透一覽無余(圖12-圖13)。
中興大橋橋下空間這一案例將橋頭橋下空間既作為橋梁景觀的一部分又作為濱水空間的一部分加以開發(fā)利用,可達性是其先決條件,除了與周邊濱水帶的聯(lián)系和周邊地塊的聯(lián)系,更加強了橋上橋下的聯(lián)系;作為橋梁景觀的一部分時,其利用的外在形式更多考慮結合橋梁,是其環(huán)境協(xié)調性的重要體現(xiàn);作為濱水空間的一部分時,則從功能出發(fā),賦予活力,增加活躍度。
圖12 中興大橋橋下景觀設計平面圖
圖13 中興大橋橋下景觀設計效果圖
(2)宜賓岷江大橋橋下空間利用案例
宜賓岷江大橋建于20世紀70年代,主橋為鋼筋混凝土箱型拱橋,橋頭分跨為8×20 m的石拱橋,矢跨比1:6,橋寬約12 m。其北橋頭結合道路交通綜合改造和濱水區(qū)建設進行了整體開發(fā),整個橋頭區(qū)域結合地形高差設有停車場、商業(yè)、公園綠地等多種類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該節(jié)點對橋下投影空間的利用。由于橋梁造型復古,周邊更有代表宜賓文化和歷史發(fā)展的丞相祠、點將臺、翠屏公園等文化景觀,設計中將橋下投影空間作為文化展覽長廊進行打造,既有傳統(tǒng)方式的藝術小品和攝影作品策展,又有拱下水霧電影、穹頂投影、互動式解說等高科技設施進行文化宣傳,將這原本無人問津的灰空間徹底改造成城市形象窗口。岷江橋頭橋下空間雖然結合濱水空間進行設計,但也可作為獨立的橋下空間進行開發(fā)利用,在增強橋下空間活躍度上重點引入人文要素和互動性設計(圖14-圖15)。
在橋頭橋下空間的開放利用中,可達性是基礎,環(huán)境協(xié)調是基本要求,而激發(fā)活躍度才是橋頭橋下空間設計的重中之重,是決定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成敗的關鍵。
圖14 岷江大橋橋下空間現(xiàn)狀
圖15 岷江大橋橋下空間設計效果圖
本文對橋下空間的空間類型進行了歸納總結梳理,對現(xiàn)有研究較為成熟的地面高架橋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提出了優(yōu)化方式,對少有研究的跨水系橋頭橋下空間提出了對應的開發(fā)利用要求,不僅從人本角度,也從城市發(fā)展角度提出思路。利用好城市橋下空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城市空間的整合乃至城市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這種空間優(yōu)化利用更加強調對于場地空間的深度挖掘和分析。
存量開發(fā)下,未來城市的發(fā)展越來越趨于自我完善和內部更新,橋下空間將逐步走出“陰影”,成為人性化的公共開放空間,繼而走向前臺,成為城市“品質之城”的體現(xiàn)。本文雖然將橋下空間單獨列出來進行獨立研究,然而,橋梁對城市肌理有著割裂與聯(lián)系的雙重屬性,因此,在橋梁建設之前,提前規(guī)劃好橋梁周邊的城市用地及功能,以及規(guī)劃好高架橋垂直空間的功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研究僅為分類后的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提供一種具有普遍性和基礎性的共性思路,其具體開發(fā)利用方式,也僅列舉1—2個案例,更多創(chuàng)新的思路和更深入具體的特性研究有待繼續(x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