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明
筆直的水泥路旁是一盞盞路燈,平坦開闊的村文化廣場上每到傍晚就樂聲陣陣歡聲笑語,還有新落成的村衛(wèi)生所,書架上滿是圖書的農家書屋……這里是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北耽車鄉(xiāng)寺木溝村。
“精準扶貧開展以來。這里的村容村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駐村第一書記申曉波來到這里以來,精準扶貧的步子邁得更大了,這不,他幫助修路、新建村衛(wèi)生所、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文化廣場、接自來水、都是他來到建成的?!彼履緶洗妩h支部書記張曉堂對筆者說。
申曉波是平順縣潤泉供水公司一名董事,2015年8月,他得知縣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脫貧攻堅的消息后,就主動向領導申請下鄉(xiāng)幫扶。三年多來,他向時間要效率,不畏艱辛腳踏實地為人民謀福祉,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有了大的改善,用事實鍛造了扶貧干部求真務實的風采。
改善基礎設施夯實脫貧保障
寺木溝村是平順縣北耽車鄉(xiāng)基礎條件最差、最偏僻的一個小山村。全村5個自然莊,51戶,140口人,建檔立卡精準識別貧困戶17戶、39人。因為地勢偏遠等原因扶貧任務艱巨。申曉波來到該村之后,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低洼不平的土路和破破爛爛的村室。多年村里沒有衛(wèi)生所,群眾尋醫(yī)買藥都要到15公里外的鄉(xiāng)政府所在地;村里原有的五孔辦公窯洞,因風侵蝕已在十多年前倒塌;吃水靠蓄積雨水,群眾遇到天早年頭只得四處找水吃……
申曉波盡管在去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真正面對貧困群體,還是讓他的內心焦慮起來:我到底能為這些村民做些什么呢?在進行了走訪摸索后,他決定先從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入手,扎扎實實地改善民生,帶給群眾看得到、摸得著的實惠。
基礎設施是一個地方脫貧致富的保障,為解決村民吃水困難,申曉波經過多方協(xié)調、爭取,在駐村一個月時間里,為每戶村民發(fā)放了農家康凈水器,臨時解決了吃旱井水安全問題,緊接著,他和村干部一道起早貪黑、攀山越嶺尋找水源。
發(fā)現(xiàn)水源后,申曉波馬不停蹄跑財政部門申請一事一議資金,建設高位蓄水池,跑水利部門申請資助供水管,跑塌地駝村協(xié)調用水,一系列工作做完后,就發(fā)動群眾挖管溝,鋪管道。為給村里減少開支,他發(fā)揮自己科班手藝,主管道、支管道親自焊接,短短25天共鋪設主、支管道7000余米。
2016年4月28日,寺木溝村居民個個臉上掩蓋不住幸福的笑容,等待著做夢都看不到的鏡像:下午3時,當79歲的劉起元老人擰開水龍頭嘩嘩的泉水流出時,全場一片歡呼聲,至此,寺木溝村5個自然莊自來水實現(xiàn)全覆蓋。
“我們寺木溝人做夢也沒有夢到能吃上自來水,申書記,你是一個真正來幫助我們干事的人,我們信得過你,今后我們要配合村支兩委好好干,把我們村建設好!”68歲的貧困戶劉喜孩動情地說。
自來水工程完工后,申曉波又緊鑼密鼓和村干部一道跑項目,爭取資金,當年又建成了60平方米的標準化村級衛(wèi)生所,使群眾頭疼腦熱的小病不出村;2017年建成了100平方米的村級活動場所,讓破敗不堪的窯洞成為歷史;另外,建成了28KW光伏發(fā)電項目,每年集體經濟收入可達3萬余元,集體收入“0”的歷史不復存在。
發(fā)展扶貧產業(yè)解決村民就業(yè)增收難題
基礎設施這些硬件建設完善后,申曉波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幫助村民發(fā)展產業(yè)項目增收的目標上。為讓貧困戶和幫扶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幫扶“二人轉”,他創(chuàng)建了“寺木溝情結”微信學習交流群,形成了上下一心、內外同心齊攻堅的大環(huán)境。他鼓勵、幫助村民發(fā)展戶下產業(yè)養(yǎng)土雞、栽花椒樹、種藥材、植米槐樹來增加收入。
起初,村民們不愿意嘗試種植中藥材,申曉波就利用晚上時間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宣傳政策,給戶主講了再給家庭成員講,最終中藥材紫蘇種植在全村推開。
貧困戶張玉貴去年種植紫蘇3畝,連補助收入3600余元,他高興地說,種植中藥材就是比傳統(tǒng)種植增收的多,山豬也不侵害!同時申曉波還通過“能人+貧困戶”的模式帶動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外出務工。46歲的貧困戶張旭東和兒子2口人,幫扶前家境困難,他就讓楊曉斌帶他外出務工,每年除去農活時間,僅打工一項收入12000余元?!吧陼洠阋粊砦掖鍘头?,我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擺脫了貧困的日子,你真是我的大恩人啊”!張旭東噙著眼淚、充滿感激地說。
低保貧困戶劉來栓孤身一人生活,申曉波經常幫他干些雜事,給予他親人般的照顧,為表示對他的感謝,劉來栓經常為申曉波送一些南瓜、土豆、土雞蛋之類,給錢又不要,無奈,申曉波只好收下,之后他總是買些日常用品送給他。
2017年8月,第一書記任期結束輪崗時,申曉波又主動擔起駐村工作隊長一職。他說,不拔窮根不罷休,我將盡最大努力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最對不起的人是母親和女兒
“自從去了寺木溝,平時回到縣城也不著家,跑這跑那的,工資也不往家里放,簡直忘記還有個家”。生活在幫扶村里,
記照顧自己的家,妻子不免埋怨他。一 怨歸埋怨,在脫貧攻堅上妻子從來沒有拉我后退。申曉波說,他感到最對不起的是母親和女兒,母親先后4次住院,我卻沒有伺候過一天。2016年9月,正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一天,他接到女兒電話說,她被一輛出租車撞倒在地被送往醫(yī)院檢查,正站在身旁的副村長任見明聽到后勸他說,你快回去看看什么情況吧,他說,大家都在忙我怎能離開崗位呢?只是強忍著男兒淚通過電話簡單地安慰了女兒幾句,便投入到了工作中。
寺木溝村地處偏僻,加之申曉波自身條件所限,只能騎上摩托車往返奔波于村里村外。到縣城辦事,為了節(jié)約時間,申曉波大多選擇走老馬嶺小道,其中有一次車翻人倒地,頭上碰起了大血泡。雖然不好走,駐村3年,一千多個日子里,他騎摩托車行駛了11000余公里,換過4條里帶、1條外帶,2個車大燈,修理過無數(shù)次。對于這些,他從來沒有計較過自己的得失,也沒讓單位報銷過燃料費、修理費什么的,更沒向單位領導提過任何要求。
3年多來,申曉波先后4次被政府相關部門授予各種榮譽稱號,但他覺得唯有寺木溝村全體村民給他頒發(fā)的“榮譽村民”證書最重,因為,那是鄉(xiāng)親們內心接納他的最好見證!也是對他一千多個日子里幫扶工作的最好肯定!
“如今,寺木構村已整體脫貧,為鞏固脫貧成果,下一步,我們要設法開通老馬嶺至南耽車鄉(xiāng)村公路,興辦農家樂、對農副土特產進行深加工、精包裝,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yè)增收?!闭f起今后打算,申曉波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