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麗, 王 芳, 伍振峰, 張小飛,2, 杜 清, 王秀梅, 朱懿敏?, 李 艷?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江西南昌330004;2.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712000;3.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通遼028000)
木香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生長于較高的山地,原產于印度,我國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均有引種栽培。漢、蒙醫(yī)各成體系,別具特色,雖然2個醫(yī)學體系使用同一藥材 (相同來源、用藥部位)[1],但兩者在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操作、臨床用藥等方面均有不同之點,故對同種藥物性味、功能、主治、應用進行對比研究是十分有意義的。
漢醫(yī)藥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醫(yī)學,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主導思想,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用于認識生命,維護人體健康[2]。漢、蒙醫(yī)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生活習俗不同,形成了各自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3],其中蒙醫(yī)學中木香能行氣、止痛、健脾胃,治療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呃逆泛酸[4],在《內蒙古蒙成藥標準》中記錄的103個成方中共使用39次。為了更好地認識漢、蒙醫(yī)學對木香的使用情況,本文基于蒙醫(yī)傳統(tǒng)理論,通過數據深度挖掘方法對 《傳統(tǒng)蒙藥與方劑》中木香主治疾病、藥物配伍組方規(guī)律等進行分析,在性味功效、臨床應用方面加以比較,并簡要介紹了該藥材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概況,為今后拓展其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1.1 蒙醫(yī)學 木香味辛、苦,性溫、膩、澀、輕,有祛“巴達干”,破痞,調節(jié)體素,收斂膿、痰,防糜爛,平氣血相搏,止痛等功效[5],用于① “希拉”性痞,血痞;②肺膿瘍,痰不易咳出的咳嗽??;③偏頭痛,中耳炎流膿及黃水,發(fā)熱;④ “寶如”病之寒熱雜期,胃痧癥,胃痛,噯氣頻作,嘔吐等;⑤喉腫音啞,吞咽困難;⑥氣滯血瘀性胸悶,胸痛等等, 《鐵鬘》[6]中記載: “木香性銳,溫,能破痞,祛腐肉,祛培根,治龍血胃脹,肺病,喉癥”,《四部醫(yī)典》[7]中記載:“青木香,功效是醫(yī)治龍病、血病、清熱等。川木香,功效是醫(yī)治熱性的培根病。廣木香,功效是醫(yī)治龍病、血病、腹脹、肺病、喉蛾、鼻息肉等。
木香似鹿角,如 《無誤蒙藥鑒》引自 《阿達利——烏蘇格》稱:“如達形如老化的鹿角”, 《認藥白晶鑒》稱:“莖葉綠黃色,花白色,折斷其根似鹿角”。據上述植物形態(tài),尤其其根的性狀及蒙醫(yī)臨床認用經驗,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沙泡如達即如達 (木香)[3]。
1.2 漢醫(yī)學 《日華子本草》[8]云 “木香,生永昌 (云南保山)山谷。治心腹一切氣,止瀉,霍亂,痢疾,是行氣止痛要藥。木香用于行氣止痛宜生用。用于止瀉宜煨熟用”, 《本草衍義》[9]云 “木香,專泄決胸腹間滯塞冷氣,他則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絕佳,效尤速。又一種嘗自岷州出塞,得生青木香,持歸西洛,葉如牛蒡,但狹長,莖高三四尺,花黃一如金錢,其根則青木香也。生嚼之辛香,尤行氣”, 《湯液本草》[10]云 “氣熱。味辛苦。純陽。味厚于氣。陰中陽也。五毒”, 《本草求真》[11]云 “木香耑入肝、脾。味辛而苦,下氣寬中,為三焦氣分要藥。然三焦則又以中為要。故凡脾胃虛寒凝滯而見吐瀉停食;肝虛寒入而見氣郁氣逆,服此辛香味苦,則能下氣而寬中矣。中寬則上下皆通,是以號為三焦宣滯要劑。名青木香,非今所用馬兜鈴根者也。今用皆廣木香、土木香。入理氣藥,磨汁生用。若實大腸,麵煨熟用”, 《本草從新》[12]云 “辛苦而溫。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泄肺氣,疏肝氣,和脾氣”,《本草蒙筌》[13]云 “味甘、苦,氣溫。出自外番,來從閩廣。形如枯骨,苦口黏壓。和胃氣如神,行肝氣最捷。散滯氣于肺上膈,破結氣于中下焦”,《本草乘雅半偈》[14]云 “木香,氣味辛溫,五毒。主邪氣,辟毒疫溫鬼,強志,主淋露。出天竺及昆侖、南番諸國,今惟廣州舶上來。凡修事:入理氣藥,只生用,不可見火。欲實大腸,面裹煨熟用”,《臨證本草》[15]云 “木香,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木香的根,一稱廣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大腸、三焦經,本品辛散苦降而溫通,芳香性燥,可升可降,通行胃腸三焦氣滯,為行氣止痛要藥”。
2.1 蒙醫(yī)學 木香的蒙文名大致有如達、沙泡如達、薩普如達、瑪努如達等。 《螺眼》云 “木香像老鹿角中空,又叫薩普如達”。
2.2 漢醫(yī)學 木香別名為蜜香、廣木香、云木香、南木香、五木香、老木香、新木香、川木香、菜木香、土木香(祁木香、藏木香)、越雋木香、厚葉木香等等[16],葉莖綠黃色,花白色,根兩種,康巴地區(qū)產的叫白木香,后藏西部、印度、阿里地區(qū)、岡底斯山產的叫黑木香,氣味大,是西藏、錫金點香的主要原料?!侗静菥V目》[17]記載:“木香,草類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氣如蜜。緣沉香中有蜜香,遂訛此為木香爾。昔人謂之青木香”,后人因呼馬兜鈴根為青木香,乃呼此為南木香、廣木香以別之,今人又呼一種薔薇為木香,愈亂真矣,《本草經集注》[18]記載:“木香此即青木香。永昌不復貢,今皆從外國舶上來。而 《唐本草》中青木香又名獨行根”, 《本草述鉤元》[19]記載: “木香,本名蜜香,(香氣如蜜)。又名五香者,一株五根,莖五枝,枝五葉,葉間五節(jié)故也,燒之能徹九天”,《本草原始》[20]記載: “木香,始生永昌山谷,今惟廣州舶上有來者。葉似羊蹄而長大,花如菊,實黃黑。亦有葉如山芋而開紫花者。不拘時,采根入藥,以形如枯骨者良”。具體見表1。
表1 木香在漢、蒙醫(yī)學中的區(qū)別
漢、蒙醫(yī)學都認為,木香味辛、苦,能行氣、止痛、健脾胃,治療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呃逆泛酸,不同之處在于,木香在蒙醫(yī)藥臨床方劑中應用比較廣泛,而漢醫(yī)藥認為木香主治脾、胃、大腸、肝膽病。在 《傳統(tǒng)蒙藥與方劑》中記載的508個臨床常用方中,含木香的方劑有118個,下面對其使用情況以及用藥規(guī)律進行分析。
3.1 蒙醫(yī)學
3.1.1 用藥頻次 在118個方劑中共涉及262味蒙藥,其中常與木香組方 (頻率≥20)有17味,見表2。由表可知,木香最常與訶子配伍使用,用于治療耳膿;與訶子、草烏、蓽茇等配伍,治療 “陶賴”“赫如虎”“巴木”“協日烏素”癥,以及關節(jié)疼痛、疥瘡濕疹等[21]。
表2 與木香組方的蒙藥
3.1.2 主治疾病 在 《傳統(tǒng)蒙藥與方劑》中有118個含有木香的成方制劑,通過 “頻次統(tǒng)計”,包括22種主治疾病,見表3。由表可知,木香主治疾病主要涉及熱性病、五臟疾病、消化疾病、“協日烏素”病、“赫依”病、肺病等,與 《四部醫(yī)典》記載的 “用于……肺膿瘍,痰不易咳出的咳嗽?。弧卸琢髂摷包S水,發(fā)熱;胃痧癥,胃痛,噯氣頻作,嘔吐等”吻合。
表3 含木香方劑主治疾病
3.1.3 基于關聯規(guī)則組方分析 關聯規(guī)則的支持度算法為Support(A->B) =P (A U B) 。 其中, P (A U B) 表示事物包含集合A和B的并 (即包含A和B中的每個項)的概率,其置信度算法為 confidence(A->B) =P(B|A)=support(A U B) /support (A) = support_ count (A U B) /support_count(A)。將支持度設置為15% (表示該數據出現的頻次至少占總處方數的15%),得到常用核心藥物組合9個 (支持度≥15%,置信度≥0.7),見表4,藥物之間關聯的 “網絡化展示”見圖1。
表4 含木香方劑用藥高頻核心組合分析
圖1 含木香常用藥物組合網狀圖
由此可知,木香常與鎮(zhèn) “赫依”、祛 “巴達干”、清血熱、燥 “協日烏素”類藥物聯用,蒙醫(yī)常用木香、訶子制成散劑,治療偏頭痛、耳流膿水;木香配伍沙棘、甘草、葡萄干、梔子制成散劑,治療咳嗽,肺膿痰;木香配伍梔子、全石榴、瞿麥、白豆蔻、蓽茇制成散劑,治療痰濕結節(jié)如引起的呃逆、嘔吐、胃痧等癥;臨床上木香、梔子、石榴、豆蔻、蓽撥、鬧羊花配伍制成六味木香散,用于開郁行氣、止痛,治療胃腸痙攣性疼痛、胃脹及胃炎;壯西六味散也是蒙藥中最為常用的成藥之一,由寒水石 (熱制)、蓽茇、木香、土木香、紅花、白豆蔻等藥物配伍而成,可祛 “巴達干”病、止吐,用于吐酸水、胃脘腹脹、“巴達干寶日”病,是蒙醫(yī)臨床上治療寒性胃病及胃脘灼燒、吐酸水癥的常用復方之一。
3.2 漢醫(yī)學[22-23]木香在漢醫(yī)學中主要有疏肝行氣、健脾和胃等功效,用于治療脾胃氣滯、大腸氣滯、肝膽氣滯等癥,見表5。
4.1 消化系統(tǒng)
4.1.1 胃排空 瞿燕等[24]研究川木香及其煨制品對小鼠腸推進和胃排空的影響,發(fā)現它們可明顯促進正常小鼠小腸運動,并能拮抗硫酸阿托品所致小腸抑制作用;可促進正常小鼠胃排空,并對腎上腺素所致小鼠胃排空的抑制有明顯的拮抗作用,表明對小鼠的胃腸運動有促進作用。侯影等[25]研究木香生品、麩煨品及2種活性單體對正常、脾虛小鼠胃腸運動的影響,發(fā)現木香麩煨品、木香烴內酯、去氫木香內酯可明顯促進脾虛小鼠胃排空,而生品、木香烴內酯對小鼠小腸推進有明顯促進作用 (P<0.05),表明木香生用理氣作用強,治療脾虛癥狀效果良好,其活性單體木香烴內酯發(fā)揮了較強作用。
表5 木香在漢醫(yī)學臨床中的應用
4.1.2 止瀉 張旭等[26]研究木香及其炮制品的抗腹瀉作用,發(fā)現麩煨木香長于治療小鼠大腸性腹瀉,其機制可能與有效地促進小腸吸收、保持胃蛋白酶活力,從而達到澀腸止瀉目的有關。章津銘等[27]研究川木香炮制后的止瀉作用,發(fā)現川木香煨品在高劑量下可顯著抑制麻油致小鼠小腸性腹瀉 (P<0.05),而生品無此作用;煨品石油醚部位可顯著降低小鼠小腸推進率 (P<0.05),而且對正常情況家兔離體腸肌抑制作用最強,表明川木香煨制后具有抗腹瀉的作用,其石油醚部位作用相對較強。
4.1.3 抗胃潰瘍 木香烴內酯、去氫木香內酯對大鼠胃潰瘍有明顯改善作用[28]。王峻等[29]探討木香提取物抗?jié)冏饔脵C制,觀察它對胃潰瘍模型潰瘍指數的抑制作用,以及幽門結扎法致胃潰瘍模型大鼠的胃液量、胃液總酸度、胃液中胃蛋白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含有量、胃組織丙二醛含有量變化,發(fā)現木香水提取物對急、慢性潰瘍大鼠有一定的治療及預防作用。
4.2 抗炎鎮(zhèn)痛 瞿燕等[30]報道,川木香生品、煨制品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癥模型均具顯著抑制作用,并可顯著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通透性增加,對熱板法所致疼痛,生品高劑量首次給藥后60 min可明顯提高小鼠痛閾值;對醋酸所致疼痛,生品、煨制品均有顯著鎮(zhèn)痛作用,而且生品更強,表明川木香生品、煨制品均有較明顯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馬玉玲等[31]研究川木香抗炎活性與其HPLC指紋圖譜的譜效關系,發(fā)現川木香10個色譜峰與抗炎活性呈正相關。
4.3 抗腫瘤 唐于平等[32]觀察木香中5個倍半萜類化合物對5株癌細胞生長的影響,發(fā)現其中3個化合物對人胃癌細胞MGC-803、人口腔上皮癌細胞KB、人肺癌細胞NCIH460、人結腸癌細胞HT-29生長均有明顯抑制作用,表明五元內酯環(huán)可能是木香中倍半萜類化合物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活性基團之一。Choi等[33]考察了去氫木香內酯對人類乳腺癌細胞和卵巢癌細胞的作用,發(fā)現去氫木香內酯有潛在的抗腫瘤活性。
木香化學成分主要包括揮發(fā)油、氨基酸、生物堿等[34-37], 見表 6。
漢、蒙醫(yī)學都是傳統(tǒng)醫(yī)學,其中蒙醫(yī)學是蒙古族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祖國醫(yī)學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蒙古族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中所積累的傳統(tǒng)醫(yī)療實踐經驗為基礎,吸收了藏醫(yī)、印度醫(yī)學部分基本理論和漢醫(yī)學知識所形成。蒙醫(yī)學基礎理論中有五元、六味、十七效、八性、兩力之說[38];漢醫(yī)學五行理論是以五行分屬人體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構建出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tǒng),建立天人一體的 “五臟一體觀”,用于指導臨床[2],而且2種醫(yī)學體系中各種藥味的具體性味、功能主治、臨床用法更是截然不同[39]。
表6 木香化學成分
文獻調研顯示,漢、蒙醫(yī)學中木香都用于治療消化系統(tǒng)類疾病,但蒙醫(yī)學臨床方劑中應用比較廣泛,如祛 “巴達干”、解 “赫依”和血相訌、破痞、調元、祛痰排膿、制腐、止痛等。從關聯規(guī)則分析可看出,蒙醫(yī)臨床中木香、訶子配伍,治療偏頭痛,耳流膿水;配伍沙棘、甘草等,治咳嗽,肺膿痰;與梔子、全石榴等配伍,治療痰濕結節(jié)如引起的呃逆、嘔吐、胃痧等癥,而在漢醫(yī)臨床方劑中,木香集中用于治療理氣健脾等癥,與砂仁、藿香等配伍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與黨參、白術、陳皮等組成香砂六君子湯,治療脾虛所致的氣滯、食少便溏。木香藥理活性主要體現在治療消化道疾病、抗菌消炎、抗腫瘤等方面,化學成分主要包括揮發(fā)油、氨基酸等。
綜上所述,木香作為一種傳統(tǒng)民族藥材具有豐富的藥用價值,應充分利用相關用藥經驗。但多數含木香蒙藥的有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尚未明確,其用藥特點的科學內涵需進一步研究,使得該藥材木香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