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酸銅
機型 SpeedGraphic
年代 1912
品類 大畫幅相機
攝影師喬·羅森塔爾(Joe Rosenthal)與自己最知名的這張照片
Graphic相機中文名為“格拉菲”,誕生于紐約州羅徹斯特市。Speed Graphic是格拉菲品牌的第一臺相機,后續(xù)迭代機型還有Super Graphic和Super Speed Graphic。
Graphic相機在20世紀30至50年代發(fā)展到達頂峰,它被廣泛應(yīng)用在新聞攝影中,而老式4X5拍攝速度過慢,格拉菲采用了一種擁有6張葉片的Grafmatic片盒,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拍攝。
最傳奇的故事恐怕就是這張《國旗插上硫磺島》了,這張照片是由美國戰(zhàn)地攝影師喬·羅森塔爾(Joe Rosenthal)使用Speed Graphic拍到的。這張照片也讓喬·羅森塔爾獲得了1945年的普利策新聞獎。當時羅森塔爾在士兵升起美國國旗時抓拍了一張,之后不確定照片是否清晰所以又讓士兵擺拍動作補拍了一張,而究竟發(fā)表的是哪張?攝影師也不清楚了。
機型 Linhof Technika Ⅲ
年代 1964
品類 大畫幅相機
1887年,瓦倫丁·林哈夫在德國慕尼黑創(chuàng)辦了一家精密機械廠,致力研究高性能的鏡間快門并研制新式相機。將近四十年后,制造出了經(jīng)典的Technika系列技術(shù)相機。
Technika III型于1946年投產(chǎn),機身前蓋的設(shè)計讓它相比單軌大畫幅相機更適合在戶外使用。III型旁軸測距功能,提高了對焦拍攝速度。
機型 Sinar P系列
年代 1948(原型機)
品類 大畫幅相機
Sinar(仙娜)相機最早源于1879年瑞士人卡爾奧古斯特·科奇開設(shè)的攝影工作室,雖然肖像攝影是當時的主營業(yè)務(wù),但是他還是對風光攝影更為迷戀。但由于當時的設(shè)備都又大又重,所以他才萌生了自己制造一臺稱手的機器的想法。
仙娜最知名的P系列誕生于1970年,但實際上早在20年前的1948年,仙娜出品的第一臺單軌相機就為P系列奠定了基礎(chǔ)。P系列相比傳統(tǒng)的大畫幅相機,可以進行更多角度的調(diào)節(jié),同時又能保證每個調(diào)整角度都以高精度完成,有這樣的設(shè)計,所以仙娜相機深受工業(yè)和科學(xué)領(lǐng)域欣賞并得以廣泛應(yīng)用。
仙娜相機的創(chuàng)始人卡爾奧古斯特科奇
大畫幅相機的使用者往往都是來自科研或者工業(yè)攝影以及純藝術(shù)攝影領(lǐng)域,其中一位知名攝影師Gregory Crewdson就是仙娜8×10型號的使用者,除了他所拍攝的照片的細膩與精細之外,就是其獨特的電影感,因為他就是按照拍攝電影的方式來拍攝每張照片,甚至有些照片單張成本高達100萬美元。
1 Gregory Crewdson使用仙娜8×10的工作照
2 Gregory Crewdson拍攝每張照片都使用了電影級的燈光布置
機型 Ebony 45s
年代 1981(雛形)
品類 大畫幅相機
Ebony相比于其他大畫幅相機品牌可能并沒有那么為人熟知,但對于了解它的人來說,無一不被他所吸引。Ebony同樣源自于攝影師的初心,來自日本的建筑攝影師坂梨裕美(Hiromi Sakanashi)于1981年創(chuàng)辦,坂梨裕美的座右銘是“易于使用和耐用的產(chǎn)品”。Ebony相機的機身材質(zhì)主要采用高級的印尼黑檀木,這種木材質(zhì)地非常緊密,密度高于水,而且加工也非常困難,不能使用釘子,因為釘子會造成木質(zhì)的開裂。但這些制造工藝上的難點,又恰恰是Ebony這種木質(zhì)的優(yōu)勢,因為它穩(wěn)定性極佳,哪怕在溫差變化很大的環(huán)境中也不會彎曲變形。加上質(zhì)輕防銹且鋼性極好的鈦金屬,為Ebony相機的耐用性提供了最大保證。曾經(jīng)就有日本媒體報道過,一臺Ebony相機從六樓跌落,經(jīng)過維修又像新的一樣,這對于金屬相機是不可能的。
1 2006年坂梨裕美攜帶Ebony參加攝影展會
2 Gregory Crewdson拍攝每張照片都使用了電影級的燈光布置
3攝影家蔡元與它的定制版Ebony
雖然Ebony相比其他大畫幅相機的歷史要短暫很多,但是不妨礙它在專業(yè)攝影師群體中的口碑。此前就有一組使用4×5相機拍攝朝鮮的照片,攝影師Charlie Crane使用的就是這臺Ebony 45s。Ebony除了4×5外也有8×10甚至16×20的尺寸,來自北京的攝影家蔡元就是它的重要收藏者。
機型 Rolleiflex 2.8F
年代 1960
品類 中畫幅相機
對很多人來說,祿來相機就是“雙反相機”的代名詞,不過實際上,早在1920年在德國不倫瑞克創(chuàng)立的時候,公司的名字是Werkstatt für Feinmechanik und Optik,F(xiàn)ranke&Heidecke(福蘭克和海德克精細工藝和光學(xué)作坊)。幾經(jīng)改名之后才稱為現(xiàn)在被人熟知的Rollei(祿來)。但真正讓祿來走進黃金年代的,其實是從20世紀50年代發(fā)展壯大的雙鏡頭反光相機——Rolleiflex。而所有祿來雙鏡頭反光相機中當然就是Rolleiflex2.8F最為知名。
為什么是2.8F呢,因為在祿來使用的兩種光圈F2.8和F3.5的機型中,2.8F采用的兩種頂級的光學(xué)結(jié)構(gòu),分別是以蔡司的Tessar結(jié)構(gòu)制作的Planar鏡頭和以施奈德鏡頭的Xenar結(jié)構(gòu)制作的Xenotar鏡頭,無與倫比的光學(xué)素質(zhì)讓2.8F在當時的中畫幅機型中叱咤風云,而兩種鏡頭結(jié)構(gòu)帶來的成像“質(zhì)感“差異在現(xiàn)在還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
早期的祿來相機工廠
祿來相機輕巧的體積和極為出色的畫質(zhì)為攝影師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攝影體驗。憑借這些,祿來相機成了很多攝影師背包中必備的一臺機型,而使用祿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攝影師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就包括了中國攝影師最熟悉的安塞爾·亞當斯。當然除了亞當斯之外包括日本攝影師有元伸也、須田一政也都是祿來的忠實擁躉。不知你在看到須田一政拍攝的《風姿花傳》時,能否想到他是在用怎樣一種心情按下祿來相機的快門的。
左:須田一政使用祿來相機拍照 右:安塞爾亞當斯攜帶祿來相機的工作照
從1957年至1970年期間生產(chǎn)了大約76700臺哈蘇500C
機型 哈蘇500C
年代 1953
品類 中畫幅相機
從哈蘇的歷史中選出一臺相機作為代表機型,非哈蘇500C莫屬了。哈蘇500C作為哈蘇500系列的第一款機型正式誕生于1978年。在此之前從1953年到1957年間已經(jīng)有多個原型機投入到使用當中。而500C最大的變化則是將此前哈蘇1000F機的焦平面快門改為了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的鏡間快門,同時還與卡爾蔡司合作為500C設(shè)計了一系列高素質(zhì)的鏡頭。
1965年的雙子座4號任務(wù)執(zhí)行過程中,James A McDivitt用哈蘇相機記錄了Edward H.White在太空行走的一系列照片
機型 Mamiya Press
年代 1960
品類 中畫幅相機
模塊化相機的理念雖然最早在大畫幅時代就已經(jīng)被創(chuàng)造,但實際上把模塊化相機發(fā)揚光大的還是在中畫幅時代。即便今天提起新聞相機,大家第一反應(yīng)都是佳能的1DX以及尼康的D系列機型,但在更早的年代,日本新聞攝影機的代名詞卻是另一家有著更為悠久歷史的相機廠商——Mamiya。其中將“Press”直接融入相機型號中的“Mamiya Press”就是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新聞專屬相機。同樣采用模塊化設(shè)計的Mamiya Press當時主要的競爭對手就是來自美國的格拉菲。在大畫幅更出色的畫質(zhì)與更小畫幅如徠卡帶來的便利性中間,Mamiya Press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2005年一部名為William Eggleston in the Real World紀錄片忽然闖入人們的視野,講述的是彩色攝影之父William Eggleston,在他生活的田納西州孟菲斯郊外創(chuàng)作的故事。紀錄片第一個鏡頭便是Eggleston在孟菲斯夜晚的街頭,紫色的霓虹燈的照耀下,透過Mamiya Press的觀景窗構(gòu)圖,調(diào)校著焦點。
William Eggleston in the Real World紀錄片中Eggleston在使用Mamiya Press進行拍照。
機型 Mamiya C330
年代 1950
品類 中畫幅相機
安娜伊斯與MAMIYA C330
雙反相機由于天然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原因,歷史上大部分機型都是固定鏡頭無法更換的。而從1948年模仿Rollei制造出第一臺雙反相機Mamiyaflex之后,Mamiya就開始了在雙反相機結(jié)構(gòu)設(shè)計上的探索之路,其中集大成者便是這臺可換鏡頭的雙反機型——Mamiya C330。C330一共有七顆可換Sekor鏡頭,分別是55mm F4.5、65mm F3.5、80mm F2.8、105mm F3.5、135mm F4.5、180mm F4.5以及250mm F6.4,囊括了從廣角到長焦的各個焦段,而每個時期不同的版本也使用了不同的鍍膜技術(shù),保證了鏡頭素質(zhì)的不斷成熟與完善。
黛安阿勃絲與她的Mamiya C系列可換鏡雙反相機
Mamiya C330因為出色的畫質(zhì)和鏡頭更換系統(tǒng),讓它擁有大量的使用者。但其中有一位獨特的玩家格外引人注目,左圖里黛安·阿勃絲手持的相機就是這臺瑪米亞雙反。
機型 Pentax67
年代 1969
品類 中畫幅相機
在相機設(shè)計史上,有很多的天才誕生,其中日本Pentax的菅野久成就是這樣一位。正是他在進入Pentax工作之后,一次與社長松本三郎的閑聊中,兩人一拍即合的理念促成了這臺“畫幅大一點的單反相機”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由于135單反相機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Nikon F-1的洗禮,開始大面積的流行起來。當1969年有著和135單反相機一樣造型和構(gòu)造的Pentax6×7單反相機一經(jīng)面市,就引起了攝影圈的軒然大波。這架使用120/220膠卷的Pentax6×7相機,就猶如一臺放大了的135單反相機一樣,熟悉的操作方式可以讓每個使用過135單反相機的攝影師輕易上手操作,沒有任何隔膜的感覺。但是6×7cm的畫幅的成像面積卻幾乎提供了5倍于135相機24×36mm的成像面積,照片的精細程度給每位習慣于135單反相機的攝影師帶來了新的視覺沖擊。
昭和35年接受日本科技獎的賓得社長松本三郎(圖右)
日本攝影圈有這樣一句話,“只要是你能叫出名字的攝影家,他們都擁有至少一臺Pentax6×7”,不論這句話的真實性如何,至少能表達出攝影師對這臺相機的喜愛。而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中國攝影愛好者的老朋友——荒木經(jīng)惟。正是在1972年辭去電通公司工作之后,用“辭退金”買下的那臺Pentax6×7和Takumar 55mm F3.5,讓他拍下了擁有強烈“荒木”風格的《東京正值秋》。
早期的Makina67廣告宣傳照中男子使用相機的形象
機型 Makina67
年代 1975
品類 中畫幅相機
說起大名鼎鼎的Makina相機,就不得不提他的創(chuàng)始人土居君雄先生,正是他在1975年前往德國親自采購新相機時,與年邁的Plaubel先生簽下協(xié)議,買下了Plaubel品牌以及旗下Makina相機商標,并以“制造理想化的相機”為目標,開發(fā)出了全新的Makina相機。而Makina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除了它精密的折疊機身與金屬工藝之外,就要數(shù)這枚Nikkor 80mm F2.8鏡頭了,正是這枚來自日本最強光學(xué)公司Nikon的定制鏡頭,使得Makina67成為了固定鏡頭旁軸相機中的傳奇機型。
Makina67搭配Nikkor 80mm F2.8鏡頭絕對算得上最令攝影家著迷的器材,例如荒木經(jīng)惟就曾有多張手持Makina的工作照出現(xiàn)在媒體中,2001年日本每日放送電視臺為攝影家金村修拍攝的紀錄片中,一部Makina 67更沒有離開過攝影家左右。事實上,不僅在日本,世界上很多攝影家也都被Makina 67所征服,德國導(dǎo)演維姆文德斯就是個Makina迷;馬丁帕爾就收藏了Makina 67、Makina 670、Makina w67全部型號。
機型 Bessamatic
年代 1959
品類 135相機
Bessamatic作為福倫達的第一臺相機,誕生于1959年。但實際上福倫達品牌卻是從1756年就已經(jīng)在奧地利創(chuàng)立。Bessamatic雖然并沒有趕上葉片快門相機的第一波熱潮,但它卻是世界上第一部內(nèi)置測光表的單反相機。同時,Bessamatic還在當時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支用于照相機使用的變焦鏡頭——36-82mm F2.8 Zoom。Bessamatic的做工極為講究,純機械結(jié)構(gòu)的機身設(shè)計保證了這臺誕生于上世紀中葉的機型在如今依然可以精準地運行。而這臺相機憑借140000套的出貨量成為了當時的流行“機王”。
Bessamatic的成功引來了不少品牌的“妒忌”。1962年,福倫達陷入了危機,競爭對手企圖偷走福倫達的研究成果。福倫達立刻對它的單反相機進行了改進,在原有的設(shè)計基礎(chǔ)上在機身正面增加了一個突出的鍍鉻小方塊,其中包含的小棱鏡可以讓使用者直接在取景器中看到光圈和快門速度。
機型 Hi-Matic
年代 1962
品類 135相機
1962年2月20日,美國宇航員John Glenn乘坐“友誼7號”飛船進入太空。在飛越太平洋時,他拿出一臺經(jīng)過簡易改裝的相機,對著獵戶座拍攝了幾張紫外線光譜照片,這臺相機就是美能達Hi-Matic。美能達Hi-Matic發(fā)布于1962年初,是一臺使用硒光電池測光的聯(lián)動測距相機,裝備一枚45mm/F2或45mm/F2.8的Rokkor鏡頭,具有快門優(yōu)先自動曝光功能。簡單的曝光設(shè)定,使得宇航員只需要對它進行簡單改造就可以讓它適應(yīng)于航天拍照使用,而美能達也對這段與NASA的“合作”非常驕傲,甚至在2006年推出的影像行業(yè)新聞上還提及此事。
1陳列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里的美能達Hi-Matic,背景被藍光照亮的是友誼7號宇宙飛船
2 John Glenn無疑是美國航天史上最有傳奇性的宇航員之一
實際上,當年是John Glenn選擇帶這臺相機上太空,并不是NASA官方的決定。這臺Hi-Matic是John Glenn在執(zhí)行任務(wù)前,去可可海灘理發(fā)時,順道在當?shù)匾患译s貨店里買的。選擇它也并非Hi-Matic有什么高性能或特別堅固耐用,只是因為它有簡單的快門優(yōu)先自動曝光模式(事實上Hi-Matic只能自動曝光,沒有手動曝光功能),不用費心再考慮測光而已。
機型Canon AE-1
年代 1974
品類 135相機
在佳能相機發(fā)展的歷史上,佳能AE-1機型可以算得上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款了。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日本相機工業(yè)整體在從傳統(tǒng)的機械化向電子化轉(zhuǎn)型,而佳能在1974年1月成立的“新機型X開發(fā)計劃”就是孕育出世界上首臺搭載CPU的35mm快門優(yōu)先式TTL自動曝光單反相機——AE-1的原因。
盡管第一次在相機中加入了CPU元件,但是為了更大量的出貨生產(chǎn),佳能決定使用大量塑料零件組裝機身。這也使得相機的成本與之前的機械相機相比大大降低,同時機身重量也得到了極大減少,功能上的優(yōu)勢以及成本下降導(dǎo)致的低廉價格,使得單反相機第一次可以走入工薪階層。由于AE-1的熱銷,讓佳能成為世界上最具實力的35mm單反相機生產(chǎn)商之一。
當時佳能AE-1的相機廣告,宣傳口號是可以讓所有人簡單地拍攝好照片
佳能AE-1的熱銷不僅讓它成了當年最受歡迎的機型之一,同樣讓它出現(xiàn)在了很多熱門電影當中,其中由宮崎葵主演的《只是愛著你》中,作為主角的攝影師更是憑借這臺AE-1穿起了整部電影的線索。也因為這部電影的原因,佳能AE-1的二手機型在國內(nèi)市場一度爆火。
機型 KonicaHexar
年代 1991
品類 135相機
如果要評選出一個最讓人遺憾的品牌,那恐怕我要大膽地投給“柯尼卡”一票,這家2006年4月1日之后徹底告別照相器材的品牌,實際上早在1873年就已經(jīng)成立,前身為小西屋六兵衛(wèi)店。1876年,公司在東京創(chuàng)建了Rokuoh-sha,這是一個專門從事感光材料和后來的攝影器材研發(fā)的部門。從柯尼卡發(fā)明的日本第一部便攜式照相機Cherry到1948年Konica I問世,柯尼卡在日本一直擁有影像行業(yè)的領(lǐng)先地位。
而1991年發(fā)布的這臺Konica Hexar AF(柯尼卡巧思)則可以視為集柯尼卡品牌大成之作的典范,雖然采用的是一枚35mmF2的大口徑固定鏡頭,但出色的光學(xué)素質(zhì)與極為強悍的相機功能,讓很多攝影師直到今天依然把它當作自己的主力相機使用。
1柯達公司創(chuàng)始人喬治伊士曼與柯尼卡創(chuàng)始人杉浦六三郎的合影
?2商業(yè)攝影師安妮菜博維茨也是巧思玩家
關(guān)于這臺相機坊間流傳最廣的一個傳言,恐怕就是那個趙嘉在《七種武器之三:袖珍相機》里講的故事了。傳說1992年Konica推出Hexar的時候,在中國曾經(jīng)開過一個很不錯的推廣會,設(shè)計師當時倒是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你怎么用leica那支35mm/F2的鏡頭,你就可以怎么用Hexar的這支35mm/F2頭,你不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有任何的差別的……”這段話的信息量實在是太大了,到底巧思上的35mm與徠卡35mm什么關(guān)系?讓人很難不浮想聯(lián)翩。后來幾乎每碰到一個巧思的玩家,他們都要引用這一段。
機型 Contax G
年代 1994
品類 135相機
時尚攝影師Juergen Teller使用Contax G2完成雜志大片的拍攝
相機制造工業(yè)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便幾乎全面轉(zhuǎn)型自動化相機的道路。憑借著相機本身自動化功能的“名機”更是層出不窮。而其中有一臺勵志要超越徠卡相機的機型更是在1994年德國科隆相機博覽會上一經(jīng)亮相便引起巨大轟動,那就是京瓷公司推出的——Contax G1以及它的四枚蔡司定焦鏡頭。Contax G1更是宣布了旁軸可換鏡相機正式進入到了自動對焦的時代,這也是首次在旁軸相機上完全實現(xiàn)自動對焦、自動曝光等當時主流單反相機才擁有的功能。
Contax G1的大勝想必有大半的功勞都歸功于與它一同推出的康泰時G系列定焦鏡頭,即便是把時間線拉回到現(xiàn)在的2019年,依然有大量攝影師將G系列鏡頭轉(zhuǎn)接到其他品牌的數(shù)碼相機上使用。
Contax G1推出后,京瓷只用了兩年時間就推出了它的第二代機型Contax G2,而高達1/6000s快門速度以及1/200s閃燈同步速度的參數(shù)即便到了今天依然在旁軸相機上格外奪目。盡管人們期待的“G3”甚至數(shù)碼“G”都遲遲沒有到來,但并不反感膠片機型的G1、G2還在被很多人使用,其中“G”系列也備受時尚界推崇。最著名的算是為i-D、Purple等時尚雜志掌鏡的Juergen Teller了,它依然在使用Contax G2在進行創(chuàng)作。
機型 Contax T3
年代 2001
品類 135相機
照相機進入到千禧年之后,數(shù)字時代就已經(jīng)是絕對的潮流并且以無法阻擋之勢洶涌襲來。但我們依然要在這膠片相機終結(jié)的時代,選出一臺最有代表性的相機的話,那一定是京瓷公司在2001年推出的這臺——Contax T3。人們談?wù)揟3時,雖會把它歸為“傻瓜相機”,但總是會在前面加上“豪華”二字。
T3擁有比上一代機型T2的Sonnar T*38mm F2.8素質(zhì)更為優(yōu)秀的Carl Zeiss Sonnar T*35mm F2.8鏡頭。在機身設(shè)計上也更加精巧。機身體積比T2大幅度減小,重量也輕了20%,猶如一枚煙盒大小,但卻擁有無與倫比的光學(xué)素質(zhì)。
雖然Contax T3發(fā)布在膠片相機時代即將沒落,數(shù)碼相機蓬勃發(fā)展的初期。但到了現(xiàn)在,Contax T3好像又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春”,經(jīng)過潮流雜志、時尚達人的包裝之后,Contax T3搖身一變成為了時尚單品,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要知道2001年Contax T3上市的價格是98000日元(約6208元人民幣)。而二十年過去了,現(xiàn)如今二手Contax T3的在國內(nèi)居然能買到上萬元。不禁令人感嘆,偶像的力量啊。
1康泰時T3廣告宣傳照
2韓國偶像權(quán)志龍使用Contax T3,并在微博中記錄“My T3 Life”,引發(fā)粉絲搶購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