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新福
摘 要:我國的“神話學”研究,萌于清末民初,源于西方和日本神話學,得力于留學歸國人員的構(gòu)建。在其學科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謝六逸是一位作出較大貢獻的學者。他一方面積極介紹西方神話的基本概況,向國人普及西方文學知識;另一方面則利用留日之便利,進行有系統(tǒng)的神話學史撰寫,為中國現(xiàn)代“神話學”學科的形成做了很多基礎(chǔ)性工作,值得肯定。
主題詞:謝六逸 《神話學ABC》 神話研究 神話分類 神話學學科
中圖分類號:I27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9)01-84-92
謝六逸(1898—1945),貴州貴陽人,名光燊(shēn),字六逸、無堂,室名夾板齋,曾用筆名宏徒、路易、魯愚等。他出身書香世家,自幼博覽群書,1918年隨黃齊生東渡日本進入早稻田大學留學,1921年夏學成歸國后供職于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22年接替鄭振鐸主持文學研究會會刊《文學旬刊》的編輯工作。1930年到復旦大學任中文系系主任,并開創(chuàng)新聞系亦擔任系主任一職。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復旦大學、大夏大學等西遷,年底謝六逸輾轉(zhuǎn)回到家鄉(xiāng)貴陽,歷任大夏大學、國立貴陽師范學院教授。期間應(yīng)華問渠之邀主持《文訊月刊》,另主編《抗戰(zhàn)文藝》半月刊,積極為抗戰(zhàn)救亡服務(wù),活躍在貴州文化界并影響全國,茅盾稱其為“貴州督軍”。11945年8月病逝,年僅47歲,令文化界扼腕。謝六逸正義謙和,博學多才,是文學研究會骨干成員,涉獵甚廣,著作等身2。他與“沈德鴻、葉紹鈞、夏丏尊諸先生發(fā)起文學研究會,標舉寫實主義,以介紹外國文學為職志”3,致力于中國文學文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在引進外來文學新觀念、介紹外國作家作品時,謝六逸充分認識到文學史視野對外來文學普及的重要性,于是他利用報刊編輯之便,不斷發(fā)表外國文學類型介紹、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的文章,積極介紹歐美文學發(fā)展概況,向國人普及外來文學常識,對國人世界視野的形成做出了較大貢獻。但目前學術(shù)界對謝六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聞學領(lǐng)域,而對其文學方面的成就關(guān)注較少,這和他的文學史貢獻是極端不匹配的。本文從謝六逸神話研究的角度切入,客觀梳理并還原他在我國現(xiàn)代神話學研究領(lǐng)域的開拓之功。
一、“五四”前后我國“神話”概念及“神話學”的形成
為了說明謝六逸在中國現(xiàn)代“神話學”學科方面的貢獻,我們首先對五四前后“神話”與“神話學”的生成過程加以回顧。現(xiàn)代神話學發(fā)端于18世紀的歐洲,進而擴展并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神話研究。中國神話學的萌生正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結(jié)果,尤其是清末民初外國文學的譯介對神話學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時翻譯進來的外國文學就包含了大量的神話類型,比如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古羅馬文學、中世紀文學、北歐文學等等。就學術(shù)淵源而言,和很多近現(xiàn)代學術(shù)名詞一樣,“神話”這一概念也是轉(zhuǎn)道日本被引入國內(nèi)的。據(jù)學者們梳讀,中國學界首次使用“神話”這一概念的是1902年梁啟超《歷史與人種之關(guān)系》一文中“希臘古代之神話,其神名及其祭禮,無一不自亞西里亞、腓尼西亞而來”1的論述;與之呼應(yīng),留日學生蔣觀云1903年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了《神話·歷史養(yǎng)成之人物》一文,他說:“一國之神話與一國之歷史,皆于人心上有莫大之影響”2,將神話提升到一定理論高度;之后王國維、夏曾佑等人也開始關(guān)注這一領(lǐng)域,使神話這一西來概念在清末民初開始進入學者視野,并逐漸為學界所重。但就學理層次而言,中國“神話學”的形成還是在五四運動之后,因為神話這一人類早期的文化和文學形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研究中由于受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觀念的影響,歷來不受研究者重視,再加上記載神話的史料比較雜亂,故其系統(tǒng)性和譜系性難以和西方相提并論,故直到上世紀20年代以后中國學者才開始系統(tǒng)的研究神話。但當時從事神話研究的學者較少,成果也比較零星,這和西方文學研究從神話開始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五四”前后我國很多學者研究神話都是業(yè)余的,他們中有的是小說家,詩人;有的是翻譯家,文學史家,歷史學家;單純的神話學家是很罕見的?!拔逅摹鼻昂笱芯可裨挼膶W者以魯迅、郭沫若、周作人、茅盾、聞一多、鄭振鐸、黃石、謝六逸、鐘敬文、胡寄塵等為代表,他們都是在廣泛借鑒了西方神話學理論之后才開始著手中外神話研究的。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xiàn)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3的論述,是為現(xiàn)代學者關(guān)于神話的最早定義;之后茅盾、周作人、黃石、謝六逸、林惠祥等在他們的神話研究著述中才對神話的起源、產(chǎn)生、發(fā)展等作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述的。
和中國現(xiàn)代以來的很多學科一樣,中國神話學的形成和留學生有著密切關(guān)系。他們留學歐陸或東瀛,直接或間接認知外國神話,將其介紹到國內(nèi)來,并以之和母國的神話進行對比,引發(fā)學者對神話研究的興趣。留日學生“接觸到西方神話學的各種理論,然后將一些理論與中國神話相結(jié)合,加以介紹和分析。到 20世紀20 年代,神話學從小到大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體系”。4特別是“五四”前后,隨著報刊的大量興起,成為各類成果發(fā)表和展示的平臺,很多學者都將自己關(guān)于神話的研究成果發(fā)表于報刊,之后才結(jié)集成專著出版?!拔逅摹鼻昂?,見刊的重要神話研究文獻有:(未署名)《星座與希臘神話》5、屠孝寔的《宗教及神話之起源》1、中孚的《什么叫神話》2、ICK的《希臘神話和北歐神話的比較觀》3、趙光宇的《我國神話時代之歷史》4、仲密的《神話與傳說說》5、胡寄塵的《東方神話之一》6《隱語與神話》7《琉球神話》8、董秀石的《古代東方諸國之神話史與中國神話之考較》9、憶秋生的《中國的神話》10、汪馥泉的《印度神話中的洪水》11、郭沫若的《神話的世界》12、姚民哀的《神話》13、作人的《神話的辯護》14、周作人,姜華,伍劍禪等的《神話的趣味》15、周作人的《希臘神話一》16、沈雁冰的《中國神話研究 》17、光堃的《泰西神話》18、澤人的《北歐神話》19、胡虛生的《神話與科學》20、沈雁冰的《各民族的開辟神話》21、士元的《中日神話之比較》22、西諦(鄭振鐸)的《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中的戀愛故事》23、鐘敬文的《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話:“盤瓠”書后》24、(英)(Hartland)的《神話與民間故事》(趙景深譯)25、玄珠(茅盾)的《各民族的神話何以多相似》26《中國神話的保存》27《埃及印度神話的保存》28《楚辭與中國神話》29、趙景深的《太陽神話研究》30、馮承鈞的《中國古代神話之研究》31、朱湘的《中國神話的美麗想象》32、黃石的《月的神話與傳說》33、鐘敬文的《種族起源神話》34、魯迅的《論中國神話書》 35等。這些文獻研究的路數(shù)和視角都比較全面,既有中國神話的研究和梳理,也有外國神話的介紹和引進,更有學者將中外神話進行類型學的對比,并歸導出了一些比較有見地的結(jié)論。但是當時除了茅盾、鄭振鐸、周作人、鐘敬文等人的研究成果為后世所重外,上述的很多神話研究文獻還未受到神話研究者的梳讀和整理。其實,正是“五四”前后的這些先驅(qū)者對神話研究的重視和研討,才使神話研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和學術(shù)史上為世人所知,并引起學術(shù)界重視,可以說,后世的神話研究都是在這些“五四”先賢的基礎(chǔ)上不斷拓展和推進的。
而與報刊中的神話研究成果相比,專著的出版則較晚,數(shù)量也更少。黃石于 1923 年至 1927 年在《曉風周報》上連載《神話研究》,后于 1927 年出單行本,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發(fā)行,該書是中國神話研究領(lǐng)域的第一部專著;謝六逸《神話學ABC》由商務(wù)印書館于1928年出版,是為第二部;而玄珠(茅盾)的《中國神話研究ABC》比謝著還晚了一年時間,由世界書局出版于1929年。此外,茅盾還有《神話雜論》《北歐神話ABC》等著作傳世,由于茅盾在新文學領(lǐng)域、特別是文學研究會的廣泛影響,他的神話研究在當時和后世的知名度也是最大的。除去上述三人,林惠祥的《神話論》則更晚一些,到了1933年才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同時,汪倜然《希臘神話ABC》、孫作云《中國古代神話研究》、糜春漳譯《神之由來》、楊蔭深《中國民間文學概論》等著述也是1933年出版的;而聞一多《神話與詩》、黃芝崗的《中國的水神》則是1934年才出版的。這幾部中國上世紀30年代研究神話的論著,不僅在當年就已風行一時,而且在今天的神話研究界仍為入門之書,它們奠定了中國神話研究的方法論體系和理論路向,在學術(shù)上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
二、謝六逸對我國“神話學”的學術(shù)史貢獻
謝六逸一生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翻譯和日本文學的研究,后期將研究視角轉(zhuǎn)向新聞學,但在中國現(xiàn)代神話學研究領(lǐng)域,如果說茅盾的影響最大,周作人貢獻次之,則謝六逸的成就也不小。和茅盾等人一樣,謝六逸的神話研究也是業(yè)余愛好,甚至是其文學翻譯之后的偶然所得,但是他翻譯的古希臘文學、早期的日本文學、還有世界各國童話故事等,都和神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為他研究神話提供了較好的思考視角,也使他從事神話研究由偶然變成必然。當然,他從事神話研究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一個目的——創(chuàng)建新的文學形式,為新文化運動搖旗吶喊、添磚加瓦”1,這也是他從事所有文學活動的初衷。
謝六逸對中國現(xiàn)代“神話學”的學科建構(gòu),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他首先根據(jù)自己翻譯和研究外國文學的心得撰寫西方和日本神話方面的概述文章,讓讀者在茶余飯后了解神話這種文學類型及其特點;其次是編輯出版了現(xiàn)代文學史上系統(tǒng)論述神話學的專著,理清了神話學的學科特點及歷史脈絡(luò),對中國現(xiàn)代神話學學科的形成作出了積極貢獻。
就第一方面而言,謝六逸一個重要身份是新聞學家、報刊主編,因此有很多機會將自己的成果第一時間通過報刊刊發(fā)。當然主要目的是“想通過這些概述性、宏觀性的介紹文章,希望能引起國人和研究者的重視?!?如1926年在《文學周報》上發(fā)表的《猥談:日本的開辟神話里的“擬人”》3一文,詳實介紹了日本《古事記》里的造人神話,并將之與中國和西方的造人神話進行比較研究;1927年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了《日本傳說十種(附解說)》4,對日本比較著名的十種上古神話傳說進行分類闡釋;1931年發(fā)表的《古希臘文學概觀》5一文,對古希臘神話進行了較為詳細介紹,尤其對希臘神話產(chǎn)生的原因、后世的影響等進行精到分析,是當時認知古希臘文學比較全面的文獻之一;1933年在《民眾教育季刊》發(fā)表和范小石合譯的《奧定的神話》一文,全文長28頁,系統(tǒng)介紹了北歐神話中主神“奧定”的形成原因及其傳播流變情況;同年3月1日,在《文藝月刊》發(fā)表譯作《北歐神話研究》一文,這是一篇系統(tǒng)評價北歐神話的重頭文章,文章在介紹了冰島、挪威、瑞典、丹麥等國的神話后,指出北歐神話之所以能保持原來的面目,是因為受宗教影響相對較弱之故,同時還將其與希臘神話進行比較研究。該文是轉(zhuǎn)道日本翻譯過來的,通過對北歐神話產(chǎn)生背景和民族性情的分析,進一步說明神話產(chǎn)生的原因,并對當時世界上比較流行的幾種北歐神話的起源進行介紹和述評。文中介紹了當時世界上影響較大的研究北歐神話起源的四種學說:第一,宗教學派。以瑪麗·荷威女士為代表,她認為北歐神話是“一個真正宗教的墮廢了或迷離了的形相,人來自文化的太古期,因著天啟,而習知了真正的宗教,又用純真無垢的形態(tài)傳下來的,是希伯來民族的圣書,把那扭歪、用那不純而頹廢的形態(tài)傳下來的,便是北歐神話”;第二,歷史學派。以斯諾勒·斯多勒遜等為代表,他們認為“北歐神話是歷史事實的變態(tài),出現(xiàn)在北歐神話上的種種神們,是生活在太古時代的北歐人中的偉大的王者和僧侶,因著時間的距離給予的魔力,這些人物,便高貴化,尊嚴化而至于為神了”;第三,倫理學派。他們認為,“神話不過是人類為滿足那精神的道德的欲求而創(chuàng)造的‘虛構(gòu)的故事,跟著出現(xiàn)在這里的神們,也不外是人間的道德和罪惡,心性和體力的人格化?!钡谒?,自然學派。這一派認為,“出現(xiàn)在神話里的超人間的靈格,都是自然力和自然現(xiàn)象的人格化,所謂神話,不過是把這些自然力和自然現(xiàn)象常常的顯現(xiàn),作為人格的靈格之行動,用故事的體裁,敘述下來的東西。”1而在四種學說中,謝六逸認為自然學說最為在理,更符合神話的本質(zhì),其他幾種學說都經(jīng)不起推敲。可以說,謝氏獨具慧眼,將這一研究北歐神話的文章翻譯進來,讓神話研究剛剛起步的中國學術(shù)界,多了一些新的理論視域和研究切入?yún)⒄?,既有西方的學術(shù)視野和理論觀念,又有日本的研究借鑒,對當時中國的神話研究還是大有助益的。
第二方面是編纂神話集和神話研究專著出版,這是真正使得謝六逸在神話研究領(lǐng)域大放異彩的成就。他編纂了《神話學ABC》《海外傳說集》《伊利亞特的故事》等與神話相關(guān)的著述出版。后兩書是文學作品翻譯,雖是傳說性質(zhì),但也有諸多神話交叉其中,是國人學習外國神話傳說的有益補充。而《神話學ABC》是謝六逸神話研究的代表作,力圖對神話學進行系統(tǒng)性、綜合性的理論建構(gòu)。他在《序》中對神話研究的意義、神話學學科建構(gòu)的必要性進行了合理闡釋:
對于原始民族的神話、傳說與習俗的了解,是后代人的一種義務(wù)。現(xiàn)代有許多哲學家與科學家,他們不斷的發(fā)現(xiàn)宇宙的秘密,獲了很大的成功,是不必說的;可是能有今日的成功,實間接的有賴于先民對于自然現(xiàn)象與人間生活的驚異與懷疑。那些說明自然現(xiàn)象與社會現(xiàn)象的先民的傳說或神話,是宇宙之謎的一管鑰匙;也是各種知識的泉源。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應(yīng)該負擔研究各民族的神話或傳說之義務(wù)。我國的神話本來是片斷的,很少有人去研究,所以沒有“神話學”(Mythology)的這種人文科學出現(xiàn)。在近代歐洲,神話學者與民俗學者輩出,從文化人類學,從言語學,或從社會學去探討先民的遺物,在學術(shù)界上有了莫大的貢獻;東方的日本也有一般學者注意這一類的研究,頗有成績。我國則一切均在草創(chuàng),關(guān)于神話學的著作尚不多見。本書之作成,在應(yīng)入手研究神話的人的需要,將神話一般的知識,近代神話學的大略,以及研究神話的方法,簡明的敘述在這一冊里。2
當然,謝六逸的《神話學ABC》主要還是借鑒和參考了外國學者的成果,而“五四”時期很多理論著述都具有這一共性。謝六逸在序言中言明,該書是受日本神話研究影響的產(chǎn)物,是參考了日本西村真次的《神話學概論》和高木敏雄的《比較神話學》編譯而成,此外還參照了克萊格的《神話學入門》一書的觀點和體例。前面論及,神話學是由外國引進的學術(shù)概念,作為文學研究的種類之一,在“五四”前后才進入中國,中國學人不可能憑空產(chǎn)生出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是學術(shù)研究的必然進路,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亦是在日本學者影響下寫出來的,在吸收前人的基礎(chǔ)上才會出新。因此,謝六逸《神話學ABC》即便是參考吸收了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這對于中國新文學的啟蒙作用、對于我國文藝理論和神話學研究的貢獻,其價值還是十分明顯的。
謝六逸對中國神話學的學科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神話學學科范式的建構(gòu)
謝六逸神話學學科范式的建構(gòu),主要體現(xiàn)在《神話學ABC》一著中。一般而言,以“學”命名的研究,一般都是某一類屬的基礎(chǔ)研究,必須解決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問題,神話學無疑將神話研究上升到了學科的高度,就要求論著具有體系性和基礎(chǔ)性,并具備學理性和引導性。謝六逸說,“一切的學問是由研究而成立的。學問的研究,又需要一定的對象。對象的研究,有一定的方法,對象與方法足以規(guī)定學問的職能。神話學一科,也不能離開這個范圍?!?《神話學ABC》的寫作目的就是建立一種體系性的神話學學科理論,而這本著述確實具備了這樣的功能,它是中國現(xiàn)代神話研究的開山之作,是一部重要的入門書籍,有體系、方法,且全面。相對于同期的其他幾部神話研究專著而言,謝六逸的《神話學ABC》“是一部更加全面、更具學科意義的神話學教程性質(zhì)的概論性讀物。它綜合了當時日本神話學的最新成就,并吸收西方的神話學觀念,體系性很強。”2該書由四章組成:包括《緒論》《本論》《方法論》《神話之比較研究》?!毒w論》論述了神話學的學科歷史、學科意義,并從宏觀上介紹了神話的基本概況;《本論》部分則對神話的起源、神話的特質(zhì)、神話的作者、神話的內(nèi)容等進行介紹;《方法論》部分則介紹了現(xiàn)代歐美和日本研究神話的常見方法;《神話之比較研究》比較了世界性的“自然神話”“人文神話”“洪水神話”“英雄神話”等常見主題類型。該書雖然篇幅不大,但對神話研究入門是非常及時的,特別是對于當時中國學術(shù)界的神話研究而言,其開拓之功和學術(shù)史地位毋庸置疑??梢哉f,當時國內(nèi)的很多文學研究者,很少有人認識到神話研究在世界文學研究領(lǐng)域的“顯學”地位和重要價值,即便有人想要研究神話,也沒有具體的方法論作為指導,因此,謝六逸的這本書,對我國研究神話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甚至可以說,標志著我國神話學學科的確立。“無論就內(nèi)容的豐厚或論述的系統(tǒng),都具有更廣泛的世界性和學術(shù)性。因而對于草創(chuàng)中的國人來說,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神秘的藝術(shù)之窗,將人們的視野引向了更古老的深藏久遠的學術(shù)礦層。因為在他看來,神話不僅對于文學探源,而且對于哲學和科學探察宇宙人生的奧秘,都是很有意義的。這就是本書的價值所在?!?神話學作為西方的泊來品,在西方文學研究中是顯學,早早就確立了學科地位,而“五四”前后開始進入中國學者視野的神話學,其系統(tǒng)的學科構(gòu)建還未引起人們重視,從章節(jié)之本論、方法論等可知,他想將神話研究上升到哲理和學科高度,從本體、方法、認識等層面系統(tǒng)介紹神話學這一學科,希望神話學研究能在中國學術(shù)界推廣開來。
(二)神話分類的研究實踐
對神話進行系統(tǒng)的分類和研究,是神話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謝六逸《神話學ABC》吸收了西方和日本神話學的研究成果和分類方法,將神話歸納為“泛靈論”“物神崇拜”“圖騰崇拜”“多神源神話”和“一神源神話”等五種發(fā)展階段,以及宏觀劃為“地理”“歷史”“本質(zhì)”“題目”等四種神話類型。
對于神話的發(fā)展進程,謝六逸將之概述為五個階段:
1.泛靈論時代
“泛靈論”亦稱“泛神論”或“萬物有靈論”,對西方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lǐng)域有深刻影響。謝六逸認為“泛靈論”時段是神話發(fā)展的最初階段。在原始社會,泛靈是一種人格化了的神,它以人格的存在為重要條件。人格的存在是由泛靈觀念而來的,所以原始神話可以視為泛靈的神話。
2.物神崇拜時代
謝六逸認為,物神的崇拜是早期人類未開化狀態(tài)時普遍存在的信仰,原始人認為,精靈或超自然現(xiàn)象的存在是寄托在某物上面的。如樹木、流水、石塊等自然物質(zhì)在原始人眼里,都是精靈所賴以存在的根本。物神是從神衍生出來的,但二者之間區(qū)別明顯。神是保護者角色,能聽取原始人的祈禱;而物神是屬于某個部落或部族所特有的精靈。在世界神話中,表現(xiàn)物神崇拜的物神神話不是很常見。
3.圖騰崇拜時代
謝六逸認為,圖騰崇拜是原初神話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的原始宗教性質(zhì)的崇拜現(xiàn)象。圖騰是一種與某個社會群體關(guān)系密切的動物、植物或無生物。這種社會群體從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等特定圖騰中得到群名,于是就以其中一種圖騰作為族名的徽章和標志。屬于哪一群的人,都以為自己是某圖騰動物或某圖騰植物的后代,用以區(qū)別其他群體。特定圖騰群的人,除了祭儀與特殊時刻,禁止食用他們所崇拜的圖騰動物和破壞圖騰植物。神話學界把反映這種現(xiàn)象的神話,命名為圖騰神話。圖騰神話在世界上存在非常廣泛,是反映古代社會宗教生活的神話。
4.多神源神話時段
謝六逸認為,多神教是一種宗教相,在原始社會早期廣泛存在,原始人的信仰帶有各種屬性,有強大的一群神祇的存在,如古埃及神話與古希臘神話,便是多神源、多神祇的神話,并具有神話與原始宗教合一的特點。
5.一神源神話時段
謝六逸認為,一神教是原始社會晚期存在的崇拜獨一神的宗教的階段,也是神話和宗教成熟的標志,它是從多神的信仰進化而來的。一神教的信仰通常由一國傳播到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進而形成區(qū)域性或世界性影響,如基督教關(guān)于上帝的神話,便是表現(xiàn)這種形成和傳播過程的一神源的神話。
通過對神話發(fā)生階段的梳理,謝六逸的結(jié)論是,神話發(fā)展諸階段是神話從簡單到復雜,由野蠻到文明的進化發(fā)展過程,“從泛靈教至多神教,由多神教變?yōu)橐簧窠?,神話也與此相同,原始的神話已發(fā)達為文明的了,”1體現(xiàn)了人類認知的不斷進步,人類文明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知識的逐漸累積;最終,隨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神話就成為人類歷史的化石,也就逐漸消失了。由此觀之,和其他文藝觀念一樣,謝六逸的神話觀明顯受到清末民初流行的進化論的影響。
對于給神話劃分類屬,謝六逸認為是十分不容易的事:“神話的分類是極困難的問題,有時失之繁瑣,有時失之概括”2,但對于神話研究而言,分類又是必須的。在借鑒前人研究和分類觀點的基礎(chǔ)上,他將神話分為四種類屬:
1.地理的分類。這種類型不拘泥于神話的內(nèi)容如何,悉從地理的分布而分類的方法,包括一般的(即世界性的),也包括特殊的(即國別性、民族性的)兩種情形。謝六逸認為,世界性和特殊性的分類,只有地域上的差異,而無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分類的宗旨都是為了更好研究神話,目的在于總結(jié)各種神話的差異性。
2.歷史的分類。這種分類法不注重神話的分布與題目,而是根據(jù)神話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以研究文化進步的階段。歷史的分類,又包含原始的神話和文明的神話兩種:原始神話雖未長成,但它是一切神話的基礎(chǔ);文明的神話已經(jīng)長成,是進化了的神話,它是社會發(fā)展變遷的反映。
3.本質(zhì)的分類。這一分類是地理的分類(橫向)和歷史的分類(縱向)相交叉,即縱橫相交叉的十字路口的分類。以神話的本質(zhì)為準則,可分為自然的神話和文化的神話兩端。前者也稱為天然的神話,是為說明自然現(xiàn)象而作的故事;后者亦稱為人文神話,目的在于說明人的精神發(fā)展情形而創(chuàng)作的神話。對這些神話產(chǎn)生的原因,謝六逸認為是先民們“沒有抽象的觀念,一切的說明,都非具體的表現(xiàn)不可”1的結(jié)果,它是人類早期形象思維的真實反映。
4.題目的分類。這是以主題為主的分類法,包括有機的神話和無機的神話兩種。無機的神話是以一切無機物為主題的神話,存在于宇宙間的物質(zhì),如巖石、金屬、風雨雷電神話;前一種是一切有機物神話的總稱,包括有成長、生殖、運動及感覺機能的一切生物的神話,動植物和人類社會都包括在其中。
除了這四個大類,謝六逸還以具體的神話為例子,介紹了另外三種神話的分類方法:一是以神為主體的分類法,Bianchi的《希臘與羅馬的神話組織》是為代表;二是以情節(jié)為主體的分類法,它是英國學者Hartland用來給童話和故事分類的方法,其移用到神話上來也是比較適用的;三是綜合的分類法,以Spence的分類為代表,Spence將神話分為21種亞類,基本能涵蓋世界上大部分地區(qū)和民族的神話,在西方影響比較大。但在謝六逸看來,這樣的分類雖然較為全面,但也失之瑣碎,且有重復交叉部分,容易引起混淆。
謝六逸的神話研究分類,全面詳實,既有近代以來西方神話研究各種學說和分類的成果匯集,又加進了自己的思考,這在神話研究剛剛興起的民國中期來說,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國內(nèi)很多研究神話的人,都是在閱讀謝六逸的介紹之后,才了解世界神話研究的新理論和新進展,從而展開我國的神話研究的??梢哉f,在當時研究神話的幾個著名學者中,謝六逸比茅盾、周作人等人更早意識到建立神話學學科的價值和意義,并為之努力,故他在神話學研究方面的貢獻并不輸于當時的任何人。遺憾的是,他后來轉(zhuǎn)向了新聞學領(lǐng)域,特別是日本全面侵華后回到家鄉(xiāng)貴陽,中斷了神話研究乃至文學研究,甚而在貧病交困中英年早逝,造成我國神話學研究方面的重大損失,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三)神話研究的比較意識
謝六逸在《北歐神話研究》《海外傳說集》《神話學ABC》等著述中,無不體現(xiàn)出神話研究的比較意識。他在《神話學ABC》序言中就該書的編寫體例作說明時就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了這種意識:“第一章說明神話學的一般的概念;第二章說明神話的起源及特質(zhì);第三章說明神話的研究方法;第四章就原始神話內(nèi),列舉四種,以作比較研究”。2當然,比較意識是研究文學的一個潛意識行為,當在兩種文化之間進行譯介時,很容易對不同文化中同一文學類型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進行思考,如他編寫《海外傳說集》的目的,“意在對于研究比較傳說和亞洲傳說分布的人,略有貢獻而已”3;他還特別比較了日本傳說和亞歐大陸傳說之不同:“日本的傳說和亞歐大陸的比較起來,多為輕快的,樸素的,單純的,沒有像亞拉伯、波斯、土耳其、德國那樣的怪幻味……歐西傳說的主人翁多為皇帝、皇后、皇子、公主,這是貴族的、都會的;日本則多用老翁老婦,這乃是家族的,田園的?!?而在《神話學ABC》中,謝六逸將比較研究的方法歸為幾種:統(tǒng)計的研究法、人類學的研究法、心理學的研究法、社會學的研究法、宗教學的研究法。他以跨學科的視野來研究神話,這應(yīng)該是對文學進行跨學科研究的較早提出者和實踐者。在具體的研究案例中,謝六逸善于細微闡發(fā),比如在分析世界性的太陽神話時,他將中國的黃帝、希臘的雅典娜、日本的天照大神等進行比較,并從中找出類似之處:這些神話里的偉大神靈都攜帶有動物性符號,如黃帝的夔首,雅典娜的貓頭鷹等,體現(xiàn)無往而不勝的超人神力;在研究人類大洪水神話時,謝六逸比較了中國的大禹治水、猶太人的諾亞方舟神話、印度、希臘、北歐等國神話中的大洪水傳說,得出的結(jié)論是,除中國外,世界大洪水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皆“起因于人類的墮落”。1這就是謝六逸一以貫之的神話研究的比較意識。具體而言,通過文本的分析解讀,進行類比和對比,其中,類比可以從分析對象中找出相似性;對比可從研究對象中分析差異性,這是后世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學的常用方法。
當然,謝六逸的神話研究,由于處于中國神話學研究剛起步的階段,總體上還屬于粗線條的譯介,遠未形成詳細而精到的研究范式,所謂前修未密,后出轉(zhuǎn)精,中國的神話研究正是在他的基礎(chǔ)上不斷得以開掘推進,西方的神話學理論也大量進入中國,使中國的神話學研究邁上新的臺階,并逐漸和西方的神話研究接軌。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謝六逸充分利用留學日本的便利條件,積極吸收西方和日本文學的研究思路和成果,用之指導自己的文學翻譯與創(chuàng)作,并積極從事神話的譯介與研究。遺憾的是,謝六逸英年早逝,文學事業(yè)未竟,給中國文學界和學術(shù)界造成巨大損失,但他對早期中國現(xiàn)代“神話學”學科的建構(gòu)之功有目共睹,其學術(shù)史貢獻是值得我們銘記的。更值得強調(diào)的是,謝六逸對西方神話學理論和流派的掌握、分析、述評在當時的神話學研究學者中是最為全面的,特別是他以時代為標準的神話分類法對后世學者影響深遠,可謂是中國學者中最早嘗試按神話產(chǎn)生時代進行分類的人,這一神話分類雖然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神話分類為基礎(chǔ),但對中國神話研究是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和借鑒價值的,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在他之后,以時代分類的標準的方法逐漸成為神話分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并啟發(fā)劃分標準的不斷細化。正如有論者指出,謝六逸“把神話學看作一門獨立的學科,把人類學派神話學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神話學史、神話基本理論、方法論),系統(tǒng)介紹給我國,對人類學派的傳播,特別是對中國神話學的建立,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2,可謂是其神話學研究領(lǐng)域?qū)W術(shù)貢獻的蓋棺之論。
Xie Liuyi's Mythological Research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Academic History
Guan Xinfu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of " Mythology " in China ,which began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origina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 and Japan , and was setting up the returnees of the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cour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Xie Liuyi was a scholars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On the one hand, he has actively introduced western myths to popularize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he had used the help of Japan to write a systematic mythological history and formed a discipline for the modern Chinese Mythology to do a lot of basic work. We should recognize his position.
Key words: Xie Liuyi; Mythology ABC; myths study; classification
責任編輯:黃萬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