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騁華
宋徽宗大概是歷史上最沒爭議的皇帝,古往今來,人們對他的評價出奇一致——文化巨人,治國“小白”。他統(tǒng)治時期,北宋文化全面開花,文學、書畫、瓷器……都達到巔峰??伤斡眉槌?,揮霍無度,表面繁榮之下是斷崖式下跌的國力。最終,落得個國破家亡的下場。
這種描述,暗藏著一個判斷,即宋徽宗對文化的追求與其帝王身份極不相稱。當然,按照儒家的看法,帝王理應(yīng)具備文化修養(yǎng)。但此處所謂修養(yǎng),是指對儒家經(jīng)典的掌握與運用,至于宋徽宗熱衷的書畫、琴藝、茶道,乃至馬術(shù)、蹴鞠,實屬雕蟲小技,小玩怡情,沉湎其中問題就大了。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縱觀宋徽宗所為,無不應(yīng)驗著“逸豫”二字,“亡身”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就這樣,宋徽宗被牢牢釘在“昏君”的十字架上,在不合適的時間坐上了不合適的位置,釀成個人和王朝的雙重悲劇。
美國漢學家伊沛霞卻有意推倒這個十字架。在《宋徽宗》一書里她指出,后世對宋徽宗的評價,充滿了后見之明——正因為靖康元年(1126)抗金失敗,致使后世史家在總結(jié)教訓(xùn)時,傾向于把宋徽宗的諸多舉措,尤其是他花大力氣搞的文化事業(yè),當成玩物喪志的證據(jù)及北宋覆滅的根源。但這是誤解。實際上,作為帝王的宋徽宗和作為文化巨人的宋徽宗不可分割:他是藝術(shù)家這沒錯,但絕對不是一個心不在焉的皇帝。他主導(dǎo)的文化事業(yè),有著特定的政治內(nèi)涵,對統(tǒng)治術(shù),他也同樣嫻熟運用。因此,伊沛霞筆下的宋徽宗滿懷抱負,且不乏手腕,不同于以往的刻板印象。
這似乎是在翻案。但如果把宋徽宗放置于北宋政治傳統(tǒng)變遷的脈絡(luò)中,就可以確信,伊沛霞的塑造相當有說服力。
北宋向來注重“祖宗之法”,士大夫以太祖、太宗創(chuàng)建的典章制度為萬古不變的真理,敦促帝王們代代遵循。景德元年(1004)真宗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來自北部的軍事壓力大大緩解,北宋得以享受長久的和平。外部挑戰(zhàn)消失,讓士大夫更抱定祖宗之法,“清靜無為”被認為是最妥帖的統(tǒng)治方式。
熙寧二年(1069),神宗任王安石為相,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拔鯇幾兎ā币慌e打破了清凈的政治傳統(tǒng),使北宋朝政呈現(xiàn)出積極進取的氣象。神宗逝世后,年僅九歲的哲宗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她起用司馬光等保守派,罷黜變法派,恢復(fù)舊法,史稱“元祐更化”。哲宗親政后又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zhuǎn)彎,召回變法派,啟動二度改革。公元1100年哲宗病逝,其弟端王趙佶繼位,即徽宗。
登基之初,宋徽宗試圖調(diào)和變法派與保守派的矛盾,終因雙方積怨太深而告吹。宋徽宗隨即徹底轉(zhuǎn)向變法派,任用蔡京、張商英等變法派擔任宰輔,疏遠保守派。他命人立“元祐黨人碑”,將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等保守派大臣的姓名盡數(shù)刻上去,等于把他們加入了黑名單。
從這個角度看,徽宗繼承的是父親神宗、兄長哲宗的政治遺產(chǎn)。他不滿足于僅僅做個守成之主,所以執(zhí)政20多年都很勤勉。伊沛霞寫道:“他并沒有表現(xiàn)得玩忽職守,也從來沒有取消過視朝或不看奏疏。他努力去理解大臣們呈報的問題,哪怕是一些很復(fù)雜的技術(shù)問題。”宋徽宗很想有一番作為。
歷史上評價某位君主是否有作為,依據(jù)的無外乎文治和武功。武功方面,宋遼間已保持和平百余年,無拓展余地。哲宗朝取得了對西夏的決定性勝利,留給徽宗的空間也不多。能出成績的,就只有文治。一是加強財政。宋徽宗接受了熙寧變法的成果,募役法、保甲法、市易法基本得到保留。在此基礎(chǔ)上,或調(diào)整或新推鹽茶、免役、常平等法,改善了朝廷積貧積弱的窘境。徽宗朝的財政收入大幅度提升,創(chuàng)下北宋之最。二是興文教。宋徽宗改革教育制度,建立了縣學、州學、太學三級學制系統(tǒng)。崇寧三年(1104),全國共有21萬名太學生,為此,朝廷每年要投入340萬貫銅錢和50萬石大米。宋徽宗還在汴京為醫(yī)學、算學、書畫等設(shè)立專門學校。這說明他對“文教”的認識,不局限于儒家經(jīng)典。三是定禮制。在古代,禮制和社會秩序是畫等號的,定禮制,相當于為社會立規(guī)。宋徽宗登基后,著手修訂宮廷禮儀,推出《政和五禮新儀》。此舉加強了皇權(quán)。
文治的另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援助困難群體,使老有所養(yǎng)、孤有所托、病有所養(yǎng)。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提供社會救濟。宋徽宗在汴京設(shè)立居養(yǎng)院,向無法維持生計的人供應(yīng)食宿,并且重點照顧寡婦、鰥夫及孤兒、棄兒。他還命各地建安濟坊,免費給窮人看病。
宋徽宗的雄心還不止于此。他創(chuàng)建宣和畫院,培養(yǎng)宮廷畫師,提高其社會地位,甚至讓他們與士大夫平起平坐。他本人在書畫領(lǐng)域的造詣也是世所公認。相傳宋徽宗親筆繪制的《聽琴圖》,屬于宋畫上品,一筆“瘦金體”更在書法史上熠熠生輝。他崇奉道教,廣建道觀,主持編纂了《新道藏》。他對建筑也有巨大熱情,親繪圖紙,搜集天下奇珍,用六年時間,督造了皇家園林的典范——艮岳。
傳統(tǒng)觀點認為,宋徽宗是受蔡京等奸臣蠱惑,貪圖享樂,不務(wù)正業(yè)。伊沛霞則分析,蔡京大權(quán)獨攬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后世史家建構(gòu)的,其實,宋徽宗對蔡京既重用又防范。一方面,蔡京被授予很高的地位,號為“公相”,凌駕于其他各宰輔之上。另一方面,其實權(quán)卻遭到削減,政治能量被嚴格控制。宋徽宗還頻繁以御筆、手詔等形式,繞過蔡京,直接向官僚系統(tǒng)下命令。
換言之,宋徽宗從未大權(quán)旁落,在帝王術(shù)方面,他不是個“小白”。
那么,宋徽宗近乎狂熱地推動文化事業(yè),動機究竟從何而來呢?真相很可能是他對“文治”有更高的追求。對宋徽宗來說,改善財政也好,興文教、定禮制也罷,普通帝王都能做到,而他要做一個不普通的帝王。因此,他把自己打造成集藝術(shù)家、建筑家、詩人、學者于一身的帝王,要將王朝推向他夢想的“文治鼎盛”。? ? 應(yīng)該說,宋徽宗的理想藍圖完成度是比較高的,傳統(tǒng)史家本該贊他為“圣主”,贊徽宗朝為“治世”。但問題在于,北宋的地緣環(huán)境發(fā)生了劇變——金取代了遼,之后轉(zhuǎn)而南下,攻陷汴京,虜獲徽、欽二帝。這就是靖康之變。
“靖康恥”深深刺激了士大夫,他們總結(jié)亡國之因,認為有近因和遠因。近因是宋徽宗的“聯(lián)金滅遼”戰(zhàn)略。史家認為,攻遼不僅沒達到目的,反而暴露短板,被金國看透。遠因則是宋徽宗沉迷藝術(shù),信用奸臣,使國力嚴重衰退,無力與金兵抗衡。
宋徽宗最終從文治的云端跌落,淪為典型的亡國之君。
(摘自《小品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