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楷文
21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出現(xiàn)了大量精神健康相關疾病,且覆蓋面大,流行范圍廣。這里首當其沖的兩種精神健康疾病,正是抑郁癥和焦慮癥。抑郁癥是全球一種常見病,有超過3億名患者;而焦慮癥全球則有2.75億人患有焦慮癥,占全球人口總數(shù)的4%。另外,根據(jù)2018年中國精神衛(wèi)生部門調查報告顯示,平均每100個中國人中就有5人患有焦慮癥,3.6人患有抑郁癥。他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就是我們自己。
焦慮和抑郁其實是完全相反的兩種心理反應模式:焦慮是“對外應戰(zhàn)模式”,它會使人處于高度緊張和警覺狀態(tài),隨時準備應對未來的不確定與威脅,并耗費大量精力;抑郁是“對內逃避模式”,人會因為無法面對威脅而停止努力行動,通過逃避的方式設法保護自己。雖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模式,但其實焦慮和抑郁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人類與生俱來應對威脅并保護自身安全的重要機制。這兩種狀態(tài)可以說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兩種生存策略遺留下的產物,科學家稱之為“應戰(zhàn)和逃避”。但是,如果人們在沒有實際威脅時這兩種模式仍然無法停止,并且長期處于“應戰(zhàn)和逃避”的模式中,就會嚴重損害我們的心理健康,這就是抑郁癥和焦慮癥的由來。
通常心理學理論認為,抑郁和焦慮的模式是人類認知的產物,而近些年的研究,讓人們對抑郁與焦慮的成因有了全新的認識,即抑郁和焦慮與“腸腦”密切相關。
古時候人們知道心在腹中,而且認定人是靠心來思考的,還把所有的智慧也歸根于心。也就是說古人們認定智慧來源于心,道德來源于心,感情來源于心,而心就在肚子里,能夠表達情緒、思想等心理活動??梢哉f,從古代到現(xiàn)在,所有與大腦活動相關的名詞,大多與肚子里的“心”有關,這也是“心知肚明”成語的來源。
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進步,我們的古代先賢們的判斷其實是對的,尤其在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判斷上,心知肚明是準確無誤的,當人吃了有害食物或者細菌的時候,消化道微生物和腸道神經元會立即啟動保護機制而使人上吐下瀉,盡快盡多地將有害物質排出,而大腦卻無能為力。20 世紀 90 年代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Gershon 博士提出的“第二腦”理論在全世界引起反響。該理論提出,人類消化道表面分布著大量神經元,其數(shù)量與大腦中的神經元數(shù)量幾乎相同,消化道上的神經元可以直接、迅速地感知食物和代謝物,調節(jié)著人類的情緒和幸福感。相對于大腦獨立而高級的神經活動和功能,如記憶、思維、分析、邏輯推理、語言等等,腸腦的功能還不夠強大,但即使人體在休息狀態(tài)下腸道仍在運動,除參與消化吸收食物外,還參與身體內其他器官功能的調節(jié),包括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腸道也能夠思考、記憶和學習,它主要負責我們下意識的活動,即對情勢或環(huán)境的直觀感受。邁克爾·格肖恩(Michael Gershon)指出:“腸道向大腦發(fā)送的大量信息,都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我們甚至都意識不到?!盙ershon 博士是神經解剖學教授,他當時并不知道腸腦是如何傳遞信息,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情的,直到腸道特定菌群的發(fā)現(xiàn)。
大腦與腸腦的相互作用可通過三個層次來實現(xiàn):第一層次是腸神經系統(tǒng)的局部調整;第二層次是椎前"神經節(jié),接受和調控來自腸神經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兩方面的信息;第三層次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由顱腦的各級中樞和脊髓接受內外環(huán)境變化時傳入的各種信息,經過整合,再有自主神經系統(tǒng)和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將調控信息傳送到腸神經系統(tǒng)或直接作用于腸效應細胞。這種在不同層級將腸道神經系統(tǒng)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的神經—內分泌網(wǎng)絡稱為“腸—腦軸”。機體通過腸腦軸之間的神經—內分泌網(wǎng)絡的雙向回路發(fā)生的相互作用稱為腸腦互動。腸神經系統(tǒng)既可以獨立工作,也可以跟大腦通力合作。
目前,人體腸道中微生物的細胞數(shù)量達1014 個,占人體微生物總量的78%。腸道微生物約400-500 種,分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當前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研究初步揭示出宿主與腸道微生物之間互惠共生的分子機制:人腸道向腸道微生物提供棲息和繁殖環(huán)境,其中包括天然的厭氧條件、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以及適宜的溫度和pH 等;腸道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影響人體的營養(yǎng)物質加工、能量平衡、免疫功能、胃腸道發(fā)育及其他多種重要的生命活動,這種互惠共生關系是宿主與腸道微生物之間在長期協(xié)同進化中相互選擇和適應的結果,也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進化的過程。
腸道菌群與其宿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統(tǒng)一體稱為腸道微生態(tài),腸道中的菌群生態(tài)系統(tǒng)復雜多樣。腸道內的微生物分泌著大量的化學物質,不但有和代謝、免疫相關的因子,也包括了與神經細胞用來溝通和調節(jié)情緒的物質相同的東西——多巴胺、血清素和γ- 氨基丁酸(GABA)等。人體的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95% 都產生于腸腦。腸腦負責向顱腦遞送全身所需95% 的血清素和50% 的多巴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Elaine Hsiao在2015年發(fā)現(xiàn),一些特定的細菌代謝產物會促進腸道上皮細胞分泌血清素。如果將一些梭菌轉到無菌小鼠腸道里,就能看到它們分泌更多血清素;而如果用抗生素處理正常的小鼠,它們體內的血清素水平會降下來。
腸道微生物直接影響著宿主腸道神經系統(tǒng)發(fā)揮作用,腸道微生物是腸腦軸的啟動調節(jié)鍵。一方面,微生物及其“副產品”主要通過激活神經纖維,或者通過調節(jié)宿主機體的免疫激素、神經化學系統(tǒng),對顱腦產生影響;另一方面腸道微生物對顱腦的影響主要通過腸腦軸的互動來實現(xiàn)。除以上兩方面,腸道微生物作為重要的環(huán)境因素影響著顱腦的發(fā)育和功能。圍產期暴露于致病微生物后,可引起焦慮行為和認知功能受損。腸道微生物很可能輔助著神經、大腦生物化學、行為,特別是與壓力、焦慮和抑郁相關的正常發(fā)育。
早在2000年,加拿大小鎮(zhèn)沃克頓在遭受一次嚴重洪水后,飲用水受到大腸桿菌和空腸彎曲桿菌等的污染,有將近2300人因此患上嚴重的腸道感染疾病,其中許多人最終發(fā)展為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即一種癥狀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的腸道疾病。而在之后的8年中,科學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些持續(xù)性的IBS患者的情緒普遍消沉,并同時伴隨嚴重的焦慮。隨后,科學家將IBS患者糞便里的細菌分離出來,并注射進小白鼠的腸道內,奇怪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這些被注射了細菌的小白鼠在隨后的時間里也表現(xiàn)出了焦慮急躁。今年2月,來自比利時法蘭德斯生命科學研究所(VIB)的Jeroen Raes博士與其團隊在科學雜志《自然微生物學》上發(fā)表了一項關于腸道細菌與精神健康關系的人群水平的研究,確定了與抑郁癥有關的特定腸道細菌,并證明了多種腸道細菌可以產生神經活性化合物。
物質的聯(lián)系構成了信息、情緒和能量聯(lián)系的基礎,并且這種聯(lián)系的通路是雙向的。大腦面臨驚恐或情緒壓抑時釋出的應激激素會刺激食管感到吞咽困難,沖擊胃臟產生痙攣,嚴重時會導致腹瀉。1990 年,科學家馬克·萊特(Mark Lyte)提出了“Stress ->Immune ->Disease”理論,并開展了很多實驗探究微生物是怎樣響應宿主的壓力、以及探究微生物能否誘發(fā)宿主的壓力。世界各地類似研究不斷增多,在隨后的研究中他指出可以將益生菌“定制”、改善腸道環(huán)境以針對性的治療特定的精神和心理疾病。法國南希醫(yī)學院和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讓25名健康的志愿者在30天持續(xù)飲用含有兩種益生菌的混合液,結果喝了菌液的志愿者們,其抑郁、憤怒和敵意水平顯著降低。
有位五十歲的女性來訪者A太太,由于與丈夫關系不和、長期爭吵不休,在兒子出國留學時,做出了要與丈夫離婚的決定,并剛剛經壓力沉重且冗長的離婚訴訟,結束了她25年的婚姻。她身為企業(yè)高管,工作非常辛苦,一周累計工作80小時,同時需要經常出差。她不記得自己過去曾有任何腸胃癥狀,但她經常感到焦慮不安,總是感覺要大禍臨頭,總會覺得生意談判要談崩,總會想象自己失業(yè)時的形象。最近,她總覺得看不到未來的希望,覺得自己很失敗,不想去公司上班,同時伴隨背痛與頭痛的問題。A太太清楚自己的情況,為了讓自己休息一下,她自己專程去法國南部海灘度假。在開始的頭兩天,一切完全符合她的期望,她在飯店泳池畔放松享受著平靜的假期,第三天她前往風景優(yōu)美的海灘小鎮(zhèn),順道在當?shù)匾粋€海鮮餐廳用餐。那周接下來的時間只能以凄慘來形容,她幾乎走不出飯店房門,而且腹部痙攣、脹氣、惡心和腹瀉等癥狀似乎永無休止。
A太太回到法國時已好轉,但她還是去了醫(yī)院,被診斷為腸炎,是當?shù)厮屑毦鸬?。A太太去就診時癥狀已經改善,糞便樣本中也已經測不到傳染性細菌了,所以醫(yī)師建議她不必服用抗生素,還保證她的癥狀會在幾天內完全消失。不幸的是,這些癥狀并未消失,經過數(shù)周的不斷腹脹、不規(guī)律的排便和偶發(fā)痙攣等殘余癥狀后,A太太又去醫(yī)院就診。醫(yī)生化驗了她的糞便,但并未檢測出感染性微生物,而且她過去從未經歷過任何腸胃道癥狀,因此醫(yī)生建議她接受結腸鏡檢查。在結腸鏡檢查結果也沒有任何異狀后,醫(yī)生認為A太太患有心因性疾病,即“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
這些患者,最常發(fā)生于過去長期處于壓力或不良心境人的身上。因為慢性壓力會刺激腸道中病原體的生長,包括大腸桿菌在內,還會讓它們變得更具侵略性。壓力也會導致腸道的自主神經系統(tǒng)釋出壓力訊息,減少結腸黏液層的厚度,使得腸漏更為嚴重,于是微生物得以避開腸道的多種防御策略,輕易進入其免疫系統(tǒng)。這個連鎖效應造成腸道免疫反應啟動的期間持續(xù)得更久,癥狀也就拖延得更久。
我們都知道,并非所有的壓力都是負面的。相對于慢性或反覆出現(xiàn)的壓力,急性壓力及其引發(fā)的相關情緒能改善我們執(zhí)行困難任務時的表現(xiàn),例如考試或演講。另外,它也能強化我們對腸道感染的防御力,增進腸道健康。達成此效果的方式有很多種。急性壓力讓胃部在回應壓力相關的大腦訊息時,會產生更多胃酸,因此,伴隨食物入侵的微生物可能在抵達腸道前就已經被殺死。它還指示腸道增加腸液分泌并排出內容物,包括病原體在內。所有這些反應,目的都是在保護腸胃道抵抗可能造成危害的入侵者,并縮短感染的時程。雖然急性壓力對我們的腸道與腸道中的微生物有保護作用,但過多的壓力卻會把這些益處變成身體的負擔。
從目前的研究看來,保持足夠的膳食纖維攝入,讓腸道微生物發(fā)酵出更多的短鏈脂肪酸,對維持身體血清素等分子的水平非常關鍵。2016年,在美國 U.S. News & World Report 年度飲食方式評比中,DASH 飲食,得到全美醫(yī)學營養(yǎng)專家的肯定。DASH(Dietary Approach to Stop Hypertension)飲食是一種為預防高血壓而設計的長期健康飲食方式,中文音譯為“得舒飲食”。這個飲食方法本來是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為了預防和控制高血壓,贊助研發(fā)出來的,但是通過實驗表明,這個飲食方案不僅能夠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高血壓,還能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甚至是某些種類的癌癥的患病風險,并且對于改善情緒有很好的效果。
DASH的核心原則就是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配合高鎂、高鉀、高鈣和高纖維素的食物。具體來說:1、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是飲食主力。全谷物富含膳食纖維和營養(yǎng),可以用糙米飯、全麥面包和燕麥粥代替平時吃的大米飯等主食;2、蔬菜和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像鉀和鎂之類的微量元素,像是香蕉、火龍果和各種顏色的蔬菜,都可以搭配在一起吃;3、吃水果的話,建議吃完整的水果,不建議榨成果汁,可以獲得更多的營養(yǎng);4、肉類的話盡量吃魚類,比如說三文魚和金槍魚,這些魚富含Ω-3不飽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膽固醇水平。即使是吃其他的肉類,把皮和肥肉部分去掉再做,也會更健康;5、奶類要盡量吃低脂和脫脂類奶制品,控制脂肪的攝入。堅果、種子和豆類是很優(yōu)質的鎂、鉀、蛋白質食物的來源。但是注意不要買油炸的,或者是包了很多糖的那種;6、核桃、芝麻和黃豆都是不錯的選擇。香港醫(yī)學會就聯(lián)合了多家醫(yī)院和團隊特別設計了中式的DASH餐單,比如說把家里的主食換成糙米或者粗糧,把炒菜的油換成橄欖油,做菜用的鹽和油直接減半,都會對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與此同時,口服益生菌也是不錯的選擇。一些醫(yī)生和公司已經在探索治療抑郁癥的典型益生菌,即口服細菌,包括在上述研究中所發(fā)現(xiàn)的抑郁癥患者缺失的腸道微生物。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臨床神經學家安德烈施密特(Andre Schmidt)已經開始了一項臨床試驗,他的團隊正在評估40名抑郁癥患者接受一次糞便移植前后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微生物群,但他同時認為,真正弄清楚抑郁癥與微生物組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