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嘉
把最后一個箱子的物品整理完畢時,仿佛已掏空了所有氣力,就這樣,我癱坐在新的辦公室里,漫無目的地打量著窗外陌生的風景。這里有設計新穎、充滿現(xiàn)代化感的寫字樓,有靜謐、潺潺的七里河,也有三三兩兩在河畔漫步的行人,一切看起來都那么安靜美好,但總覺得了少了些什么。當同事問起,新一期雜志的地址是否要更改時,我才意識到,原來這里少了“見證”。而那個見證了我成長的北林路16號,此刻,我要正式地與它告別了。
第一次來北林路16號牧專老校區(qū)海燕出版社時,就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心中忍不住竊喜,能在這里工作真是幸運。
海燕出版社是我研究生畢業(yè)后參加工作的第一個單位,那時的我對于該從哪里著手編輯工作、編輯應該做些什么一無所知,只能比葫蘆畫瓢,學著其他老編輯的樣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開始,我學著在電腦上改紅、核紅。第一次改紅,3000字的文章我改了整整一天,完全找不到竅門,對文章也不知道怎么捋順,這一天下來,我頭痛欲裂,眼睛酸得睜不開,氣鼓鼓地回到家里跟家人抱怨:“做編輯太累了!”我媽也不反駁:“做寄生蟲最輕松。”我媽的激將法真的挺管用,誰還沒點洪荒之力不成?就這樣,我下定決心要把改紅、核紅的難關攻克,于是一遍遍地看著老編輯的校對稿子,把不懂的符號、不會的格式全都記下來,厚著臉皮不停地請教屋里的老編輯。時間從指縫間悄然溜走,不知不覺在北林路16號212這個房間里,迎著朝陽,披著夕陽,我漸漸將改紅一篇文章的時間從一整天縮短到半小時,從編輯一篇文章需要兩天到只用半天,從一篇稿件都約不來到已經(jīng)有幾個固定成熟的作者給我投稿。
原來做雜志需要那么多程序,這是我成為一名期刊編輯以后才知道的:編前會、審讀約稿和自由來稿、提稿、參與各個校次、協(xié)調美編調整版式和風格……
如果你聽到喋喋不休的辯論聲從2樓傳來,那也許是我們在編前會上討論近期有無更改的欄目和主題;如果你看到我們在212房間進進出出、行色匆匆,那也許是我們在傳送審讀稿件;如果你看到屋里的編輯都盯著電腦屏幕,時而眉頭緊鎖時而展顏微笑,那也許是我們在和作者一遍遍地溝通如何修改稿件……
在這個看起來沒有任何特別的房間里發(fā)生了太多“編輯部的故事”……有各抒己見時激烈的編前會,有鴉雀無聲默默看稿的校對進行時,也有休閑時刻和同事們互相插科打諢的快樂時光。在這個房間里,我也漸漸成長為一名可以獨立編稿的期刊編輯,甚至還小試牛刀地編輯了兩本圖書《爸爸哪兒也不去》和《奶奶家》,這兩本書帶給了我全新的挑戰(zhàn)和職業(yè)成長。在編書的過程中,同樣也是從零開始,從迷惘到清晰,從無助到自信,有太多的感謝藏在心里。
校園里的樹,年輪轉了一圈又一圈;姹紫嫣紅的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每天經(jīng)過這段路的我也在年復一年的編輯工作中,逐漸找到了前進的方向。然而,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這個見證了我職業(yè)成長的北林路16號212房間,我終于要跟你說再見了。
再見了,貼著藍色“海燕出版社”標識的大樓;再見了,樓下鋪滿煤渣的操場;再見了,含苞待放的滿樹桂花;再見了,實惠美味的學生食堂;再見了,碧波漣漪的荷花池塘再見了,每次出門都會對我揮手微笑的保安大叔……初心不改,學藝不止,在金水東路39號的海燕出版社新辦公大樓里,我會帶著期待和盼望,在做編輯的路上繼續(xù)學習。同時,也期待在新的辦公室里一起譜寫更多“編輯部的故事”,一起見證更多編輯的成長。
再見了,北林路16號,愿再見不負遇見,我們都能變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