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明
(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華鱘研究所,三峽工程魚類資源保護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 宜昌 443100 )
試驗魚為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華鱘研究所云南烏東德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人工培育的1齡長薄鰍幼魚,平均體長(6.79±0.22) cm,平均體質量(3.91±0.22) g,試驗前在圓形池(直徑3 m、水深0.7 m)中暫養(yǎng)。挑選健康、行動敏捷、無病無傷、規(guī)格基本一致的幼魚用于試驗。
試驗用餌料有刀額新對蝦(Metapenaeusensis)、鳙魚(Aristichthysnobilis)、配合飼料(粉料:粗蛋白≥46.0%,粗脂肪≥3.0%,粗纖維≤2.0%,粗灰分≤17.0%)。
試驗魚在圓形玻纖缸養(yǎng)殖池(直徑1 m、高0.8 m)中流水單養(yǎng)。試驗用水為經過曝氣和沉淀的金沙江水。試驗期間,水溫18.6~21.6 ℃、溶解氧>6.0 mg/L。每隔3 d監(jiān)測養(yǎng)殖水體氨氮、亞硝酸鹽等水質指標,通過換水、及時排污等措施保持溶解氧>6.0 mg/L、氨氮<0.2 mg/L、亞硝酸氮<0.01 mg/L。試驗期間日投喂1次(20:00),飽食投喂(攝食60 min不再攝食)。
試驗分為5個試驗組,每組放養(yǎng)試驗魚10尾,每組3個重復,分別為投喂刀額新對蝦(蝦組)、鳙魚(魚組)、配合飼料(配合飼料組)、蝦+飼料(蝦+飼料組)及魚+飼料(魚+飼料組)5種餌料。投喂前,蝦和魚用絞肉機絞成肉糜,配合飼料加水捻成餅狀;魚+飼料組和蝦+飼料組分別用魚糜、蝦糜與配合飼料按照1∶1的比例加水拌勻捻成餅狀。試驗歷時75 d,試驗前,測定試驗魚的體質量、體長、全長,之后每隔15 d測定1次試驗長薄鰍的體質量、體長、全長,直到試驗結束。測量生物學指標時,用40 mg/L的丁香酚麻醉試驗魚。
試驗魚主要生長參數(shù)按下式計算:
體質量特定生長率/%·d-1= (lnm2-lnm1)/t×100%
體長特定生長率/%·d-1= (lnL2-lnL1)/t×100%
肥滿度=100×m/L3
體質量變異系數(shù)/%=SD/Xm×100%
攝食率/%=m3/[0.5×(m2+m1)×t]×100%
餌料系數(shù)=m3/(m2-m1)
式中,m1、m2分別為試驗魚的初始體質量(g)和最終體質量(g);t為試驗時間(d);L1、L2分別為試驗魚的初始體長(cm)和最終體長(cm);m為魚體質量(g);L為魚體長(cm);m3為總攝食量(g);Xm為處理組試驗魚平均體質量(g);SD為標準差。其中總攝食量m3的統(tǒng)計按照每日投喂的餌料量減去剩余餌料量乘以試驗時間得出,剩余餌料量的統(tǒng)計是收集攝食之后的餌料陰干后稱量質量得出,本試驗中未統(tǒng)計餌料的溶失部分。
試驗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利用LSD多重比較法比較各組的差異,P<0.05表示差異顯著,采用Excel軟件作圖。
試驗期間,各試驗組長薄鰍的存活率均為100%,投喂模式對存活率無顯著性影響(P>0.05)(表1)。蝦+飼料組的長薄鰍最終體質量和體質量特定生長率顯著高于其他4組(P<0.05);其他4組最終體質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體質量特定生長率依次為蝦+飼料組>飼料組>蝦組>魚組和魚+飼料組。蝦+飼料組和魚組的最終體長差異顯著 (P<0.05),其他各組最終體長無顯著性差異(P>0.05)。5個試驗組間的體長特定生長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依次為蝦+飼料組>蝦組>飼料組和魚+飼料組>魚組。試驗結束時,各試驗組長薄鰍的生長離散均有所升高,依次為魚組>魚+飼料組>飼料組>蝦組>蝦+飼料組(圖1、圖2)。
試驗過程中各試驗組長薄鰍的攝食情況見表2。由表2可知,各試驗組長薄鰍的攝食率差異顯著(P<0.05),依次為魚組>蝦組>魚+飼料組>蝦+飼料組>飼料組;蝦組和魚組的餌料系數(shù)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顯著高于其他3組(P<0.05),其他3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飼料組的餌料系數(shù)最低。
不同投喂模式下長薄鰍體長和體質量的擬合方程中,生長系數(shù)b值均小于3,但蝦+飼料組長薄鰍的生長系數(shù)最大(圖3~圖7)。
隨著試驗進行,各組試驗魚的肥滿度均呈下降趨勢,試驗15 d后魚組長薄鰍的肥滿度下降減緩,呈略升高后再次下降的趨勢,而其他組的肥滿度則劇烈下降,之后呈緩慢下降的趨勢(圖8)。
表1 各試驗組長薄鰍的生長情況
注: 同一行中肩標不同字母的數(shù)值間差異顯著(P<0.05),下同.
圖1 各試驗組長薄鰍體質量生長
圖2 各試驗組長薄鰍體長生長
項目蝦組魚組飼料組蝦+飼料組魚+飼料組樣本量3030303030攝食率/% 1.87±0.11a2.47±0.14b1.07±0.06c1.27±0.06d1.36±0.11e餌料系數(shù)11.96±4.21a13.72±4.61a4.34±1.64b4.75±1.74b5.02±1.91b
圖3 蝦組長薄鰍的體長與體質量關系曲線
圖4 魚組長薄鰍的體長與體質量關系曲線
圖5 配合飼料組長薄鰍的體長與體質量關系曲線
圖6 蝦+飼料組長薄鰍的體長與體質量關系曲線
圖7 魚+飼料組長薄鰍的體長與體質量關系曲線
圖8 各試驗組長薄鰍肥滿度變化曲線
本試驗中,不同投喂模式對長薄鰍的存活無顯著影響,這與不同餌料對西藏尖裸鯉(Oxygymnocyprisstewartii)、異齒裂腹魚(Schizothoraxoconnori)、拉薩裂腹魚(S.waltoni)[12]和點帶石斑魚(Epinepheluscoioids)幼魚[13]存活影響的研究結果不同。這可能因為本試驗中長薄鰍對不同餌料與投喂模式均可適應,能正常攝食存活;同時,試驗期間各試驗組均保持了良好的水質環(huán)境。
本試驗中蝦組、魚組、飼料組、魚+飼料組長薄鰍的最終體質量無顯著性差異, 但蝦+飼料組最終體質量顯著高于其他4組,特定生長率高于其他4組。蝦+飼料組試驗魚的生長特性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體質量、體質量特定生長率等高于其他4組。這可能是蝦+飼料的組合對長薄鰍幼魚的適口性和誘食效果最好。筆者在野生長薄鰍成魚和親魚的馴養(yǎng)中發(fā)現(xiàn),長薄鰍喜食蝦類餌料,對蝦類餌料具有極強的攝食性。庫么梅等[17]解剖野生長薄鰍消化器官和食性分析時發(fā)現(xiàn),長薄鰍主食小魚、小蝦,小蝦類的出現(xiàn)率最高。本試驗的日常攝食觀察中也發(fā)現(xiàn),蝦組和蝦+飼料組中長薄鰍幼魚的攝食狀態(tài)較好,攝食速度較快。蝦+飼料組中長薄鰍生長更快的原因可能是蝦的誘食效果以及對食物的記憶性和配合飼料營養(yǎng)均衡的綜合結果。這與葉建生等[8]利用不同餌料飼養(yǎng)胭脂魚得出的水蚯蚓+飼料組合顯著提高了體質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長率的結果一致。
光照、溫度、餌料種類等因素與魚類的攝食密切相關,餌料的種類和適口性直接影響魚類的生長和餌料轉化率[18]。餌料的成分、大小和魚類的喜好程度顯著影響攝食率[19]。本試驗中,不同投喂模式下長薄鰍的攝食率和餌料系數(shù)均存在顯著性差異。魚組的攝食率最高,但對蝦組和蝦+飼料組魚的攝食速度最快、攝食效果最好,這可能與不同種類餌料的損失情況不同,而在攝食量的統(tǒng)計過程中又沒有計算餌料溶失率。蝦組和魚組的餌料系數(shù)顯著高于其他3組,其他3組餌料系數(shù)之間無顯著性差異,飼料組的餌料系數(shù)最低,原因可能是長薄鰍對不同餌料模式的消化吸收不同以及不同餌料的營養(yǎng)均衡不同所致[9]。
攝食條件直接影響魚類種群生長。當攝食條件不利時,魚類種群不僅生長率下降,而且個體間生長差異增大,造成同齡個體間大小不同,甚至同齡魚處于不同發(fā)育階段,即生長離散加劇[20]。本試驗結束時,各試驗組長薄鰍的生長離散均有所升高,但各組間的生長離散有所差異。這可能因為試驗提供了充足的餌料,試驗魚不受餌料資源的限制,但由于餌料的適口性和試驗魚對餌料的喜好程度造成了個體間生長差異和生長離散有所升高。蝦組和蝦+飼料組的生長離散變化最小,也反映了長薄鰍幼魚對蝦類餌料的喜好程度最強,攝食積極性最高。
魚類體長和體質量是判斷養(yǎng)殖效果的重要生物學標準之一[21],可用不同的生長模型進行擬合[22-23]。其中,冪函數(shù)m=aLb常用來擬合描述魚類生長規(guī)律。冪函數(shù)方程中參數(shù)b即生長系數(shù),表示魚的體質量增加系數(shù)與體長增加系數(shù)的比值,表示了魚生長發(fā)育的不均衡性,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于體質量和體長增長的不均衡性造成,所以生長系數(shù)b常用來判斷魚類是否處于等速生長[24]。本試驗表明,不同種類餌料與投喂模式下長薄鰍幼魚的生長系數(shù)b值均小于3,呈負異速生長,這可能與長薄鰍幼魚種類特異性相關,這與庫么梅等[17]關于長薄鰍生物學特征的研究結果一致。蝦+飼料組的長薄鰍幼魚生長系數(shù)b值最大,反映出蝦+飼料組的長薄鰍幼魚生長速度最快,體長和體質量生長相對更均衡,這可能是不同試驗組的餌料誘食效果、營養(yǎng)成分等不同導致的組間生長系數(shù)b值差異。
常用肥滿度來衡量魚體的豐滿程度、營養(yǎng)狀況和環(huán)境條件[20]。本試驗中,各組試驗魚的肥滿度均呈下降趨勢,其原因可能與長薄鰍屬于負異速生長的魚類有關,即肥滿度下降可能是長薄鰍在試驗階段體質量和體長生長的不均衡性造成;也與餌料營養(yǎng)成分不同有關。
綜上所述,在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不同餌料投喂策略對長薄鰍的存活、攝食、生長等生物學特征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養(yǎng)殖生產中,要不斷的摸索適宜于長薄鰍的適宜投喂策略,才能更加有效的促進長薄鰍的攝食和生長。通過本試驗的研究表明,在所選用的不同餌料投喂模式中,蝦+飼料的組合更利于長薄鰍的攝食和生長,效果最為理想,對長薄鰍的養(yǎng)殖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