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曉
摘要:隨著我國當前公路建設工作完善,越來越多的車輛駛入公路。這種情況下,由于意外以及不可抗力因素就會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道路交通事故,應該按照事故責任認定中的要求,將相應的責任落實,保證在落實相應責任認定過程中能夠讓相應的人員明確自身的事故責任。若事故責任人對道路交通事故責任判罰存在異議,應該在一定的期限內進行上訴,從而通過上訴維護自身權益。鑒于此,本文針對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可訴性研究進行了分析,希望在本文研究幫助下,能夠為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可訴性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道路交通事故? ?責任認定? ?可訴性研究
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一般是由交通管理部門在執(zhí)法過程中,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出現(xiàn)的原因以及現(xiàn)場采集證據(jù),對事故責任人進行判罰。當事故責任人存在著嚴重違法行為時,道路交通部門會直接將案件移送至公安機關管理。由公安機關進行訴訟管理,如果事故責任人對于道路交通管理部門的判罰結果存在著異議,應該在一定期限內及時調節(jié),通過上訴管理,將整個事故責任認定工作移交法院部門,法院部門會按照事故責任人提供的證據(jù),重新調查事故責任。本文針對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可訴性研究,其意義在于按照理論依據(jù)、法律依據(jù)等分析,將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可訴性研究細化,提升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處理能力。
一、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性質
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指的是公安機關在交通事故現(xiàn)場處理中,通過現(xiàn)場勘查發(fā)現(xiàn),按照交通事故出現(xiàn)的行為及相應的事故出現(xiàn)結果,對事故責任人作出的結論認定。通過對該項責任認定關系分析,公安機關能夠對存在著違法行為的交通事故責任人判罰。情節(jié)嚴重時,還可以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中的要求,將事故責任人移交法院部門,依法追究其違法行為。法院在針對事故責任人案件審理中,應該按照公安機關提交的證據(jù)對事故責任人的民事責任判定,同時對其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應該及時作出調整,這樣才能保障在調整事故責任時,能夠為整體的事故處理協(xié)調提供保障。以我國《道路交通管理辦法》中的要求來看,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指的是在證據(jù)引導下的民事訴訟行為。同時在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過程中,采用不同的學說,其相應的事故責任認定救濟方式就會有所不同。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與公安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的相關要求,在針對道路交通事故責任人認定機制的研究中,應該對于事故責任人的肇事行為以及事故責任人的判罰不服行為等,都給予其上訴權利,但是最終的結果要以人民法院判決定案為主[1]。
二、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可訴性依據(jù)
(一)理論依據(jù)
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行為是事故責任人針對自身事故認定結果存在異議而采取的一種上訴行為,這種行為的上訴認證過程中,應該辯證的看權利與義務關系 ,明確相應的上訴行為構成依據(jù)。但是由于在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過程中,相應執(zhí)法人員的行為以及判斷標準不同,其對應的判罰責任認定也會有所不同。有些執(zhí)法人員在事故責任認定過程中,會受到情緒的干擾,做出錯誤的判斷[2]。這種情況下,作為事故責任人,應該按照自身的權利,將道路交通部門給予的責任認定判罰結果異議提交人民法院,請求人民法院重新調查案件。人民法院會派遣專門的調查員,對道路交通事故責任人的陳述驗證,對于其提交的證據(jù)可信度以及證據(jù)的真實性應該及時作出審查,這樣才能保障在審查過程中,能夠找到真實的案件證據(jù),通過證據(jù)引導解開道路交通事故的真實情況[3]。
(二)法律依據(jù)
法律依據(jù)在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過程中具有重要衡量意義,是整個事故責任認定工作處理中,必須要完善的一項工作,這樣才能滿足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工作實施需求。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工作實施需求,在整個事故的責任認定過程中,應該按照事故責任認定工作處理中的要求,將事故責任認定的法律依據(jù)明確。同時事故責任人在對道路交通部分判罰結果存在異議時,也可以依據(jù)法律要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事故責任人在上訴過程中,對于法律依據(jù)的提交需要借助律師,也就是通過律師的轉述,將事故責任認定結論推翻,為自身的權益保護奠定基礎。一般情況下,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法律依據(jù)可訴性構成中,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要素:一是對行政處罰結果不服或存在異議;二是對形成強制措施制定不服;三是對事故責任人人權不予尊重行為的出現(xiàn),事故責任人可以上訴;四是沒有按照事故處理對事故責任人發(fā)放撫恤金的行為等[4]。
三、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可訴性行為復議
(一)復議前置
在我國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處理中,由于整個事故責任認定處理的方式及行為不同,其所產生的結果自然也就會有所不同。當事故責任人對交通執(zhí)法部門的判罰結果存在異議時,可以采取上訴行為,對整個案件受理的判罰結果復議。以《辦法》22條規(guī)定中的要求來看,在道路交通部門對事故責任認定判罰下達后的15個工作日內事故責任人可以向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重新認定責任。上級公安機關在接收到事故責任人的請求后,應該在30個工作日內對事故責任人的申請作出維持、撤銷或者變更決定。當上級公安機關認定事故責任人判罰結果不存在異議時,事故責任人是不能再向上級法院提交上訴申請的。同時上級法院也不會受理事故責任人的上訴申請。而當上級公安機關認定事故責任人的判罰結果存在異議時,其可以通過司法手段,向上級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上級法院更改或重新認定事故責任[5]。
(二)復議期限
復議期限指的是在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判罰工作結束后,事故責任人依據(jù)自身權益向上級公安機關提起復議審查,上級公安機關也已經證實了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結果存在異議后,而采取的一種事故責任復議處理決定。按照《行政復議法》第九條中的規(guī)定,當事故責任人按照自身權益向上級公安機關提起復議申請后,其整個復議結果在60個工作日內可以向法院提起復議申請,法院會按照上級公安機關給出的復議判斷結果及時對其判斷結果分析。及時傳喚另一方事故責任人到法院開庭受理案件。但是當復議期限超過60個工作日后,事故責任人如果對判罰結果存在不服或者異議,向上級公安機關繼續(xù)申請復議時,這時法院會按照《行政復議法》中的要求,將事故責任認定中的法律抵觸工作調節(jié)。但是事故責任人仍然可以在60個工作日內,繼續(xù)申請行政復議。以此保護自身合法權益[6]。
四、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可訴性審查
當?shù)缆方煌ㄊ鹿守熑握J定工作結束后,為了驗證整個工作規(guī)劃的科學性及真實性,相應的公安機關應該及時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可訴性構成中的要求,及時對事故責任人的可訴性行為構成審查。通過建立司法審查程序,將交通事故道路認定中的責任關系以及相應的責任認定機制研究[7]。及時判斷事故責任認定中是否存在差異和個人化色彩。對于存在著差異及個人色彩的事故責任認定應該及時調整,這樣才能保障在相應事故責任認定處理工作實踐中,能夠為整個事故責任的認定及協(xié)調奠定基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可訴性審查研究中,應該判斷整個審查程序是否違反地域管轄規(guī)定、所采用的審查認定程序是否合法以及做出的事故責任認定的事實陳述是否清楚等。只有明確了以上三點注意要素,這樣才能在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中,為整個事故責任認定的機制及審查行為科學性提供保障。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可訴性研究中,為了能夠更好的了解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可訴性,應該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性質、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可訴性依據(jù)、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可訴性行為復議和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可訴性審查等四方面進行。只有明確了以上四點可訴性認定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這樣才能更好的處置道路交通事故責任,提升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李鑫垚.論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可訴性[J].經濟研究導刊,2018,(06):194-196.
[2]白云武.對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機制的探討[J].道路交通管理,2017,(12):125-128.
[3]陳文金.基于防御性駕駛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探析[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6,(07):106-106.
[4]張艷.機動車代駕引發(fā)道路交通事故的侵權責任主體認定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4):111-113.
[5]邊吉.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指南[J].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17,(04):122-125.
[6]王飛躍.論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中幾對關系的區(qū)分[J].政治與法律,2016,(06):138-144.
[7]周鵬.淺談道路交通事故責任屬性與不完整責任認定[J].道路交通科學技術,2017,(01):5-11.
(作者單位:鄭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