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為偉,張雙喜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肛腸一區(qū)(鄭州 450000)
肛周瘙癢癥(Perianal pruritus,PA)是一種臨床表現(xiàn)為肛門或者肛周反復瘙癢、皮膚紅疹、增厚、色素沉著甚至分泌物流出、伴或不伴局部疼痛的局限性神經(jīng)功能異常的頑固性皮膚病,該病癥狀反復發(fā)作,呈陣發(fā)性,其瘙癢程度不一,可蔓延至陰囊、會陰、臀側(cè),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嚴重影響[1]通常以繼發(fā)性病因所致瘙癢多見[2]。苦參湯加減方為祛風止癢經(jīng)典方,其熏洗功效對風邪所致肛周瘙癢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采用苦參湯加減方熏洗療法,以90例因各種病因所致肛周瘙癢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探索,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90例肛周瘙癢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齡30~70歲,平均( 45.2±5.8 ) 歲。將這90例門診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45例,男26例,女21例,年齡(46.1±6.4)歲,病程(5.4±4.2)年,其中混合痔II期16例,混合痔III期12例,肛瘺7例,肛裂5例,直腸脫垂4例;對照組45例,男24例,女19例,年齡(49.4±6.4)歲,病程(5.4±4.4)年,其中混合痔II 19例,混合痔III期13例,肛瘺5例,肛裂3例,直腸脫垂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分布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查批準。
診斷標準[4]:參照《中醫(yī)肛腸病學》關(guān)于肛周瘙癢的診斷標準。①發(fā)病部位為肛門周圍的皮膚,臨床表現(xiàn)為瘙癢;②肛周皮膚有濕疹樣漬(灰白色或淡白色)、肛門皺襞、皸裂、輻射狀肥厚,或有抓痕、血痂、苔蘚化、色素沉著;③特發(fā)性肛周瘙癢無原發(fā)性皮疹,在飲食不當或精神心理因素之下可發(fā)作加重。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予中藥熏洗坐浴。熏洗前,充分和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表明目的、意義和過程,開始操作前,囑患者排空大小便,需保證熏洗環(huán)境適宜。對照組為普通中藥熏洗,觀察組熏洗采用苦參湯加減方,藥物配方組成如下:苦參、地膚子、龍膽草、蒼術(shù)、黃柏、蛇床子各18 g,荊芥20 g,白鮮皮、防風各15 g。瘙癢嚴重至無可耐受者,可加入活血藥物(如丹參、紅花、桃仁等)。經(jīng)煎藥機制作成500 ml/袋,將制成的中藥液倒入專用熏蒸坐浴椅(由江蘇藍天醫(yī)藥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DKABS-A-8Y型),1袋/次,電腦控制維持溫度于38℃,先霧化熏蒸,后沖洗治療??傮w熏洗時間20 min,2次/d,熏洗1個療程為5 d。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 觀察指標
3.1 瘙癢指標檢測(P物質(zhì)):分別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個療程后SP2的含量。囑患者空腹后抽取清晨空腹肘靜脈血10 ml,待其在室溫凝固35 min之后,以3500 r/min速度高速離心20 min,取上清液保存在-70℃冰箱中,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由北京醫(yī)藥科技研究所和南京生物技術(shù)中心提供的試劑盒)測定血漿中SP的含量,具體操作由專業(yè)研究人員嚴格按照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3]。
3.2 瘙癢等級評估[4]: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定瘙癢等級,主要根據(jù)瘙癢程度、頻率進行評估。具體如下:①瘙癢程度:VAS評分0分為無癢;評分1~3分為輕癢;4~6分中癢;7~10分為重癢;②瘙癢頻率:無瘙癢為0分;偶爾有感覺瘙癢,但持續(xù)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為1分;常常感到瘙癢,持續(xù)時長為半小時到兩小時是2分;持續(xù)感到瘙癢并超過兩小時為3分;③肛周瘙癢總積分為皮膚瘙癢程度與頻率2個內(nèi)容的各自評分總和所得;④總和分數(shù)小于3分:輕度瘙癢;4~6分為中度瘙癢;超過7分為重度瘙癢。
3.3 療效評價標準:以由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肛腸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頒布的評定標準而判定[5],觀察中藥熏洗后的肛周瘙癢程度和頻率,以及皮膚愈合情況,具體標準如下。臨床痊愈:瘙癢癥狀消失,肛周皮膚完全正常;顯效:瘙癢癥狀基本消失,局部無感染,創(chuàng)面無滲液、無滲血;有效:瘙癢癥狀與皮損情況較治療前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或無明顯改善,繼發(fā)性皮損不消退或退而復現(xiàn),治療期間病情加重。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 兩組治療前后SP含量的變化情況 經(jīng)過治療后兩組患者SP含量均較治療前降低,其中觀察組降低的幅度更為明顯(P<0.05),說明苦參湯加減方可減少患者外周血P物質(zhì)含量。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P比較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3 兩組治療前后皮膚瘙癢指數(shù)積分比較 治療前的兩組患者皮膚瘙癢指數(shù)積分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治療后兩組患者皮膚瘙癢指數(shù)積分均有降低,觀察組降低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指數(shù)積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祖國醫(yī)學雖然沒有對肛周瘙癢有明確定義,但普遍認為肛周瘙癢癥屬于“諸癢”、“癢風”范疇,即患者多由外感風、濕、熱、毒之邪所致,濕熱內(nèi)生存留于營衛(wèi)而往下走至肛門,氣血濕邪,而后表現(xiàn)為瘙癢[6]。故治病之根本即為祛風止癢。中藥苦參對濕熱、疹、瘡、癢以及陰部腫疹效果顯著,不僅清熱解濕,且祛風止癢,是治療皮膚(尤其是肛周皮膚)疾患的主要中藥[7]。其功效及藥用早在幾百年前的著名中醫(yī)藥古籍中均有記錄,并且至今沿用、廣受認可。此外,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苦參堿可抑制真菌、抗過敏。因此,本研究探討苦參湯加減方熏洗對肛周瘙癢的療效。
苦參湯加減方是專門針對肛門瘙癢的經(jīng)典方,該方組成是由苦參、地膚子、龍膽草、蒼術(shù)、黃柏、蛇床子、白鮮皮、荊芥、防風等組成??鄥㈧顫駸?、淡疹瘡、清熱解濕;龍膽草針對下焦?jié)駸?、緩解陰腫癢的效果十分顯著,其性苦寒,清熱燥濕,尤善清下焦?jié)駸峒案文憹駸?;蒼術(shù)、白鮮皮、黃柏分別主祛風清熱燥濕、瀉火清熱燥濕;蛇床子主祛風散寒燥濕、殺蟲止癢,是目前臨床上上皮膚疾患的常用方,對陰部濕疹效果顯著[8];荊芥、防風可祛風邪解表濕,清熱燥濕、抗菌,且后者有保護血小板的作用,外用可促使皮下滲血吸收,風疹瘙癢,防風辛溫發(fā)散,能祛風止癢,對多種皮膚疾患均有效果,主要針對風邪所致的肛周瘙癢,是祛風藥之首[9]。
此外,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肛周血管及神經(jīng)尤其豐富,其瘙癢的感覺感受器正好位于皮膚的表皮、真皮的淺層的游離神經(jīng)末梢,同時容易在受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種因素刺激后,比如在組織損傷后可產(chǎn)生許多炎性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T淋巴細胞等),這些細胞能釋放炎癥介質(zhì),最主要的就是P物質(zhì)等,作為化學感受性刺激傳入直接刺激神經(jīng)[10],同時使A3和C纖維感受器感知外周變化導致局部組胺激肽和蛋白酶等化學介質(zhì)的釋放并作用于神經(jīng)末梢引起沖動,產(chǎn)生瘙癢[11]。血漿中SP作為極其重要的瘙癢介質(zhì),故若為瘙癢的肛周,其皮中血漿SP含量極高。目前有研究認為[12],苦參湯加減方可長時間作用于皮表真皮或表皮層的神經(jīng)末梢皮膚叢,阻斷癢感傳輸通道,通過上述途徑緩解瘙癢。
此外,采用熏洗坐浴的用藥方式可使病患局部體表毛細血管網(wǎng)充分擴張、開放,外周血容迅速增多,進而加快全身血液循環(huán),大量中藥離子,以離子特性滲透皮膚進入體內(nèi),同時由于皮膚久浸于溫熱藥氣中,能使角質(zhì)層軟化或膨脹,藥物容易透過角質(zhì)層而吸收,也可通過毛囊或汗腺管被吸收到體內(nèi),更會直接附著在皮膚上發(fā)揮作用,數(shù)管齊下,使藥物成分發(fā)揮最大效能。
本研究對收住我院的90例肛腸疾病患者肛周瘙癢的治療中發(fā)現(xiàn),苦參湯加減方熏洗不僅能明顯提高療效,明顯緩解瘙癢癥狀,且操作簡便,價格適中,廣受患者接受。本研究發(fā)現(xiàn),苦參湯加減方熏洗治療后的觀察組,其血漿中P物質(zhì)明顯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因此我們推測,該方對肛周瘙癢的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血漿中P物質(zhì)水平有關(guān)。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納入的標本人數(shù)不夠多,治療時間長度不足以具有足夠代表性,本研究僅僅是單中心研究,以及治療之后并沒有相應的隨訪和調(diào)查等,我們爭取在之后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中可以揚長避短并加以改善。綜上所述,苦參湯加減方熏洗在治療肛周瘙癢癥的臨床療效顯著,作用機理可能與減少患者外周血P物質(zhì)含量有關(guān),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依從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