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怎么勤奮讀書還有“是與非”呢?
我國古代的帝王中,勤奮好學者真是寥寥無幾。南朝的梁元帝可以說是其中之一。他12歲那年患疥瘡,手握不成拳,膝蓋不能彎,傷口潰爛,渾身發(fā)癢,只好坐進幃帳里隨時抿一口甜酒來緩解。因為不方便請老師,碰到疑難只得靠自己反復琢磨,直到弄懂為止。他早年還盲了一只眼睛,晚年他的另一只眼睛也無法看書了,他就請別人讀給他聽。如此風雨無阻地堅持了三十幾年,沒有一天停歇。北朝的顏之推曾經聽過他講學。顏之推說,梁元帝年幼時貴為帝子,又在貪玩好耍的兒童時代,還能這么勤學,真不容易??!
由于勤奮苦學,《梁書·元帝本記》稱贊他:“藏書十萬多卷,工(擅長)書(書法)善畫?!薄跋鹿P成章,出言為論,才思敏捷,無人能比?!?/p>
但是,后人對他的勤奮卻多有詬病。清代王夫之批評他專注在咬文嚼字,迷惑于逸事典故,用來顯示博學,夸耀成就。他既沒有修養(yǎng)自身,又不能治理國家,以至后來被西魏宇文泰打敗,率太子等人向西魏投降。他不悔恨自己治國無能,而怪罪于讀書,于是在投降之前,下令將一生辛苦聚集起來的14萬卷圖書,通通燒毀,造成對文化資源的巨大破壞。有人責問,他回答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焙笫烙腥朔瘩g他:“這不是讀書人應該說的話。你自取滅亡,書有哪點對不起你?”
所以,讀書需要勤奮,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讀書的目的,端正讀書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