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之間相輔相成,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2018年發(fā)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guī)劃》(以下簡稱“立法修法規(guī)劃”)強調,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著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guī)的立改廢釋全過程,確保各項立法導向更加鮮明、要求更加明確、措施更加有力”。〔1〕《中共中央印發(f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guī)劃〉》,《人民日報》2018年5月8日第1版;《進一步彰顯法律法規(gu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guī)劃〉答記者問》,http://www.gov.cn/zhengce/2018-05/07/content_5288884.htm,2019年8月8日最后訪問。此舉意味著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guī)的立改廢釋全過程,將是我國立法工作在當前及今后的重點與難點。要完成此項任務,立法者不僅需從以往的立法實踐中汲取經(jīng)驗,更應接受立法理論的指導,不僅需要研究融入的合理性與可能性,更應探討融入的實現(xiàn)方式和具體路徑。有鑒于此,本文試結合立法學研究的一般思路,從立法原則、立法技術、立法策略三方面入手,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的實踐操作進行初步探討。
“立法修法規(guī)劃”中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必須遵循的原則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價值引領,堅持立法為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統(tǒng)籌推進”。這幾項原則高度凝練,內涵著對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等立法基本原則的重申和強調。
科學立法是一切立法活動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此前學界已有不少概括和總結,形成了數(shù)量可觀的理論成果。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guī)的過程中,科學立法原則的各項要求仍應得到具體落實。考慮到價值觀入法的特殊性,以下三方面的基本要求應當獲得更多的重視和強調。
首先,正如“立法修法規(guī)劃”中指出的,立法要“以問題為導向,堅持統(tǒng)籌推進”。不是所有的社會問題都能通過法律途徑加以解決,也不是所有的權利義務關系都適宜引入核心價值觀進行調整?!耙詥栴}為導向”一方面要求立法活動的開展需從分析社會現(xiàn)象入手,通過發(fā)現(xiàn)、詮釋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識別出形形色色的立法需求,進而將其提上立法議程。另一方面,立法者在發(fā)現(xiàn)、詮釋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必須盡量做到客觀、中立,不以主觀臆想為起點,不從主觀愿望出發(fā)。應結合當下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客觀存在和現(xiàn)實條件,援引關于現(xiàn)實狀況、社會科學或者自然科學的因果規(guī)律、實際經(jīng)驗等可被確定的假設,對核心價值觀入法的必要性進行充分論證?!?〕參見蔣紅珍:《論適當性原則——引入立法事實的類型化審查強度理論》,《中國法學》2010年第3期。
其次,發(fā)現(xiàn)了社會問題、明確了立法需求,并不意味著立法時機已經(jīng)成熟。“立法修法規(guī)劃”中強調的“堅持統(tǒng)籌推進”正是著眼于此。在一定時期內,國家的立法資源和社會的承載能力有限,立法者主觀意愿的實現(xiàn)與人民客觀需求的滿足都要受制于外部條件,例如,民俗文化、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權利保障所必需的物質基礎設施、執(zhí)法隊伍和執(zhí)法人員的能力水平、相關制度配套措施的有無等,皆有可能對立法能力構成限制。超出立法能力的制度安排,雖在制度出臺之際能夠贏得社會和公眾的一時認可,但因其允諾的內容難以兌現(xiàn),立法作為政績工程的象征意義要遠大于其所發(fā)揮的實際作用。超前立法不僅會浪費立法資源,長遠來看,也會對法律的權威與公信力帶來負面影響,以人民群眾的失望作為代價。因此,學者可以超脫一切現(xiàn)實社會的條條框框自由地描繪理想的立法圖景,立法者卻必須在政治、經(jīng)濟、技術等種種現(xiàn)實的約束條件下謹慎行動。〔3〕參見黃文藝:《信息不充分條件下的立法策略——從信息約束角度對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政策的解讀》,《中國法學》2009年第3期。從目前公布的內容來看,“立法修法規(guī)劃”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點,提出要健全社會建設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法定化。為使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就業(yè)、勞動合同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社會救助方面的法律,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優(yōu)撫安置對象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方面的法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都在“立法修法規(guī)劃”中得到了明確列舉和突出強調。上述領域的立法修法固然重要,但有關立法必要性的論證無法取代關于立法可行性的考量。立法的重點領域往往也是立法的難點所在,尤其是民生類立法,更易受到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物質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影響。立法者在制定立法規(guī)劃、年度立法計劃時,可以優(yōu)先將上述民生類立法提上議程,但在立法的實際過程當中,必須全面考慮和權衡社會問題的緊迫性和解決該問題所要面臨的困難,通過加強立法論證、開展立法前評估,分析立法的經(jīng)濟成本、社會成本和制度成本,尋找法律法規(guī)立改廢的恰當時機。〔4〕參見王軍:《論立法時機的判斷標準》,《人大研究》2010年第6期。倘若制度實施所需的外部條件不具備、立法時機尚未成熟,最為緊要的工作應是補齊短板,積極創(chuàng)造外部條件,在人民群眾中間促成利益共識,不可倉促立法,更不應將立法視作一項“任務”,以法律法規(guī)在形式上的立改廢替代社會問題的實際解決。
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普遍性要求應同所要融入之法的特殊價值要求相協(xié)調?!傲⒎ㄐ薹ㄒ?guī)劃”中明確的六方面主要任務涉及不同的立法領域,要完成這些任務,需要將價值觀融入不同的部門法中去。在這一過程當中,部門法的特點、規(guī)律和獨特性應當?shù)玫阶鹬睾腕w現(xiàn)。“保護產(chǎn)權、維護契約、統(tǒng)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法律制度的基本導向,其中的“平等交換、公平競爭”凸顯了“平等”和“公平”的價值地位,要求我國的民商經(jīng)濟類立法能夠體現(xiàn)社會主義特色。與此同時,“交換”“競爭”也是不可缺少的關鍵詞,意味著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體現(xiàn)社會主義特色之余,也要兼顧和尊重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應被同時強調?!?〕參見習近平:《“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頁。再如,在民生立法領域,“立法修法規(guī)劃”提出要“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法定化”,此舉意味著我國未來的民生立法應當更加強調“平等”的價值取向。然而,考慮到不同主體立法的特殊性,“更加注重平等”顯然不能成為一項普適性標準。在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設計具體的法律制度時,需要辯證處理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之間的緊張關系。在形式平等的大前提下,倘若對權利的差別分配或“不對等”保護能夠更好地保障公民權利,就應當允許合理差別的存在,〔6〕參見湯善鵬:《立法權正當行使的法理學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例如,針對婦女、兒童、老人等弱勢群體給予立法上的特殊照顧,便是一種合理且必要的“不平等”。
“立法修法規(guī)劃”當中指出,要“堅持和鞏固人民主體地位,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法治化”,意味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guī),仍然應將民主立法作為邏輯起點。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構成了社會主義國家立法正當性的基礎。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法治才是真正屬于人民的“法治”,否則就只是少數(shù)人的“法制”。〔7〕參見左高山、涂亦嘉:《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價值觀與法治建設》,《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第4期。踐行民主立法,不僅要求立法議程的設置和相關制度設計反映人民群眾的需求,也要求立法者廣泛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如“立法修法規(guī)劃”中確立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加強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立法,把一些基本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要完成此項任務,首先需要解答何謂“基本道德要求”及何謂“及時”的問題。由民主立法原則出發(fā),無論是“基本”還是“及時”,都不能交由立法者或道德精英來判斷,而應回到人民群眾中間尋求廣泛共識,〔8〕參見劉風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的理據(jù)與方式》,《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第4期。以對公共利益的有效保障為必要,“否則必將受到市民社會的本能抵制而歸于無效”?!?〕馬長山:《法治社會中法與道德關系及其實踐把握》,《法學研究》1999年第1期。
一方面,在民主參與的過程中凝聚人民智慧,有助于立法科學化的實現(xiàn),有利于形成易被人們自覺遵守、更容易被執(zhí)行、不需要司法頻繁介入的制度規(guī)范,這是社會主義民主協(xié)商精神品格的基本要求和具體體現(xiàn)。另一方面,正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所強調的,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疏于傾聽民意,未能充分凝聚民智的立法舉措,在實踐當中總難獲得理想效果。2017年北京市開展兩線清理活動受阻事件便是一例。以架空線和天際線為規(guī)范對象的兩線清理意在提升城市品質,打造視覺清朗的城市氣息,為市民營造更為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文明”價值觀的踐行。由于政府在制定規(guī)范性文件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民眾的意見和訴求,致使清理工作開展之后民眾紛紛表示不滿,既浪費了國家制度資源,也引發(fā)了公眾誤解。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guī)的過程中,類似的問題還將反復出現(xiàn)。例如,“立法修法規(guī)劃”中提出要對“大、洋、怪、重”的地名亂象進行重點整治。整治地名“大、洋、怪、重”現(xiàn)象,需要地方出臺相應的制度規(guī)范對《地名管理條例》進行穩(wěn)步落實。在此過程中,充分論證、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民主參與環(huán)節(jié)不可省略,否則即便出臺了明確的規(guī)范依據(jù),清理工作的實地開展也難免會在群眾中間遭受阻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三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追求進行的集中反映,法律法規(guī)則以權利義務規(guī)范為主要內容,要對社會主體的行為起到指引、預測和評價的作用。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guī)的過程中,不同層面的價值觀進入權利義務性規(guī)范的方式必定有所差異,影響主體行為的途徑與方式也會相應有所不同。正因如此,“立法修法規(guī)劃”強調,要采取有效措施,認真組織實施,使法律法規(guī)更好體現(xiàn)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的價值準則。其中,“目標”“取向”“準則”的區(qū)分表述,提示著不同層面的價值觀在入法路徑上應有不同,所謂“采取有效措施”,即要求立法者采取適當?shù)牧⒎夹g,使價值觀入法之后能夠切實發(fā)揮應有作用。
立法目的條款具有高度抽象性,無論國家、社會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皆可通過立法目的條款得到體現(xiàn)。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guī),首先要善于利用立法目的條款。由立法者的主觀立場出發(fā),個案裁判的正當與其說是立法的一般目的,不如說是為了實現(xiàn)更高價值追求的手段。在法律文本中開宗明義地指出立法目的,并將其具體化為明確的立法原則和法律規(guī)則,能夠清晰地反映立法者的意圖,進而指導行政執(zhí)法與司法裁判?!?0〕參見劉治斌:《立法目的、法院職能與法律適用的方法問題》,《法律科學》2010年第2期。例如,《民法總則》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了立法目的,《英雄烈士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條款中也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上述條文皆可為法官審理疑難案件、解釋或應用爭議性法律條款提供實定法依據(jù)?!?1〕需要說明的是,不管是立法目的還是立法原則,均可作為彌補法律漏洞或解決法律沖突的工具,僅在沒有規(guī)則或規(guī)則當中存在漏洞的情況下起著填補法律空缺的作用。司法者援引立法目的或立法原則進行裁判,必須先對案件適用的具體法律法規(guī)進行充分的查明和論證,避免發(fā)生司法者避具體規(guī)則不談而隨意向一般性規(guī)則逃逸的不良狀況。參見蔡唱:《公序良俗在我國的司法適用研究》,《中國法學》2016年第6期;于洋:《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司法適用》,《法學》2019年第5期。
如何表述立法目的是一個技術性問題。行為所欲達成的目的往往具有層次性,立法目也不例外。直接的立法目的是不需經(jīng)過中間環(huán)節(jié)便可達到的結果;間接目的是由直接目的引起的其他目的。直接目的與間接目的之間是上升遞進的關系,直接目的是實現(xiàn)間接目的的手段?!?2〕參見劉風景:《立法目的條款之法理基礎及表述技術》,《法商研究》2013年第3期。立法目的的層次性主要通過對立法目的條文有邏輯、有層次地表述加以體現(xiàn),通常是直接目的首先獲得表述,間接目的按層次由低到高的順利被安排在直接目的之后?!?3〕參見周旺生:《立法學》,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486頁。例如,《民法總則》第1條規(guī)定:“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jīng)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jù)憲法,制定本法?!弊裱谋闶橇⒎康挠芍苯拥介g接的表述慣例。此外,不同層次的立法目的之間可能存在形式上的沖突,〔14〕參見戴津偉:《立法目的條款的構造與作用方式研究》,《法律方法》2016年第2期。法律的適用者在依據(jù)目的條款解釋相關規(guī)則時,也宜按照由直接目的到間接目的的順序。直接的立法目的反映了該項立法的特殊需求,在司法判裁過程中應當首先得到滿足,較高層次的間接目的主要發(fā)揮兜底性和糾偏的作用。法官如需援引高層間接目的來解釋相關規(guī)則,應當先對立法的直接目的加以考慮,不可越過直接目的及其相關的制度規(guī)范,直接訴諸最高目的。例如,《集會游行示威法》第1條規(guī)定:“為了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會、游行、示威的權利,維護社會安定和公共秩序,根據(jù)憲法,制定本法?!逼渲斜惆岛杂膳c秩序兩種價值之間的沖突。保障公民的相關權利作為立法的直接目的,應首先獲得滿足。只有在公民的集會、游行、示威活動無法被解釋進入法定權利的框架中時,維護社會安定和公共秩序的目的才可以被執(zhí)法者或司法者援引適用。因此,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立法目的的條款時,何種價值可被確定為直接目的,何種價值可被詮釋為間接目的,雖然沒有可資遵循的通例,但也應當根據(jù)立法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和立法者的立法意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而確定價值的優(yōu)先序位。
法的基本原則是法律制度文本必需的組成部分,其能夠“反映法律制度的根本性質,促進法律體系的協(xié)調統(tǒng)一,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指導,保障法律運作的動態(tài)平衡并證成其法治理念的基礎性原理和價值準則”。〔15〕馮玉軍:《論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原則》,《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法的基本原則雖“不能為個別或者具體的法律規(guī)則所涵蓋”,但可以在司法判決中作為“司法推理的權威性起點”?!?6〕參見薛波:《元照英美法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091頁。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整體系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從國家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概括,對于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總領作用,相對于其他層次的價值觀要求也更為抽象。國家層面的價值觀指向的是一種價值目標,其能否實現(xiàn)與實現(xiàn)的程度要受到社會狀況和個體行為的影響,但其無法直接對個體行為進行指引、評價和預測,必須經(jīng)過詮釋才能具體化為社會規(guī)范或個體行為準則。要在法律文本中體現(xiàn)這種高層次的價值觀,除了可以將其寫入立法目的條款外,還可以通過法的基本原則條款進行詮釋轉換,借助基本原則條款的橋梁作用,將高層價值觀的約束力輻射到具體條文的權利義務要求當中。以民事立法為例,作為社會層面價值取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與公民個人價值準則的“誠信”“友善”都不難在法律規(guī)則的行為模式中找到直接對應,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只能通過間接途徑轉化為法律話語。例如,《民法總則》第9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該條確立的綠色原則既是對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詮釋,也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從價值觀入法的角度看,是對“文明”“和諧”價值觀的具體落實。在綠色原則的指導下,《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第415條規(guī)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的約定,標的物在有效使用年限屆滿后應予回收的,出賣人負有自行或者委托他人對標的物予以回收的義務?!钡?008條規(guī)定:“侵權人故意違反國家規(guī)定損害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薄?7〕鄭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的民法路徑——以公益性私權時代價值研究而展開》,《求是學刊》2019年第3期。通過這種從抽象到具體的立法技術思路,高層次的價值觀得以轉化為具有可操作性的權利義務規(guī)范,進而對公民個體的行為起到指引、預測和評價的作用。
不同于國家層面的價值觀,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的價值觀既指向狀態(tài)或結果,也提示著途徑和手段,無須經(jīng)過詮釋即可具體化為行為準則或評價標準。盡管如此,在融入的過程中仍要講究方法,尊重法的特性、符合法的規(guī)律。
1.行為模式的設定要求?!白杂?、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不僅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社會的問題,也回答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社會規(guī)范的問題,與其說是對社會成員提出的道德要求和行為約束,不如說是為行為規(guī)范本身框定的標準。實現(xiàn)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不僅要求立法活動的開展嚴格遵循法定程序,在形式上經(jīng)受法治原則的檢驗,也要求所立之法能夠在實質層面滿足人們對于自由、平等、公正的期待。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融入法律法規(guī),必須是全面地、普遍地融入。盡管在某類法律部門、某部法律法規(guī)或某個具體的法律條文中,不同價值觀受到強調的程度會有所差別,有的制度規(guī)范更強調自由,有的制度規(guī)范更體現(xiàn)公正。但完全不體現(xiàn)自由、不主張平等、不強調公正、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法律制度,終究是難以想象的也是不可接受的。杜絕不自由、不平等、不公正、不法治的立法,應是社會層面核心價值觀入法最低限度的要求。
法典對于人類法治文明的貢獻之一在于其可接近性,使得“一個父親在不需要教授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閱讀法典而教其兒子領會法律的規(guī)定”?!?8〕轉引自封麗霞:《法典編纂論——一個比較法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頁。在現(xiàn)代法治生活中,明確性、肯定性、可預測性是一切形式的立法都必須滿足的基本要求。一項完整的法律規(guī)則〔19〕在法學理論當中,法律規(guī)則有構成性規(guī)則和調整性規(guī)則之分,此處提到的法律規(guī)則僅指調整性規(guī)則。通常包括行為模式和后果模式兩部分內容。〔20〕參見沈宗靈主編:《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頁。行為模式是從大量的實際行為中概括出來的有關行為的理論抽象、基本框架或標準,其在法的適用范圍內向不特定主體傳達以下三類信息:可以如何行為、應當如何行為或不應當如何行為。其中,“應當如何行為”指向主體積極的行為義務,“不應當如何行為”指向主體消極的行為義務?!翱梢匀绾涡袨椤辟x予主體以選擇的權利?!?1〕參見雷磊:《法律規(guī)則的邏輯結構》,《法學研究》2013年第1期。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guī)之時,行為模式的設定應當盡量具體,評價標準務求明確。尤其是有關“應當如何行為”和“不應當如何行為”的義務性規(guī)范,必須得到清晰表達。2017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第7條規(guī)定:“奏唱國歌時,在場人員應當肅立,舉止莊重,不得有不尊重國歌的行為?!钡?5條規(guī)定:“在公共場合,故意篡改國歌歌詞、曲譜,以歪曲、貶損方式奏唱國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國歌的,由公安機關處以警告或者15日以下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薄秶璺ā芳捌洚斨械纳鲜鰲l文是對“愛國”這一重要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但在這些重要的法律規(guī)則中,行為模式尤其是當中的義務性內容表述得過于籠統(tǒng)。第7條中的“不尊重”及第15條中的“貶損”“侮辱”,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存在較大的解釋空間,無法為主體提供明確的行為指引,也給執(zhí)法者和司法者預留了過大的裁量余地,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自由、平等、公正等其他重要價值的實現(xiàn)。再如,根據(jù)修改后的《刑法》第277條,暴力襲擊正在依法執(zhí)行職務的人民警察的,應當依照妨害公務罪從重處罰?!耙u警行為”入刑,是對人民警察人身安全的必要保障,也是對國家警察權威的正當維護,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法治”精神。但在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當中,公務執(zhí)行的合法性及其判斷標準不明朗,公民對于不規(guī)范的執(zhí)法行為有無拒絕權,以及相關權利的限度不明確。另外,主體認識錯誤在妨害公務犯罪的認定過程中也缺乏評價標準?!?2〕參見李林:《妨害公務罪中的公務合法性及相對人配合義務》,《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11期。司法實踐中,每當遇到暴力執(zhí)法、隱性執(zhí)法、執(zhí)法不規(guī)范等情節(jié),法院和當事人在案件定性方面總是充滿爭議。規(guī)范執(zhí)法、杜絕暴力是任何執(zhí)法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的根本原則,是法治的題中之義。然而,《刑法》第277條的規(guī)則設計并未考慮到這一現(xiàn)實需求。由于缺乏明確的法規(guī)依據(jù),違背法治精神、有失公平公正的判決結果時常難以避免?!缎谭ㄐ拚福ň牛返闹贫ê皖C布,以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作為指導思想,彰顯了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23〕參見李適時:《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15年第5期。但第277條中的立法技術失誤,無意中導致了立法效果與立法目的之背離,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行為模式與評價標準的設定,也涉及立法語言技術問題。立法語言是立法主體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表述立法意圖、設定法的規(guī)范、形成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種專門語言文字?!?4〕同前注〔13〕,周旺生書,第354頁。作為通用語言的社會功能變體,立法語言需要服務于立法目的和法的基本價值,具備鮮明的同法屬性相關的一系列特征。例如,所選措辭必須準確無誤,既不能過于嚴格也不可過于寬松。過于嚴格的措辭會對主體行為施加不適當?shù)摹⒉槐匾南拗?。過于寬松的措辭又會為適用法律留下太多解釋的余地和空間?!?5〕參見[美]約翰·吉本斯:《法律語言學導論》,程朝陽、毛鳳凡、秦明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頁。立法語言還應杜絕語法錯誤、語義分歧、邏輯失洽、分類混亂、風格失調、混合交叉,〔26〕參見李康寧:《民事法律立法語言失范問題檢討》,《法律科學》2010年第5期。以免在法的實施和適用過程中發(fā)生爭議,損及法的權威性與嚴肅性。我國《物權法》第108條規(guī)定:“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chǎn)后,該動產(chǎn)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边@其中便存在著明顯的前后矛盾。根據(jù)民法原理,所謂“善意”可簡單理解為不知情。基于誠實信用原則,善意受讓人應受法律保護,故該條文認可了善意受讓人的新權利人身份。然而,隨后的但書部分又稱:“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睂Υ?,人們可以提出如下反問:假如已經(jīng)認定受讓人屬于“善意”,其如何又能在受讓動產(chǎn)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動產(chǎn)的真實權利狀態(tài)?假如受讓人“知道或應當知道”交易動產(chǎn)的真實權利狀態(tài),立法者又何以將其稱為“善意受讓人”?此種邏輯混亂顯然并非立法者有意所致,而是疏于推敲文字表達所導致的結果?!?7〕同上注。
我國立法質量狀況不佳、立法語言失范的現(xiàn)象長期存在,〔28〕參見周旺生:《論法之難行之源》,《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第3期。提升立法語言技術并非朝夕可就之事。但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guī)的過程中,立法語言的規(guī)范化使用必須受到立法者的格外關注,且應作為相關立法審議的重要內容。價值觀是一種含義高度模糊的道德化語言,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容納著差異化的理解。因此,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強調的是合理“融入”而非不加轉換的“借用”?!?9〕參見陳金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方法論詮釋》,《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第4期。道德語言必須被合理轉化為清晰明確的法律語言,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模式和精細的判定標準。否則所立所改之法難以進入社會實際生活,無法對個體行為起到指引、預測和評價的作用,甚至還有可能導致選擇性執(zhí)法、差異化執(zhí)法現(xiàn)象的泛濫,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當然,立法語言的明確化、精確化要求并不強語言之所難,不意味對模糊性的一味拒斥?!澳:砸约耙蚰:援a(chǎn)生的不確定性,是立法的基本特征。”〔30〕丁建峰:《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問題——來自語言經(jīng)濟分析的視角》,《政法論壇》2016年第2期。正如梁啟超所言:“法律之文辭有三要件,一曰明,二曰確,三曰彈力性,明確就法文之用語言之,彈力性就法文之意義言之。若用艱深之文,非婦孺所能曉解者,是曰不明?!_也者,用語之正確也……彈力性,其法文之內包甚廣,有可以容受解釋之余地也。”〔31〕梁啟超:《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59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開放系統(tǒng),會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價值訴求的變化而不斷豐富,與此相應的立法修法,也應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具備前瞻性,從而為核心價值觀在法治體系中的豐富和深化預留空間。
2.后果模式的設定技術。作為個人層面的道德要求和價值準則,“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在進入法律法規(guī)之時,應當注意把握道德與法律的界限。倚重強行性規(guī)范命令人們做好人好事,是對自由價值的不當克減,也對執(zhí)法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2〕參見周漢華:《探索激勵相容的個人數(shù)據(jù)治理之道——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方向》,《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經(jīng)由法律確認后被社會主體普遍認同、遵守和踐行,要更多依靠個體的自覺與自主而非他律,需要立法者對法律規(guī)則中的后果模式進行合理設計,探索激勵相容的措施機制,將法律的剛性與道德的柔性有機結合?!?3〕參見蔣傳光:《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的思考》,《學習與探索》2017年第8期。上述立法思路,在“立法修法規(guī)劃”當中也有諸多體現(xiàn)。例如,“立法修法規(guī)劃”的第五點任務強調,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建立嚴格嚴密的生態(tài)文明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糧食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推動厲行勤儉節(jié)約,倡導珍惜糧食,節(jié)儉消費理念”。其中的“嚴格嚴密”意味著在生態(tài)文明法律制度中應當設置較為嚴格的法律責任形式,堅決打擊破壞生態(tài)文明的行為。“倡導珍惜糧食、節(jié)儉消費理念”中的“倡導”一詞,提示著立法者宜對主體行為進行正向引導,不宜施加剛性約束。第六點任務指出,要“探索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相關法律制度,研究制定信用方面的法律,健全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聯(lián)合懲戒機制”,其中獎懲結合的治理邏輯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首先,法不宜命令他人做“好人好事”,但可以對“好人好事”進行獎勵或降低做“好人好事”的成本,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例如,我國《慈善法》第79條規(guī)定:“慈善組織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稅收優(yōu)惠?!钡?0條規(guī)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財產(chǎn)用于慈善活動的,依法享受稅收優(yōu)惠。企業(yè)慈善捐贈支出超過法律規(guī)定的準予在計算企業(yè)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當年扣除的部分,允許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奔磳儆谕ㄟ^對慈善行為的正向激勵,弘揚“友善”精神的典型立法例。再如,《民法總則》第183條和第184條同樣也是通過保護和鼓勵見義勇為行為人的方式,起著積極倡導“誠信”“友善”價值觀的目的。從激勵措施的類型上看,上述條文皆是著眼于成本、收益分配而設計形成的激勵方案。實踐當中,立法者可以采取的激勵方式并不限于這一種。著眼于權利、義務、責任的分配,著眼于資格、待遇、榮譽的授予或剝奪,也同樣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4〕參見胡元聰:《我國法律激勵的類型化分析》,《法商研究》2013年第4期。例如,近期國務院公布了《國務院關于修改〈烈士褒揚條例〉的決定》,將英雄烈士保護納入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通過將烈士證書改以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名義制發(fā),以彰顯烈士的榮譽屬性;通過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在烈士紀念日舉行頒授儀式,向烈士遺屬頒授烈士證書,進一步體現(xiàn)對烈士及其遺屬的敬仰和尊重。此舉是將“愛國”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guī)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立法者通過激勵措施推動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的典型范本。
其次,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社會風氣的養(yǎng)成離不開激勵和倡導,但強制手段和懲罰措施同樣也必不可少。在需要借助威懾手段督促人們自覺履行法律義務的場合,法律責任的設定也應當符合技術要求,做到張弛有度、合乎比例。設置過重的法律責任,有可能對公民權利和自由構成不當干預,設置過輕的法律責任,則相當于降低了違法成本,減損了法的威懾力。至于何為張弛有度,如何做到合乎比例,往往不能僅從立法者的主觀預期出發(fā),而應結合司法實踐和社會現(xiàn)實狀況進行綜合權衡。例如,誠實信用原則在民商事立法領域向來被稱為“帝王條款”,在大量具體的民商事制度中都有明確體現(xiàn)。合同法尤其強調將規(guī)則建立在有約必守的基本要求之上,針對合同締結和履行過程中的不誠信行為,法律設置了不同類型的否定性后果,違約金便是其中最常見也最主要的一種。盡管大量學說認為,《合同法》第114條關于違約金的規(guī)定既肯定了違約金的賠償屬性,也賦予了懲罰性違約金以自主的空間。但在司法實踐當中,懲罰性違約金經(jīng)常難以兌現(xiàn)。根據(jù)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時,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傾向于動用自由裁量權大幅削減懲罰性違約金的數(shù)額或者直接否定懲罰性違約金的適用?!?5〕參見姚明斌:《〈合同法〉第114條(約定違約金)評注》,《法學家》2017年第5期。不可否認,司法實踐的做法乃是出于對法律效果均衡性的考量。但在當前民商合一的格局下,此舉明顯忽視了商事主體作為違約金債務人的特殊性,特別是當違約金債務人被認為具有評估其違約金負擔能力之時,司法裁量的過度行使,實際上是對違約者的不當保護。在當前社會誠信仍然較為缺失、守約履約狀況不甚理想的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中,懲罰性違約金的剛性適用具有明顯的必要性。立法至少應對民事主體和商事主體加以區(qū)分,使懲罰性違約金在商事領域能夠獲得有效推行?!?6〕參見張能寶:《懲罰性違約金適用問題研究》,《人民司法》2016年第13期。
“立法修法規(guī)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入法入規(guī)應著眼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加快完善民生法律制度。為此,教育、科技、衛(wèi)生、體育、城鄉(xiāng)建設、互聯(lián)網(wǎng)、交通、旅游、語言文字、古城古鎮(zhèn)古村落保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等領域,都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立法修法的重點。如前所述,民生立法領域的重點項目,時常也是不易在短期內攻克解決的立法難點。利益多元且不易協(xié)調,社會狀況復雜且瞬息萬變,皆對立法者主觀意圖和立法目的的實現(xiàn)構成實際困難。立法者一方面需在立法準備階段積極創(chuàng)造外部條件,在人民群眾中間促成共識。另一方面,在經(jīng)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也可借助“宜粗不宜細”的立法策略,通過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之間的銜接轉換,穩(wěn)步推進“立法修法規(guī)劃”的落實。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各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即便立法者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在全國范圍內帶有普遍性,中央立法也只宜解決最基本的問題,規(guī)定得太細反倒難以適用。這種“宜粗不宜細”的立法觀由來已久,以往學界多對其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粗線條的立法不能為人們提供明確的行為指引?!?7〕同前注〔3〕,黃文藝文。從學理上講,這般批評自然有其道理,倘若結合立法實際,從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銜接轉換的角度加以理解,“宜粗不宜細”的立法策略中亦可見到合理之處和實踐智慧。
例如,2003年頒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7條規(guī)定:機動車行經(jīng)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已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本條規(guī)定是“禮讓斑馬線”在國家法律層面的法律淵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由于全國各地在文明禮讓氛圍、群眾的法規(guī)接受能力、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狀況和執(zhí)法能力水平上參差不齊,《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細則沒有也不可能針對“不禮讓行人”的行為規(guī)定明確嚴格的法律責任,而是將“禮讓斑馬線”制度的細化和落實交由地方進行探索和推進。在最初的幾年中,全國一些主要城市一方面通過開展各類引導示范活動,推動禮讓氛圍的形成,〔38〕例如,溫州、株洲等地都曾推出過“斑馬線文明禮讓手勢”,如“豎起拇指示意禮讓”“伸出手掌搖示先行”等,以促進城市形成禮讓之風。參見《溫州推出“斑馬線文明禮讓手勢”》,《人民公安報·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10月27日第2版。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完善相關基礎設施,通過合理規(guī)劃斑馬線、加裝監(jiān)控設施等舉措,為嚴格執(zhí)法與公正執(zhí)法提供了技術層面的準備?!?9〕例如,蘇州為配合“禮讓斑馬線”制度的推行,首先對設置不合理的斑馬線進行了整改,在斑馬線兩側的機動車道刷上“人行橫道標志”“減速標志”“車讓人”等提示語共計1400多處。此外,在斑馬線前方設置地面LED減速標志等,力求提醒司機們注意禮讓。參見王學容:《“禮讓斑馬線”為何難行》,《文匯報》2011年6月3日第3版。隨著各地執(zhí)法能力的完備、群眾禮讓意識的增強,“禮讓斑馬線”被許多地方寫入地方性法規(guī),“不禮讓行人”的法律后果得到了清晰表述。例如,《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第57條規(guī)定:機動車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時未停車讓行的,處200元罰款,記3分;機動車行經(jīng)人行橫道,未減速行駛或者行經(jīng)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行人橫過道路未避讓的,處20至50元罰款,記3分?!对颇鲜〉缆方煌ò踩珬l例》第79條規(guī)定:機動車駕駛人行經(jīng)人行橫道未減速行駛或者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時未停車讓行的,處警告或者1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深入人心和各地執(zhí)法技術的升級改造,有關“禮讓斑馬線”的執(zhí)法呈現(xiàn)嚴格之態(tài),人們的守法意識和友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再如,修訂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丶铱纯础睂懭肓酥贫任谋?,同樣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中“友善”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在該法修訂期間,“?;丶铱纯础钡臈l文表述曾經(jīng)備受爭議,甚至被不少學者批評為無實質強制力的“笨法”?!?0〕參見范傳貴:《誤讀“?;丶铱纯础毖蜎]立法真實價值》,《法制日報》2013年7月4日第4版。但當我們細加思索修法背后的社會原因,結合相關條文的具體設計,亦不難發(fā)現(xiàn)立法者的高明之處??粘怖先藛栴}的產(chǎn)生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子女“不孝”并不是主要原因,“不能孝”才是引發(fā)該現(xiàn)象的根源。倘若第18條將無法?;丶铱纯吹淖优_定為義務主體,通過設定清晰嚴格的行為規(guī)范和后果模式,強迫子女履行義務,法律出臺之后必然難以施行,甚至可能導致普遍性違法的發(fā)生。要從根本上解決空巢老人問題,必須妥善協(xié)調子女、地方政府、用人單位等多方利益。正因如此,《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提出“?;丶铱纯础敝?,也明確要求“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保障贍養(yǎng)人探親休假的權利”,將原本應由子女承擔的義務轉嫁給了用人單位方面,將個人義務與社會義務予以統(tǒng)合。同時,考慮到各地經(jīng)濟水平和其他方面的現(xiàn)實條件有所不同,該法作為中央立法并未對用人單位施加嚴格的義務性約束,而是將相關任務留由地方立法解決落實。〔41〕目前,全國已有不少省市地區(qū)出臺了地方性法規(guī),明確獨生子女在父母住院期間享受護理假權益。參見“‘獨生子女護理假’在全國推廣還有多遠?”,www.mzyfz.com/cms/benwangzhuanfang/xinwenzhongxin/zuixinbaodao/html/1040/2018-05-09/content-1333750.html,2019年5月15日最后訪問。在“立法修法規(guī)劃”中,“健全相關法律制度,保障探親探視權利,弘揚孝老愛親美德善行,為‘?;丶铱纯础峁┲贫缺WC”被確定為一項重點任務。此舉更是說明,若干年前的“?;丶铱纯础比敕ǎ拇_是制度設計者有意采取的立法策略。在法律一時無法對緊要問題做出具體規(guī)定的情況下,原則性的立法既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也是一項合理的辦法?!?2〕參見葛洪義:《法律原則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個比較的研究》,《法學研究》2002年第6期。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凸顯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民主法治的需求、對法治品質的要求、對公平正義的期待?!?3〕參見張文顯:《新思想引領法治新征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依法治國和法治建設的指導意義》,《法學研究》2017年第6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guī),既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基礎工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推進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必要之舉,不僅意義深遠,而且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傲⒎ㄐ薹ㄒ?guī)劃”提出,要“力爭經(jīng)過5到10年,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如此緊迫的時間段內,立法者仍應尊重法治規(guī)律、遵循立法原則,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同時也要靈活運用立法技術和立法策略,追求高質量立法,打造既契合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會公序良俗,又尊重法治規(guī)律、能夠發(fā)揮實際作用的良法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