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霞 白喜燦 趙素紅
近年來,居民飲食習慣逐漸變化,糖尿病發(fā)生率呈現逐漸升高的趨勢,對居民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1,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并發(fā)癥中常見的一種,患者臨床癥狀以酸軟乏力、肌肉萎縮、肢體麻木等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3,4]。所以,采用有效的措施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還能改善患者治療預后。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分別采用西藥聯(lián)合針灸治療,現將治療效果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16例,年齡為40~70歲,中位年齡為(58.32±6.82)歲;糖尿病病程為1~20年,平均病程(11.25±6.58)年;參照醫(yī)學倫理學原則,根據患者治療方法的區(qū)別,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8例。2組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等各項臨床數據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診斷“痿癥”的標準、中國醫(yī)學會糖尿病《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6]診斷糖尿病的相關標準;將其他藥物治療、其他因素導致神經病變、哺乳期、妊娠期、嚴重臟器病變、糖尿病嚴重并發(fā)癥等疾病排除本研究。
1.3治療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西藥治療,采用天津華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格列齊特(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10910053)進行治療,每次80 mg,每天2次,用藥方式為口服;另選擇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甲鈷胺片(生產批號:國藥準字J20130076)給予肌肉注射治療,每次0.5 mg,每天1次。觀察組西藥治療方法與對照組一致,并聯(lián)合針灸進行治療,選擇合谷、曲池、三陰交、足三里、胃脘下腧、腎腧、關元等作為針灸主穴,根據患者的癥狀進行辨證治療,若患者上肢出現強烈的麻木感,加尺澤、外關、手三里等穴位;若患者下肢出現明顯麻木感,加陽陵泉、太沖、足三里等穴位;若患者患肢瘀血嚴重,則加陽陵泉、血海、膈腧等穴位;若患者痰濁較為旺盛,則加膻中、豐隆等穴位;對上述穴位進行局部消毒后,選擇0.35 mm不銹鋼毫針給予平補平瀉,并采用轉、捻、插等手法,等患者出現酸麻重脹感覺則停止,每次留針20~30 min,每天1次。2組研究對象均治療1個療程,一個療程為2個月。
1.4觀察指標分別對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并通過肌電圖儀對2組患者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NV)與主側肢體正中神經傳導(MNCV)等指標進行檢測。
1.5療效判定標準分別通過顯效、有效、無效等3個級別對2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判定,主要體現如下:顯效:經過治療后,可明顯緩解肢體疼痛、肢體麻木等臨床癥狀,其深淺感覺可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腱反射明顯恢復或者好轉,與治療前對比,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或者增加>5 m/s;有效:經過治療后,可以明顯減輕肢體疼痛、肢體麻木等癥狀,與治療前對比,深淺感覺相對敏感,且明顯改善腱反射癥狀,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5 m/s;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肌電圖檢查結果、腱反射檢查、深淺感覺、臨床癥狀與治療前對比基本一致。
1.6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2組患者的臨床數據作分析統(tǒng)計,以率(%)、(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數據、計量數據,分別行卡方檢驗、t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59%,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5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例,%)
2.22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前后改善情況對比2組治療前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NV)、主側肢體正中神經傳導(MNCV)等指標對比無明顯差別(P>0.05);治療后,2組患者SCNV、MNCV等指標均有所改善,觀察組改善情況更為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前后改善情況對比 (例,
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患者會出現灼熱、疼痛等情況,若不及時控制,會發(fā)生肢體麻木等感覺缺失等問題,對患者的工作、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7]。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主要是通過常規(guī)西藥進行治療,但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格列齊特屬于新型第二代磺酰脲類口服降糖藥物,不但可使血糖明顯降低,還對患者異常凝血功能有所改善,促進血管并發(fā)癥概率得到有效改善。甲鈷胺能夠促進受損傷軸突速度明顯加快,使神經支配肌肉萎縮情況得到延緩,加快周圍神經損傷功能重建的速度。中醫(yī)學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由于脈絡空虛、外邪入侵、機體消渴久病等原因造成脈絡阻痹等癥狀,造成機體肢體發(fā)生疼痛、麻木等情況,中醫(yī)治療原則以祛風止痛、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等為主。本研究選擇的合谷、曲池、三陰交、足三里、胃脘下腧、腎腧、關元等穴位可以發(fā)揮溫經通絡、活血散瘀等效果,聯(lián)合西藥共同治療可以促進神經傳導功能明顯改善,促進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增強,使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SCNV、MNCV等臨床指標改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通過常規(guī)西醫(yī)聯(lián)合針灸治療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對改善患者治療預后、提高生活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