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是中國的第二大蘇區(qū),有溶洞之鄉(xiāng)、銀耳之鄉(xiāng)、紅軍之鄉(xiāng)的美譽。今年五一假期,幾名學生組成的探究小組乘車前往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參觀了千姿百態(tài)的溶洞群景觀,領略了溶洞群內的神奇風光。溶洞是如何形成的呢?能不能通過實驗去驗證其形成過程呢?如果能,怎么去設計實驗呢?同學們滿懷期待地找到了我們。于是,在我們的指導下,同學們決定通過實驗來探究溶洞形成的原因。
清水、塑料瓶、剪刀、鑷子、錐子、巖石、沙子、藥匙、方糖等(如圖1)。
圖1
1.首先我們要把這個塑料瓶用剪刀剪成長短不等的兩部分,靠近瓶口一段瓶身較長些、靠近瓶尾一段瓶身較短些。
2.用錐子給瓶蓋打幾個孔,然后擰緊瓶蓋,并將兩段瓶身組合成漏斗狀(如圖2)。
圖2
3.用鑷子往這個瓶子里放入一些巖石,并用藥匙往巖石上平整地鋪放一些細沙。
4.用鑷子豎直放入一些方糖,讓它們緊密地靠在一起。
5.用鑷子鋪好方糖后繼續(xù)用藥匙平整地鋪上一層沙子。
6.用燒杯往沙子上緩緩地倒入清水,使這些清水向下滲透。
十分鐘左右,我們可以觀察到塑料瓶內出現了幾個明顯的小孔(如圖3),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溶洞”。
圖3
實驗中的清水,替代的是自然界的雨水;巖石替代的是自然界的普通巖石;方糖替代的是自然界的可溶性石灰?guī)r;沙子替代的是自然界的泥土。倒入清水模擬的是自然界的雨水沖刷現象。通過實驗,十幾分鐘后,我們發(fā)現倒入的清水慢慢地溶解了方糖,留下了一些孔洞,即我們所稱的“溶洞”。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guī)r地區(qū)地下水和二氧化碳緩慢而長期的溶蝕創(chuàng)造出來的結果。
在自然界,山上的雨水順著石頭縫向下滲透,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會使石灰石構成的巖層部分溶解,從而使碳酸鈣轉變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其反應式為:CaCO3+CO2+H2O=Ca(HCO3)2。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于水分的蒸發(fā)或壓強減小,以及溫度的變化,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淀,其反應式為:Ca(HCO3)2=CaCO3↓+CO2↑+H2O。大自然經過長期和多次地重復上述反應,通過幾百萬年水分不斷地沖蝕,溶洞從產生直至越來越大。由于石灰?guī)r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tài)、陡峭秀麗的鐘乳石、石筍、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接起來,就會形成具有奇特的石柱景觀的溶洞,如我們通江縣的中峰洞、獅子洞、樓房洞等。
通過這次探究活動,同學們終于知道有許多自然現象是能夠通過實驗來進行驗證的,這就要求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做一個善于觀察的人。同時,這次探究活動還提高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
歡迎大家來溶洞之鄉(xiāng)旅游觀光,溶洞群內還有最令人驚心動魄的陰河漂流活動等著你來挑戰(zhàn)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