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翠 曲艷萍 胡永花 范培迪
摘 要:玉米芯作為一種新興生物炭材料,具有較高的吸附活性。實驗選取該材料作為吸附劑,對初期雨水中的氨氮和COD進行吸附研究,經酸、堿、鹽改性后,其吸附效果大大增強。實驗結果表明,用NaOH溶液改性玉米芯后吸附效果更好,進一步對PH值、溫度、時間、加投量四個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進行探究,找到最佳反應條件。
關鍵詞:改性玉米芯;初期雨水;氨氮;COD
1 改性玉米芯處理初期雨水實驗原理
玉米芯的表面結構多為片層狀結構,炭化后呈較緊密的多孔蜂窩狀結構,比表面積增大,吸附效果明顯提升[1]。利用其多孔性結構,可吸附雨水的氨氮與COD。其中,對氨氮的吸附屬于化學吸附,對COD的吸附多以物理吸附為主。玉米芯洗凈、烘干、碳化之后,可以進行酸、堿、鹽改性處理[2~5],本文中探究改性處理之后,玉米芯處理雨水能力的提升。
2 預實驗
在預實驗中,探究反應時間、加投量、pH、反應溫度對未改性玉米芯吸附性能的影響。
取若干250mL錐形瓶,移取水樣25.00mL,加入未改性玉米芯0.500g,控制單一變量進行實驗。探究吸附氨氮時,反應結束后依次加入1.00mL酒石酸鉀鈉溶液與1.50mL納氏試劑[6~8],混勻靜置10min后,于420nm處測吸光度[9],計算去除率。探究吸附COD時,實驗結束后依次加入10.00mL H2SO4(3mol/L)與10.00mL KMnO4溶液(0.006mol/L),加熱煮沸10min后,加入10.00mL Na2C2O4溶液(0.05mol/L),用KMnO4溶液滴定,計算去除率。
反應時間、加投量、PH值、溫度對氨氮和COD的吸附效果如圖1至圖4所示。
3 正交實驗
3.1 處理初期雨水中的氨氮
在實際的水污染處理過程中,各個因素聯(lián)合發(fā)揮作用,參考與實驗得到的最佳實驗條件,設置正交因素水平如表1:
3.2 處理初期雨水中的COD
分析與實驗的結論,可知在處理COD時,最佳反應時間為40min,最佳投加量為0.050g,最佳pH值為11.00,最佳溫度為35℃。設置正交實驗,找到組合時最佳的反應條件。其正交因素水平如表2:
4 實驗結果與討論
4.1 處理初期雨水氨氮的研究
分析表3數(shù)據,酸改性中,改性玉米芯投加量為關鍵因素,堿改性中,反應時間為關鍵因素,鹽改性中,溶液pH為關鍵因素。對比三種改性玉米芯實驗數(shù)據可知,改性玉米芯對氨氮的處理效果普遍高于未改性玉米芯。因為通過改性,玉米芯的表面由原先的片層狀結構轉變?yōu)楦泳o密的蜂窩狀結構,孔隙增大,比表面積相應變大,因此去除率上升。改性玉米芯對氨氮的處理中,堿改性較好。因為堿改性過程中,玉米芯表面發(fā)生了堿性解離,使得其帶負電,而水中的氨氮因得到質子而帶正電,增強了吸附劑與吸附質之間的黏附作用,從而提高了玉米芯對氨氮的去除效果[10]。
4.2 處理初期雨水COD的研究
分析表4數(shù)據,酸改性和堿改性中玉米芯投加量為關鍵因素,鹽改性中溶液pH值為關鍵因素。對比三種改性玉米芯實驗數(shù)據可知,改性玉米芯對COD的處理效果普遍高于未改性玉米芯,堿改性吸附效果最好,原因與吸附氨氮的實驗相同。其中,投加量與反應溫度是吸附效果好壞的關鍵,而反應時間對吸附效果的影響不大。因為在吸附過程中,溫度升高,玉米芯表面受熱膨脹,空隙增大,比表面積增加,對COD的吸附效果提升。
5 小結
玉米芯作為一種新興生物炭材料,具體較高的吸附活性,實驗選取該材料作為吸附劑,并對其進行酸、堿、鹽改性,增大其吸附活性。通過正交實驗研究改性玉米芯對氨氮與COD的處理效果??偨Y如下:
1)通過對雨水氨氮與COD的處理結果可以得出,改性玉米芯的處理效果普遍高于未改性玉米芯。
2)通過不同濃度梯度的正交實驗對比,酸、堿、鹽的改性中,用0.25mol/L的堿改性對雨水氨氮以及COD的去除都有良好效果。
3)在關鍵與重要因素的分析中,未改性時,反應溫度占據很大比例。而在改性后,反應時間與玉米芯投加量為重要因素,達到了改性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彭藍艷.城市污泥與養(yǎng)殖廢水資源化制備生物絮凝劑[D].湖南大學,2014.
[2]馬奎山.皂河人工濕地脫氮效果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3]盧玉環(huán),王紅.色度對納氏試劑比色法測定水體中氨氮的影響及消除方法[D].科技資訊,2010.
[4]王娟.硝化細菌的篩選及其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
[5]王海濤,蘭建偉,楊國棟.非活體生物質對含鉻廢水的吸附研究[D].環(huán)境科技,2009.
[6]宗剛,白笑晨,曹鵬華.混凝沉降法及Fenton氧化法預處理脫模劑廢水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3.
[7]狄軍貞,戴男男,朱志濤,等.阜新麥飯石及其改性吸附Mn2+和NH4+-N的特性試驗[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建筑工程學院,2014.
[8]覃旻.廣州市自來水高亞硝酸鹽氮生物模式及降低措施的實驗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4.
[9]曾德芳,秦雯,張水生,等.一種處理長江水的新型自來水絮凝劑[D].南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
[10]王文超.片沸石顆粒吸附劑的制備及在氨氮廢水處理中的應用[D].武漢理工大學,2014.
作者簡介
李紅翠(1989-),女,漢族,山東泰安人,齊魯理工學院 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污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