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雪崧
內(nèi)容摘要:根據(jù)壁畫榜題痕跡,對敦煌莫高窟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中約50處情節(jié)進行了重新整理。針對圖像中新發(fā)現(xiàn)的幾處線索,參考南傳本生經(jīng),推測在《太子須大拏經(jīng)》之外,此圖很可能還受到某些部派佛典或圖像的影響,個別僅出現(xiàn)于敦煌的畫面應是本地畫師的獨特創(chuàng)制。敦煌須大拏圖像中普遍缺失“布施妻子”的畫面,應是石窟營造者在引入外來佛教文化時,為避免某些可能發(fā)生的觀念沖突而舍棄所致。
關鍵詞:莫高窟;須大拏本生;《太子須大拏經(jīng)》;《毗輸安呾啰王子本生史譚》
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9)01-0036-08
須大拏{1}本生是佛本生故事中最為著名的故事之一,講述了佛陀前世為須大拏太子時樂善好施,為了圓滿布施功德,不惜布施所有財物,乃至布施兒女、妻子的傳奇故事。
須大拏本生圖在印度佛教文化圈的分布很廣,可見于巴爾胡特(Barhut)佛塔、桑奇(Sānchī)大塔、阿瑪拉瓦提(Amarāvatī)佛塔、阿旃陀(Ajanta)石窟第17窟、犍陀羅(Gandhara)地區(qū)以及緬甸和泰國等地的文物遺存中。處于絲綢之路上我國境內(nèi)的克孜爾石窟第14、38、81等窟,克孜爾尕哈石窟第11、14窟,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米蘭佛寺遺址、敦煌莫高窟、西安以及河南等地都有相關圖像發(fā)現(xiàn)。
目前考定的敦煌莫高窟須大拏本生圖共有7處,分別位于第428、294、419、423、427、9、454窟。其中北周第428窟的圖像時代最早,幅面大,位于主室東壁,位置顯著;隋代第294、419、423窟的須大拏本生圖均繪于主室窟頂。第423窟繪制的情節(jié)較完整,從布施白象到太子歸國均有表現(xiàn),場景有27處,也是莫高窟唯一一幅故事情節(jié)首尾完整的須大拏本生圖[1]。第419窟圖像則為莫高窟須大拏本生圖中情節(jié)最豐富的一幅,按遺留的榜題痕跡判斷,場景有50處之多。第294窟窟頂四披遭煙熏,圖像較模糊,須大拏本生圖近年方被識讀,約包含從太子出游至婆羅門賣子等21個情節(jié)。隋代第427窟的須大拏本生圖位于中心塔柱南、西、北三面的龕沿上,畫面破損嚴重,約包含布施白象至婆羅門索太子兒女等22個情節(jié)[2]。晚唐、宋時期,須大拏本生在第9窟和第454窟再度出現(xiàn),繪于屏風畫內(nèi),情節(jié)和幅面上較北周、隋代的圖像均有所簡略[3]。
對敦煌莫高窟須大拏本生圖的研究已很豐富。從上世紀30年代至今,日本學者松本榮一、熊谷宣夫{2},國內(nèi)學者金維諾、李玉珉[4]、鄭阿財、李靜杰,敦煌研究院學者段文杰、賀世哲、施萍婷、李永寧、楊雄[5]、張景峰等諸位先生在圖像判定、經(jīng)文對讀、基本內(nèi)涵闡釋上已取得許多成果。從圖像和佛典文本的關系看,西秦圣堅譯本《太子須大拏經(jīng)》在敦煌壁畫創(chuàng)制中的主要參考作用已經(jīng)明確。本文從莫高窟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中新發(fā)現(xiàn)的幾處線索出發(fā),引入對南傳佛典本生經(jīng)的參考,對敦煌須大拏本生圖的源流問題提出一些新的想法。
一 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中的
幾處新線索
莫高窟隋代第419窟主室東披的須大拏本生圖是敦煌同題材壁畫中繪制最為詳細、藝術水準極高的一例。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呈“S”型連環(huán)畫式分層構(gòu)圖,在情節(jié)之間以山巒、樹木、建筑作為間隔和連接,這種方法使內(nèi)容描述和畫面辨識相對更加清晰,是敦煌故事畫受到中原繪畫影響后的新發(fā)展[6]。
金維諾先生將第419窟圖分為22處場景描述[7],李永寧先生以26處情節(jié)解析[1]174,張景峰先生則更詳細地分出42處情節(jié)[2]20,對圖像的識讀漸趨詳細。前輩學者在標定情節(jié)時似并未提出某種標準,因此在詳略取舍上多有差異。本文認為可以參照原壁畫繪制時所留的榜題來標注畫面情節(jié)。以此原則觀察該圖,可以發(fā)現(xiàn)壁畫中的榜題痕跡約有50處,可認為古代畫師即是按照這些畫面情節(jié)敘述整個故事的。現(xiàn)按照畫面情節(jié)走向,參照《太子須大拏經(jīng)》及南傳本生經(jīng),試分列畫面情節(jié)如下:1.太子樂善好施(宮廷生活);2.道士索象;3.道人累騎疾去;4.廷臣非難;5.道士騎象歸;6.國王質(zhì)問、流放太子;7.普告四方布施;8.夫人、大臣奉寶;9.七寶布施;10.取物而去者;11.辭別母親;12.太子、王妃作禮而去;13.臣民相送;14.婆羅門乞馬;15.婆羅門得馬而去;16.婆羅門乞車;17.婆羅門得車而去;18.須大拏徒步前行;19.婆羅門乞衣;20.婆羅門得衣而去;21.須大拏到化城;22.須大拏出城而去;23.須大拏繼續(xù)前行;24.須大拏渡河;25.須大拏?cè)肷?26.須大拏與道人阿周陀語;27.道人修行;28.太子、曼坻修行;29.曼坻采食;30.母女采果;31.曼坻河邊運水;32.婆羅門婦遭調(diào)戲;33.婆羅門婦索要奴婢;34.婆羅門出發(fā);35.婆羅門逢獵師;36.獵師鞭撻婆羅門;37.婆羅門問路;38.婆羅門乞子女;39.須大拏布施兒女;40.曼坻采果;41.獅阻曼坻;42.婆羅門驅(qū)趕二子而去;43.婆羅門趕兒歸家;44.妻命賣二兒;45.天王化人指路;46.諸臣盤問婆羅門;47.婆羅門趕二兒至葉波國;48.婆羅門帶二子入宮;49.國王賞賜婆羅門;50.婆羅門倒斃。
按榜題梳理畫面情節(jié),發(fā)現(xiàn)古代畫師在繪制此幅須大拏本生圖時,達到了相當詳細的程度,其中8、10、29、31、50等幾處是本文新標注出的情節(jié)。以下對其中幾處新線索進行探討。
1. 國王賞賜婆羅門和婆羅門倒斃
這是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中新出現(xiàn)的畫面之一,不見于其他同題材壁畫。畫面位于整體圖像的左下角,是最后一個場景(圖1)。李永寧先生在《敦煌石窟全集3·本生因緣故事畫卷》中將左側(cè)的畫面解讀為“國王給婆羅門金銀并賜食”。據(jù)《太子須大拏經(jīng)》,國王從婆羅門處贖回二子后:“王抱兩孫,摩捫其身……王即遣婆羅門去。男兒白王:‘此婆羅門大苦饑渴,愿賜一食……王即賜婆羅門食。婆羅門食竟,歡喜而還?!盵8]然而,李永寧先生亦發(fā)現(xiàn)右側(cè)畫面“婆羅門躺于王宮前地下等,就難知其含意”[1]174。畫面中,婆羅門仰面倒于地上,肚子鼓脹,表情痛苦,身前有大約九個圓盤狀圖案,應是國王所賜之食(圖2)。圣堅譯本中是“婆羅門食竟,歡喜而還”,為何畫面如此不同?經(jīng)查,《菩薩本緣經(jīng)》《六度集經(jīng)》及敦煌文獻須大拏變文似皆無國王賜食婆羅門之事。
在南傳本生經(jīng)《毗輸安呾啰王子本生史譚》{1}(Vessantara-jātaka,簡稱《王子本生》)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值得注意的線索?!锻踝颖旧芬灿袊鯙槎于H身后賞賜婆羅門的情節(jié):國王與七階之樓閣,國王賜予婆羅門甚多侍者,婆羅門整理其財,登上樓閣,食美食橫臥于大寢臺之上[9]。并在眾人出發(fā)迎接王子之前特別說明:鳩伽迦因食之過量,不能消化,當場死亡[9]321。從“婆羅門倒斃”這個獨特的畫面中(圖2),可以發(fā)現(xiàn)在北傳漢譯佛典無法解釋個別敦煌畫面時,南傳本生經(jīng)中的記述與圖像完全相合,引人注意。
從“國王賞賜婆羅門和婆羅門倒斃”圖像與文本的對應,已可隱約推測,敦煌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的文本依據(jù),似乎不僅來源于今所傳圣堅譯《太子須大拏經(jīng)》,可能受到的其他文本的影響中,至少有一部分與流傳至今的南傳巴利三藏有關。自佛陀滅度百年后,佛教分裂為許多部派,各部派都有本派所依的經(jīng)典?,F(xiàn)存世的巴利三藏是上座部分別說系斯里蘭卡大寺部(銅牒部)一派的傳本。一般認為,屬于上座部分支的說一切有部在古代印度北部,乃至中亞、西域的廣大范圍內(nèi)有長期而重要的影響力,敦煌地區(qū)受到部派佛典與思想的影響應屬正常。遺憾的是,說一切有部、化地部、法藏部等上座部支派都沒有一套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流傳下來[10]。如果從圖像的傳播考慮,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可能受到某些部派佛教美術因素的影響。
從這個新標注出的情節(jié)出發(fā),我們繼續(xù)重讀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另有如下發(fā)現(xiàn):
2. “過化城”或者“枝提國”
第419窟須大拏整體圖像的中部偏上,有宮廷樓閣一處,左側(cè)是王子和王妃、兒女一家布施車馬之后徒步行進,有男性六人站立于城門口迎接,后有兩貴族婦人。畫面右側(cè)是王子一家過城離去,眾男女相送(圖3)。李永寧和張景峰先生都將此畫面解讀為“王子過化城”。據(jù)《太子須大拏經(jīng)》,太子一家徒步而行后:“忉利天王釋即于壙澤中,化作城郭市里街巷、伎樂衣服飲食。城中有人出迎太子,便可于此留止飲食以相娛樂。妃語太子:‘行道甚極,可暇止此不?太子言:‘父王徙我著檀特山中,于此留者違父王命,非孝子也。遂便出城?!盵8]420此處畫面與經(jīng)文基本相合。
然若,對比此圖與莫高窟其他同題材過化城的畫面,即可發(fā)現(xiàn)一些不同之處”。例如第428窟只在城前繪有持樂器的二人相迎(圖4)。第423窟亦是兩人于城門處相迎,其中一人持樂器(圖5)??梢?,化城的通常表現(xiàn)方式大約是突出“化作城郭市里街巷、伎樂衣服飲食”,包含城郭建筑和奏樂者的圖像。第419窟雖然在表現(xiàn)城郭建筑上與第423窟頗為類似,卻缺少伎樂相迎的圖像,并且迎者頗多,男女達八人。
在南傳《王子本生》中,相對應的故事并無過化城情節(jié),而是說太子一家在路途中先抵達了叔父管轄的枝提國。枝提國臣民愿奉太子為王,太子拒絕,短暫停留后繼續(xù)前行。王子一家徒步抵達枝提國時:“大眾見彼曼坻與毗輸安呾啰及其子等無庇護者而來此,往王之處申告,六萬之王族人等悲泣來至彼等之前……見美相具彼女到,枝提女等齊圍繞,實為纖美彼貴女,馳驅(qū)來此以徒步?!盵9]225
印度桑奇大塔北門橫梁上,留存有早期須大拏本生圖的代表作,其中正面東邊柱頭的畫面已被學者判讀為與太子途經(jīng)枝提國有關[11],畫面右側(cè)太子牽兒手,曼坻抱女兒步行而來,左側(cè)男女五人合掌相迎(圖6)。對比桑奇和敦煌的對應畫面,除人物排列方向相反外,頗有相似之處。第419窟畫面中有六男子,或代表六萬王族,而后二女子,則可表示枝提國女(圖7)。因此,第419窟的過化城畫面,從南傳本生經(jīng)及桑奇圖像的對照看,如用“途經(jīng)枝提國”解讀,亦可成立。
3. 曼坻采食、運水
此畫面位于整體圖像的南端(圖8),位置較偏,金維諾先生的標注中認為此處涉及“妃采果以飼太子及其男女”[7]73,其他學者論述中多未提及。從故事的情節(jié)順序判斷,此區(qū)域表現(xiàn)的確應是曼坻為家人采果為食。據(jù)《太子須大拏經(jīng)》:“太子則法道人結(jié)頭編發(fā),以泉水果蓏為飲食……曼坻主行采果以飼太子及其男女?!盵8]421《菩薩本緣經(jīng)》于此處僅記一句:“妻常入山采于果蓏以自供給。”[12]然而從畫面上看,在狹小的區(qū)域內(nèi)卻留有三處榜題痕跡。也就是說,古代畫師繪制此區(qū)域圖像時是要表現(xiàn)三處情節(jié)。漢譯諸本中的簡略記述,似乎難以支撐三處畫面情節(jié)。
若據(jù)南傳本生經(jīng),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線索?!锻踝颖旧分校踝右患业竭_修行地后,曼坻向太子發(fā)愿:“大王!貴君勿往采樹實,請與子女一同居于此處,予為汝等往采樹實以供食用?!弊源艘詠?,曼坻由森林中采來種種樹實,扶養(yǎng)三人……王妃曼坻早起而出,準備飲物與食物,漱口運水而行,與潔齒楊枝,掃除仙處后,安置二子于其父之前,手持籠、鋤與鉤,進入森林之中,采樹根樹實滿籠[9]233。圖中左側(cè)有上下兩幅子畫面,均有榜題。下方畫面有一小孩伸雙手于果樹下采摘,從衣服上判斷,應是女兒罽拏延在給媽媽幫忙。上方畫面王妃獨自一人在兩棵樹下,手中似持物,或可認為是表現(xiàn)曼坻“手持籠、鋤與鉤”,采樹根樹實。這兩幅畫面所表現(xiàn)的均可認為是曼坻于“森林中采種種樹實”{1}。圖像右側(cè)的畫面是曼坻蹲于地上,雙手平舉,似在勞作,她面前綠色帶狀的應是林中溪流(畫法與之前“渡河”情節(jié)中的河流類似),那么此處可理解為是曼坻于河邊“漱口運水而行”。
另外,圖像右上方,有小亭一座。之前的場景中已畫有三座小亭表現(xiàn)結(jié)廬修行的畫面,此處為何又多畫一亭?漢譯諸本未言及此事。若據(jù)《王子本生》,在修行地王子與曼坻分別居住在自己的葉庵中,“菩薩亦向彼女發(fā)愿:‘曼坻!我等今即所謂為出家者,女人乃梵行者之穢,今后除決定之時以外,決不可來予之處?!跎?!彼女承接其愿?!盵9]233因此可認為,畫面中獨立的小亭表現(xiàn)曼坻的草廬,而此位置的三處情節(jié),是以王妃曼坻為主題的畫面?!奥婧舆呥\水”為南傳本生經(jīng)有,北傳漢譯諸本皆無的情節(jié)。
4. 婆羅門問路
此畫面位于整體圖像的下部偏右(圖9)。張景峰辨識出中部著黑衣戴白帽持弓者為“獵人張弓欲射婆羅門”,其上方婆羅門抱樹為“獵人鞭撻婆羅門”[2]20。據(jù)《太子須大拏經(jīng)》:“時婆羅門遂入山中,逢一獵師,問言:‘汝在山中,頗見太子須大拏不?獵者素知太子坐布施諸婆羅門故,徙在山中,獵者便取婆羅門縛著樹,以捶鞭之,身體悉破。罵言:‘我欲射汝腹、啖汝肉,用問太子為?婆羅門自念:‘今當為子所殺耶?當作一詭語耳。便言:‘汝不當問我耶?獵者問言:‘汝欲何說?婆羅門言:‘父王思見太子故,遣我來追呼太子令還國耳。獵者便即解放,逆辭謝之:‘實不相知。即指示其處?!盵8]421
“獵人張弓欲射婆羅門”的左側(cè)畫面,有一身著棕紅色衣者為婆羅門揚手指路(圖10),張景峰先生判斷為“獵人為婆羅門指路”。從兩次出現(xiàn)的獵人黑衣白帽的裝束上看,此處指路人的形態(tài)與獵人完全不同,似乎另有所指。漢譯諸本卻均不記另有指路人。若參考南傳《王子本生》,則詳記有獵師放過婆羅門后,讓其繼續(xù)向前方的仙人阿周陀問路:“彼之婆羅豆婆遮,體認阿周陀仙人。婆羅豆婆遮見彼,禮拜仙者相交談……仙人言彼之言云:‘如是教汝前進之路,今日可滯留一宿而行。使彼充分食用種種果物,次日伸手示以道路……?!盵9]251-254因此筆者認為,此處畫面中為婆羅門揚手指路的有可能是仙人阿周陀。
以上所舉莫高窟第419窟幾處畫面中,“過化城”(枝提國)、“曼坻采果”的畫面亦零星見于莫高窟第428、423窟和北朝中原同題材造像中[13],但是“婆羅門倒斃”“曼坻河邊運水”“婆羅門問路”幾處畫面似乎未見于中原、新疆的其他任何中國本土圖像中。而“婆羅門倒斃”和“曼坻河邊運水”兩處畫面則似乎未見于印度、中國的其他遺存中,十分獨特。
上舉“婆羅門倒斃”和“曼坻采食運水”畫面與南傳巴利本生經(jīng)有強關聯(lián)性,相關情節(jié)目前僅見于《王子本生》;“過化城”和“婆羅門問路”兩例與南傳本生經(jīng)有一般關聯(lián)性,圖像依漢譯佛典或巴利本生經(jīng)均可解讀。其中,過化城(或枝提國)的畫面與印度桑奇大塔相關圖像具有相似之處。
我們初步推測,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所依據(jù)的經(jīng)文應不僅只有漢譯《太子須大拏經(jīng)》,所參考的文本也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某些部派佛教典籍的影響。敦煌佛教與高昌、龜茲、于闐關聯(lián)密切。已有季羨林、霍旭初等學者指出龜茲、焉耆等地區(qū)從皈依小乘(部派)佛教到大、小乘兼修的發(fā)展趨勢,敦煌亦不例外[14]。另外,從“婆羅門倒斃”和“曼坻河邊運水”等莫高窟所獨有的畫面推測,很可能是敦煌本地畫師創(chuàng)制了這些獨特的圖像。
二 缺失的畫面:布施妻子
敦煌須大拏本生圖中普遍缺失布施妻子的畫面,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這一現(xiàn)象從須大拏本生初次繪于北周第428窟時就已出現(xiàn),該窟圖像結(jié)束于布施子女之后,婆羅門鞭打二子。如果圖像繼續(xù)繪制,下一個核心情節(jié)就應是布施妻子,而實際上圖像敘事在只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戛然而止。第294窟的須大拏本生在布施子女的畫面后,直接跳到婆羅門領二子見國王,敘事結(jié)束。敦煌須大拏本生唯一進行完整圖像敘事的第423窟,同樣忽略了布施妻子的畫面。第419窟用了大篇幅描繪婆羅門從出發(fā)到乞子、賣子的全過程,但是同樣沒有繪制布施妻子的畫面。畫面殘損較嚴重的第427窟,內(nèi)容止于婆羅門索兒女。第9、454窟屏風畫中的須大拏本生圖亦不見有布施妻子的畫面。
從文本角度看,無論是北傳漢譯佛典,還是南傳巴利佛典,布施妻子都可稱是整個敘事的核心情節(jié)之一,將戲劇性推至高峰,所有版本的故事本文均記有此情節(jié)。從桑奇大塔的圖像描繪看,至少在印度本土的早期佛教美術中,這個情節(jié)是被詳細表現(xiàn)的(圖11)。在犍陀羅和西域、新疆地區(qū),也發(fā)現(xiàn)有一些須大拏本生圖遺存,不過其中有些屬于片斷式表現(xiàn),有些殘損較為嚴重,是否也存在布施妻子的畫面已難知其詳。敦煌石窟壁畫中的須大拏本生圖獨具完整性和傳承性,在上自北周、下至晚唐的須大拏本生圖像史中,布施妻子的畫面一貫缺失,這似乎表現(xiàn)出古代敦煌壁畫創(chuàng)制者在處理此題材時具有某種共識和一致性,屏蔽或忽略了此內(nèi)容{1}。
施萍婷、賀世哲先生曾指出敦煌須大拏本生圖中特別表現(xiàn)出化城和渡河場景,是呼應《太子須大拏經(jīng)》的內(nèi)容,間接地體現(xiàn)出對儒家孝道思想的尊重[15]。須大拏本生圖中一貫缺失布施妻子的畫面,似乎更明確地提示出敦煌地區(qū)在接受外來佛教文化過程中的某些倫理顧慮。相較布施兒女和布施妻子的兩個核心情節(jié),布施兒女尚能在古代漢地的倫理觀念中被容忍和接受,或是因為幼兒在古代社會中通常并不具備完整的人權和身份,民間普遍存在的過繼、鬻子等現(xiàn)象與布施兒女的主題或多或少有相通之處。然而,在古代漢文化中,女性雖然在儒家綱常倫理中處于弱勢,但并未在普通的家庭關系內(nèi)處于完全被支配的地位,因此布施妻子的情節(jié)也許難被接受。
傳作于漢末的《牟子理惑論》記載有關于須大拏故事的辯難,也反映出此故事和圖像進入漢文化地區(qū)時可能遇到爭議:
今佛經(jīng)云:太子須大挐,以父之財施與遠人,國之寶象以賜怨家,妻子自與他人。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須大挐不孝不仁,而佛家尊之,豈不異哉?牟子曰:“五經(jīng)之義立嫡以長,大王見昌之志,轉(zhuǎn)季為嫡,遂成周業(yè),以致太平。娶妻之義必告父母,舜不告而娶以成大倫。貞士須聘請,賢臣待征召,伊尹負鼎干湯,寧戚叩角要齊。湯以致王,齊以之霸。禮男女不親授,嫂溺則授之以手,權其急也。茍見其大,不拘于小,大人豈拘常也?須大挐睹世之無常財貨非己寶故,恣意布施以成大道。父國受其祚,怨家不得入,至于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不為孝,是不為仁,孰為仁孝哉?”[16]
牟子針對儒家觀點中基于現(xiàn)實社會倫理的問難,先以儒家典故做類比,又嘗以佛理的超越性論點做反駁,欲調(diào)和兩種觀念系統(tǒng)之間的沖突??梢酝茰y,敦煌地區(qū)石窟營造者在引入須大拏本生圖時,應是基于傳統(tǒng)倫理觀念的考量,刻意忽略對布施妻子這一情節(jié)的繪制,以減少某些可能發(fā)生的觀念沖突。
從敦煌石窟壁畫的供養(yǎng)人像中也可看到,女性形象通常與男性并列出現(xiàn),不少洞窟還反映出以女性供養(yǎng)人像為主體的情況。在敦煌佛教信眾和供養(yǎng)人中,女性群體應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蛟S女性信眾對布施妻子內(nèi)容的回避,也是圖像上缺失布施妻子畫面的原因之一。
三 結(jié) 語
本文依據(jù)壁畫榜題痕跡對莫高窟第419窟約50處情節(jié)進行了重新整理。對圖中新發(fā)現(xiàn)的幾處線索進行分析后,我們推測在《太子須大拏經(jīng)》之外,此幅本生圖有可能參考了某些部派佛教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或圖像,個別敦煌獨有的畫面有可能是本地畫師的創(chuàng)制。本生故事及圖像基本上是部派佛教時期的產(chǎn)物,其承載的思想,初期主要是在釋迦信仰的范疇內(nèi)對積累波羅蜜善行的鼓勵和對因果法則的教化。大乘佛教興起后,以《法華經(jīng)》會三乘為一乘的思想為代表,部派時期的聲聞教法(小乘)逐漸系統(tǒng)地被統(tǒng)攝于大乘義理之中。在大乘菩薩道觀念下,對本生故事內(nèi)涵的解讀也隨之發(fā)生了一定的偏移,開始強調(diào)度一切眾生的利他精神和成就佛果的大愿[17]。
北朝至隋代,大、小乘因素兼具的敦煌石窟呈現(xiàn)出由“小”向“大”的發(fā)展趨勢。集本生、法華、彌勒、維摩等圖像于一體的第419窟即是這種融合和過渡的典型例證。而且,從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中顯示出的部派因素推測,至少遲至隋代,敦煌的僧侶和工匠仍在參考某些部派經(jīng)典進行信仰的描繪,使本生故事圖像在完整度和藝術性上均達至高峰。這一現(xiàn)象可以認為是部派佛教思想在大乘氛圍中的延續(xù)與發(fā)展。
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中新發(fā)現(xiàn)的與部派佛典的聯(lián)系,僅屬特殊個案,還是在其他題材中亦有體現(xiàn),這是值得繼續(xù)探索的問題,或許有助于補充對敦煌石窟思想背景與圖像源流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敦煌研究院,主編.李永寧,編.敦煌石窟全集3:本生因緣故事畫卷[M].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170-171.
[2]張景峰.敦煌莫高窟第294窟須大拏太子本生故事畫研究及相關問題[J].敦煌研究,2010(2):22.
[3]趙秀榮.莫高窟晚唐龕內(nèi)屏風畫的題材內(nèi)容[J].敦煌研究,1997(1):24-25.
[4]李玉珉.敦煌四二八窟新圖像源流考[C]//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考古卷3.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106-113.
[5]楊雄.大一統(tǒng)古典美術高峰的序曲——論莫高窟第四二○、四一九窟的藝術[C]//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四一九窟、莫高窟第四二○窟.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10-11.
[6]段文杰.敦煌石窟藝術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12.
[7]金維諾.敦煌本生圖的內(nèi)容與形式[J].美術研究,1957(3):72-73.
[8]太子須大拏經(jīng)[G]//大正藏:第3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34:423.
[9]漢澤南傳大藏經(jīng):小部經(jīng)典十七:本生經(jīng)十二[G]//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jīng)編譯委員會,編譯.漢譯南傳大藏經(jīng):第42冊.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6:315.
[10]鄧殿臣.巴利三藏略說[M]//長老偈·長老尼偈.合肥:黃山書社,2011:357.
[11]李靜杰.南北朝隋代薩埵太子本生與須大拏太子本生圖像[C]//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石窟藝術研究:第1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158.
[12]菩薩本緣經(jīng)[G]//大正藏:第3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經(jīng)刊行會,1934:0153.
[13]謝振發(fā).北朝中原地區(qū)須大拏本生圖初探[J].美術史研究集刊,1999(6):12-18.
[14]柴劍虹.“時”、“地”、“人”——敦煌莫高窟開窟因緣述略[C]//2016敦煌論壇:交融與創(chuàng)新——紀念莫高窟創(chuàng)建16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敦煌研究院,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6:4.
[15]施萍婷,賀世哲.近承中原 遠接西域——莫高窟第四二八窟研究[M]//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四二八窟.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23.
[16]僧祐.弘明集[G]//大正藏:第52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34:3.
[17]依淳. 本生經(jīng)的起源及其開展[M]. 高雄:佛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1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