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惟宏
貴州省博物館2014出版發(fā)行的《貴州省博物館館藏精選——清代貴州畫家作品集》中,把孫清彥畫的一幅山水畫作為封面,著實讓人驚喜。把這幅畫用在極為莊重的封面上,是一個有時空概念的設(shè)計。似乎在說明,此畫代表了清代貴州繪畫的精品!
而這部作品集的發(fā)行,又是貴州省博物館當(dāng)年遷至觀山湖區(qū)新址時,隆重推出的館藏八本精品選集發(fā)行的系列活動之一。
孫清彥畫的這幅山水畫果真能代表清代貴州的畫壇?讓我們一起先來看看。
這幅山水畫為紙本,立軸,高132cm,寬66.5cm,在那個時代,算得上一幅大尺幅的山水。此畫也應(yīng)該是孫清彥山水畫的代表作,畫于光緒六年庚辰,即1880年。畫面上,是崇山峻嶺、巖岫巉絕、溝壑瀑涌、古木參天、天高云淡之景致,左下,一人出騎于水流之橋上,后有一書童挑擔(dān)隨之。這顯然是驛道,另有行人。右側(cè)山道彎彎,有一婦人坐著兩人抬的肩椅也在趕路。一人跟后,匆匆而行。驛道更遠(yuǎn)處,還能隱隱見到歇腳的掛有小旗的酒肆。而畫面中央,矗立著雄奇險峻的主峰,雖有絕巖懸空之勢,上面卻林木繁茂,蒼翠濃陰。在幾叢古松下面,密密叢林之間,竟隱藏著建造雄偉的瓊臺玉閣,這真是人間仙境??!主峰之后疊著更高的山峰,再層層疊疊將巍峨山群引向天際。因為是秋天,所以山巖上烘染出淡赭,樹梢上也顯出黃葉,儼然是一派秋高氣爽的山水風(fēng)光。
畫家在畫的左上角以隸書題款:“仿郭忠恕秋山行旅圖?!薄胺隆笔乔宕嫾页缟泄湃硕纬蓵r尚的一種謙辭。郭忠恕為何人?查文獻(xiàn)有記載:郭忠?。ǎ恳?77年),五代后周與北宋初年的大畫家,河南洛陽人。后周時曾召為宗正丞兼國子監(jiān)書學(xué)博士,入宋后再召為國子監(jiān)主簿。其工于山水,擅長界畫。界畫是指隨著北宋山水畫發(fā)展而派生出的一科,主要指畫中或山水畫中長于亭臺樓閣、舟船車輿的精確描繪。郭忠恕可為樓觀舟楫極其精妙、重樓復(fù)閣頗合規(guī)矩、比例精細(xì)的界畫第一人。然而,這位大畫家傳世之作僅存兩幅,一幅《雪霽江行圖〉,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一幅《明皇避暑宮圖》,今藏于日本大板市立美術(shù)館。郭忠恕并沒有傳世的“秋山行旅圖”,他畫沒畫過“秋山行旅圖”也沒有記載。再則郭忠恕系北派山水畫家,畫山川筆法厚重而細(xì)膩,披麻皴、雨點皴并用,突出北方土山特點,而孫清彥此畫則以小斧劈、拆帶、亂紫皴并用,突出石壁崖巖的特點,兩者南北分明。只是孫清彥畫里那主峰之上的重檐樓閣,倒有幾分郭忠恕比例精細(xì)的界畫手法。但孫清彥生長在滇黔邊陲,哪有機(jī)會仿到郭忠恕真跡?并且他畫的樓閣造型結(jié)構(gòu)與郭的也完全不同,最多是吸取“界畫”之要領(lǐng),把樓閣的線條畫得精細(xì)一些而已。
◎《秋山行旅圖》
◎《秋山行旅圖》局部
沒有發(fā)現(xiàn)郭忠恕繪有“秋山行旅圖”,也就不存在“仿”。那孫清彥畫的只是自己走過見過的“秋山行旅圖”了。
再看看題款中的附記,又能幫我們明白許多。畫家以行楷書附記,曰:“光緒八年庚辰,壽邨外孫將奉其母有紫泉之行,予亦將返郎山,倚裝匆匆,為作此幀,亦他年雪泥之一證耳?!?最后是“竹叟清彥記”,旁有鈴印兩枚:“孫清彥印”和“竹雅”??钪袎圻椡鈱O,即孫清彥女兒孫瓊與段永浚(時任貞豐刺使)之子段壽邨。他陪其母親有紫泉之行。紫泉又是哪里?可能今天太多的人不知曉。本人曾走訪過貴陽知名文史學(xué)家何靜梧先生,他說紫泉就是貴陽夢草池的出水口,一旁建有紫泉閣?!顿F陽老照片》一書中介紹夢草池時有這樣一段:“夢草池旁有紫泉,泉水經(jīng)小石橋下流至池中,泉邊巖上,篆書‘紫泉’二字,古樸蒼勁。” 原來,紫泉竟是夢草池的發(fā)源地。而夢草池,是清末貴陽的一處園林名勝,1912年改稱夢草公園,1926年改稱貴陽公園,1929年再改為中山公園,解放后為中共貴陽市委所在地,即現(xiàn)在熱鬧非凡的恒峰步行街??剂税胩欤先傅木褪琴F陽,是古人常用的借代方式,即借紫泉代指貴陽這個地方。這樣一解釋,便可知壽邨外孫奉其母是前往省城貴陽了。而此時,孫清彥本人也將返回郎山(即郎岱),簡快篋裝匆匆上路。之后畫了這幅畫,以便他年能夠記住,可作一個實證吧。
附記這樣一敘,我們就清楚了。畫家所畫的,其實是郎岱與省城之間路經(jīng)所見的山重水復(fù),憑著記憶作于筆端的一幅寫意山水畫。甚至,還可把它看成是他們祖孫三代融于并寄情于山水之間頗有親情味的一幅風(fēng)俗畫!
再回來說那“仿”字,畫家并非在仿郭忠恕,而是假借仿古,以應(yīng)付當(dāng)時崇古的巧妙作法,借仿之名,行自己創(chuàng)作之實!
整幅畫,布局章法嚴(yán)謹(jǐn),虛實關(guān)系處理恰到好處。懸崖峭壁顯示出黔地山川之壯美,樹木造型在秋色中求得變化,筆墨的濃淡將空間漸次推遠(yuǎn),墨和色的和諧把畫面襯得高古而淡雅。
孫清彥自咸豐庚申(1860年)隨趙德昌軍入黔,為平息貴州“咸同之亂”,征戰(zhàn)于黔地西東,足跡遍布黔中,時時,他頭頂青天白云面迎微風(fēng)佛熙,腳踏山谷溝壑馬歇客舍驛站;見千巖萬壑雄峭峻拔之山嶺,波濤洶涌飛瀑險灘之峽谷;看云煙在山巒疊嶂中升起,霧靄在滾滾江波上長留。那大美貴州的景致,深深印在他腦里。在“盾墨之暇”,時常會迸發(fā)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愿將其所見發(fā)之于紙筆之間,寄情于丹青之境。哪怕白天還得攻城拔寨,夜間還得守城護(hù)衛(wèi)。畢竟,他是一位志存高遠(yuǎn)、執(zhí)迷于書畫的文士。這,大概就是生于云南最終愿定居于貴州的孫清彥之情系所在吧!
這幅畫還反映出孫清彥對山水畫的美學(xué)理念。畫家既然畫的是郎岱到省城途中所見,為什么看不出具體是哪里?關(guān)索嶺?壩陵河?犀牛潭?都不是。這恰恰是孫清彥在黔地的萬山叢中,“搜盡奇峰打草稿”后,能從自然中拔高,創(chuàng)作出高于自然、高于生活的藝術(shù)作品。正是這種“予脫胎于山川”“山川與予神遇而遇化也”(石濤語)的理念,使孫清彥作品成為不朽之作。
此時畫上“仿郭忠恕秋山行旅圖”的題款已顯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孫清彥畫的是他所見到的貴州地地道道的山水,和山間行走的親人。似乎可以用大白話說,這幅畫就是“去貴陽途中所見的秋景”。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貴州秋景!
孫清彥這幅富于創(chuàng)意的高端之作,完全能代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所以貴州省博物館的專家們把這件館藏珍品設(shè)計在封面上,作為《清代貴州畫家作品集》的開篇之作是極為妥當(dāng)?shù)摹?/p>
◎《秋山行旅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