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現芹,陳永平,郭華陽,李春青,姜巨峰,高麗娜
[1.農業(yè)農村部漁業(yè)環(huán)境及水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天津),天津 300221;2.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農業(yè)農村部南海漁業(yè)資源開發(fā)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 510000;3.天津市水產研究所,天津300221]
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隸屬蝶形目(Pleuronectiformes)、舌鰨科(Cynoglossidae)、舌鰨屬(Cynoglossus),俗稱牛舌頭、鰨目、鰨米,是一種暖溫性近海大型底層魚類。因其具有廣溫、廣鹽、適應范圍廣、個體大及生長快的特點,是我國目前最具開發(fā)潛力的工廠化和土池養(yǎng)殖海水品種之一。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養(yǎng)殖用水污染直接關系到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各級政府、水產相關部門及廣大消費者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越來越重視,其中多氯聯(lián)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具有親脂性和難降解性、通過生物富集并沿生物鏈逐級擴大等特點,日益引起人們對其普遍關注。PCBs由有機氯化合物組成,有多達209個同分異構體和同系物[1]。據報道,PCBs對生物的生殖、內分泌、神經等系統(tǒng)危害巨大[2],在中國造成了廣泛的污染,尤其水體受到了嚴重污染。據調查,海河表層水體中PCBs的含量為0.31~3.11μg/L[3],我國境內部分水體PCBs含量遠遠超過美國環(huán)保局的標準[4],污染嚴重。
國內外關于PCBs對魚類及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試驗已有諸多報道[5-6],但有關PCBs對半滑舌鰨的毒性作用研究尚未見相關報道。PCB153(2,2′,4,4′,5,5′-六氯聯(lián)苯)是PCBs 209個同分異構體的其中一種,本研究采用靜水生物測試法研究了PCB153對半滑舌鰨幼魚的急性毒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目的在于了解PCB153對半滑舌鰨幼魚的安全濃度并初步探討PCB153對魚類可能的致毒機制,同時為漁業(yè)部門監(jiān)測污染和保護水環(huán)境資源提供參考依據。
半滑舌鰨于2018年3月取自天津乾海源養(yǎng)殖場,平均體長為(1.23±0.06)cm,體質量為(0.09±0.01)g,試驗魚在養(yǎng)殖場試驗室水族缸暫養(yǎng)7 d后進行試驗,試驗前1 d開始禁食。
PCB153購于上海安譜科技有限公司,純度為99.5%。試驗時添加少量丙酮為助溶劑,濃度控制在0.1%左右。預先配制成1 000μg/L母液,再根據試驗需要稀釋成相應的質量濃度。
試驗用水為養(yǎng)殖場的過濾海水,水溫為23℃,pH值為6.8,鹽度2.3%。試驗在25 cm×40 cm×30 cm的水族缸中進行,試驗期間持續(xù)充氣,不投喂餌料。每一水族缸中加入5 L試驗液,并隨機放入受試半滑舌鰨10尾。
1.4.1 急性毒性試驗 設處理組和對照組。處理組:參照李娜等的方法[7]將PCB153配成較大質量濃度范圍的溶液對半滑舌鰨進行預試驗,觀察48 h后,確定最高耐受質量濃度及最低全致死質量濃度。在此基礎上運用等對數法,配成不同試驗質量濃度,分別為PCB153溶液4.00、11.31、32.00、90.50、256.00μg/L。添加丙酮對照組(試驗中所用丙酮最大濃度),根據靜水法生物測試[8],試驗期間不喂食,全天持續(xù)充氣,不更換藥液。每個濃度3個平行,每個水族缸中加入10 L試驗液,并隨機放半滑舌鰨10尾,分別于24、48、72、96 h時記錄死亡數量。半滑舌鰨的中毒癥狀主要表現為:體色發(fā)白,失去游泳能力,用解剖針碰觸,無反應為死亡,即可從水中撈出。
1.4.2 慢性毒性試驗 設處理組和對照組。參考OECD標準方法PCB153質量濃度范圍約為LC50-48h的1/120~1/6,處理組質量濃度梯度為1、2、5μg/L,0μg/L為對照組(丙酮濃度0.1%)。每個處理組水族箱加入20 L試驗液,放半滑舌鰨20尾。在暴露后24、48、72和96 h時,每組分別取3尾,迅速放入封口袋中,置-80℃冰箱保存,測定不同濃度處理組半滑舌鰨幼魚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過氧化氫酶(CAT)和谷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活性。
(1)粗酶液制備:采用預冷的生理鹽水沖洗肌肉組織,再用濾紙吸去表面水分,稱取適量的樣品,按1 g∶10 mL加入4℃預冷生理鹽水,在冰浴條件下,采用勻漿器勻漿。勻漿液于冷凍離心4 000 r/min 10 min,取上清液備用。
(2)酶活性測定:樣品上清液中蛋白含量、SOD、MDA、CAT和GST測定試劑,均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操作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結果均表示為“平均數±標準誤”。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one-way ANVOA(單因素方差分析)對組間數據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
急性毒性結果中,不同質量濃度PCB153對半滑舌鰨造成不同程度傷害,受試個體先表現為失去平衡力,在水中側翻或打轉。持續(xù)數小時后有些個體游動變得緩慢,逐漸喪失運動能力,躺臥缸底。死亡率隨藥物質量濃度的增加呈上升趨勢,直至全部死亡。暴露不同時間后,半滑舌鰨幼魚的死亡情況見表1。4.0μg/L處理組48 h開始出現死亡;256.0μg/L處理組72 h內全部死亡。
通過記錄各試驗組半滑舌鰨24、48、72、96 h死亡數,以計算平均死亡率,通過轉換成概率單位[9],計算出試驗液質量濃度對數。用直線內插法,以質量濃度常用對數為橫坐標,死亡率概率單位為縱坐標,求出概率單位與試驗液質量濃度對數的回歸方程。求出半數致死質量濃度LC50及各自95%可信限,采用常規(guī)方法96 h LC50×0.1計算安全質量濃度為0.928μg/L(表2)。按照毒性分級標準(表3),PCB153對半滑舌鰨為劇毒物質。
表1 半滑舌鰨在不同質量濃度的PCB153溶液中的急性致死率
表2 PCB153對半滑舌鰨急性毒性試驗數據的線性回歸分析
表3 有毒物質對魚類的毒性標準[10]
由圖1可知,與對照組相比,3個處理組24 h后SOD活性升高到第一個高峰并出現極顯著性差異(P<0.01),誘導率分別為22.7%、102.0%和116.0%;隨著暴露時間的延長,48 h后達到第二個高峰(P<0.01),誘導率分別為190.0%、208.0%、311.0%。72 h后開始回落,2、5μg/L處理組SOD活性仍被極顯著誘導(P<0.01),1μg/L處理組SOD活性低于對照組(P<0.01),抑制率為18.4%。96 h后2、5μg/L處理組SOD活性逐漸恢復至對照組水平,1μg/L處理組SOD活性繼續(xù)降低。由此可見,SOD活性主要表現為先誘導后抑制。
由圖2可知,與對照組相比,暴露24 h內CAT活性未見明顯變化,但在48 h時5μg/L處理組CAT活性開始被極顯著誘導(P<0.01),誘導率為71.8%;隨著暴露時間的延長,各處理組CAT活性顯著上升,誘導率為65.6%、101.0% 和169.0%;3個處理組CAT活性上升程度與PCB153處理質量濃度呈正相關(r2=0.989 4)。96 h后其活性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1、2μg/L處理組降低到對照組水平之下,均被極顯著抑制(P<0.01),抑制率為33.0%和13.9%。5μg/L處理組CAT活性有所降低,但仍表現為極顯著誘導(P<0.01),誘導率為12.5%。由此可見,CAT活性雖然誘導有所延遲,但主要趨勢表現為先誘導后抑制。
由圖3可知,與對照組相比,1μg/L處理組24 h時MDA含量極顯著降低(P<0.01),降低了29.0%;2、5μg/L處理組MDA含量極顯著升高(P<0.01),分別增加了12.0%和32.6%。48 h后1μg/L處理組MDA含量繼續(xù)極顯著降低(P<0.01);2 μg/L處理組MDA含量仍極顯著升高(P<0.01);5μg/L處理組MDA含量恢復至對照組水平。隨暴露時間的延長,72 h后1μg/L處理組MDA含量逐漸恢復到對照組水平;2、5μg/L處理組MDA含量開始呈下降趨勢,表現為極顯著降低(P<0.01)。96 h后1μg/L處理組MDA含量繼續(xù)上升;2、5μg/L處理組MDA含量仍表現為極顯著降低(P<0.01)。由此可見,1μg/L處理組MDA含量主要表現為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2、5μg/L處理組MDA含量主要表現為先升高后降低。
由圖4可知,與對照組相比,1μg/L處理組GST活性在暴露24 h后被顯著抑制(P<0.05),抑制率為6.76%;2、5μg/L處理組GST活性均被顯著或極顯著誘導,誘導率為8.78%和26.30%。隨著暴露時間的延長,各處理組GST活性繼續(xù)上升,除1μg/L組與對照組仍無顯著差異外,2、5μg/L處理組GST活性達到第一個高峰,誘導率分別為17.3%和50.0%;72 h后各處理組GST活性迅速上升到第二個高峰。96 h后各處理組迅速降低,恢復到對照組水平。由此可見,1μg/L處理組GST活性主要表現為先抑制后誘導的趨勢,2、5μg/L處理組GST活性主要表現為先誘導后抑制。
本研究結果得出,PCB153對半滑舌鰨96 h半致死質量濃度為9.28μg/L。PCBs對斑馬魚(Barchydanio rerio var.)的影響研究中,張鳳君等發(fā)現在PCBs質量濃度為50μg/L水體中,斑馬魚28 d時呈現出了明顯的中毒特征,但未出現死亡個體[11]。PCB153對大型溞(Daphnia magna)LC50-48h為579μg/L[9]。據報道,無脊椎動物對多氯聯(lián)苯的LC50為3.2~2 400.0μg/L,而魚類為1.2~61.0 mg/L[12]。由此可見,不同生物對同一毒物的毒性忍耐力不同,同一生物對不同毒物的忍耐能力也不同;長期暴露于含有PCB153的養(yǎng)殖水環(huán)境中,可能會使許多生物群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更嚴重的是,由于PCBs有高度的殘留性,這就有可能通過食物鏈傳遞將PCBs轉移至次級消費者,從而使PCBs逐漸富積,最終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危害。有研究表明,含鹵化合物對水生動物毒害作用有較強瞬間毒性和腐蝕性[13],主要通過其在水體中揮發(fā)出刺激性可溶氣體及其與水中物質化合形成的毒副物質,對水生動物的呼吸中樞、內臟和體表產生刺激傷害引發(fā),具體的毒性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魚體在受到脅迫后,非特異性免疫防御系統(tǒng)會被激活,用來清除異物。SOD作為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的第一道防線,是清除陰離子的金屬酶,能夠催化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發(fā)生歧化反應生成過氧化氫和氧氣[14],其基本功能是清除生物體內過高濃度的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SOD的生物生成量可及時滿足清除自由基的需要,但在衰老及病態(tài)下,氧自由基的生產與清除則會失去平衡。在本研究中暴露于PCB153的半滑舌鰨SOD活性均顯著性升高,并在48 h達到頂峰,這表明半滑舌鰨在受脅迫初期時,魚體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被激活,來提高魚體的免疫功能,是生物對污染的適應性反應。各處理組SOD活性變化幅度與處理液中PCB153質量濃度呈正相關,這與研究大彈涂魚(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暴露于10μg/L多氯聯(lián)苯,其SOD活性結果[15]相一致;而SOD活性的持續(xù)升高對降低PCB153對組織細胞的氧化損傷有一定積極作用,這說明在防御組織氧化損傷方面,SOD活性的升高可能是一種主動的也是有效的途徑[16]。
隨暴露時間的延長,SOD活性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現象,這可能是因為毒物在生物體內低濃度時會導致生物體酶活性升高,而在高濃度時會導致酶活性降低[17]。另外,對劍尾魚的研究表明,暴露48 h后,50μg/L PCBs試驗組的肝組織SOD活性與對照組相比顯著降低(P<0.05)[18],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多氯聯(lián)苯在生物體內的高濃度積累會使SOD活性受到抑制。
本研究還發(fā)現各處理組SOD活性在處理后72 h時均急劇下降,這可能是因為魚類器官組織在受到PCBs重度脅迫時,藥物對動物體的作用已超過機體的適應能力,體內積累過量的活性氧,導致動物體受到傷害[19]。
CAT作用是清除過氧化物酶體內長鏈脂肪酸代謝產生的H2O2[22],它是機體面臨氧化脅迫時的一個重要代謝途徑。本研究表明,各處理組CAT活性在24 h時,與空白對照組相比無顯著變化;在48 h時5μg/L處理組CAT活性被極顯著誘導(P<0.01),72 h后各處理組CAT活性均被誘導,其中,2、5μg/L處理組CAT活性被極顯著誘導(P<0.01);96 h后CAT活性較72 h時有所降低,其中1、2μg/L處理組均被極顯著抑制(P<0.01)。
CAT活性表現為先升高后降低趨勢,這與SOD先誘導后抑制的結果相互印證,僅時間上呈現出一種滯后性,分析是由于PCB153脅迫,導致機體內高濃度超氧陰離子不斷產生,在SOD催化下產生大量H2O2,進而機體面臨氧化脅迫而產生高濃度CAT,使得CAT呈現的先誘導后抑制的時間滯后性,也可能是由于半滑舌鰨對PCB153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促使CAT活性隨暴露時間延長或SOD分解H2O2含量增多而增加,以增強機體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功能。這與報道恩諾沙星對鯽魚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和鯡(Sprattus)仔魚所得出的CAT活性與多氯聯(lián)苯呈正相關結果[23-24]相一致。
MDA是脂質過氧化作用的典型產物,其含量高低反映了機體細胞受到自由基攻擊的程度[25]。1μg/L處理組MDA含量在24 h時被顯著抑制(P<0.05),到72 h時恢復與空白對照組相當水平,96 h后被顯著誘導(P<0.05);而2、5μg/L處理組MDA含量在24 h時,均被顯著誘導(P<0.05),48 h時5μg/L處理組MDA含量恢復至與空白對照組相當水平,72 h后2、5μg/L處理組MDA含量與空白對照組相比均被極顯著抑制(P<0.01),表現出先誘導后抑制作用。符合典型的Hormesis現象[26],即在低劑量脅迫時表現為有益作用,而在高劑量時表現出負面影響。正如輪蟲在低濃度克百威環(huán)境中繁殖能力較正常環(huán)境中高[27],這可能是由于1μg/L處理組PCB153剛進入魚體內發(fā)生氧化應激的結果,機體存在自我修復自由基造成氧化損傷的機制,對PCB153帶來的可逆性氧化損傷快速適應的結果。2μg/L和5μg/L組對MDA含量的影響與SOD活性相一致,即先誘導后抑制,這是因為機體組織內過量的超氧陰離子會使過氧化-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失衡,引發(fā)脂質過氧化反應產生MDA,導致自由基對生物體系的損傷并使生物膜變性,致使組織破壞和老化,表現為細胞膜破裂,胞質內次級溶酶體大量增加及細胞內脂肪代謝異常。
GST是一類催化谷胱甘肽與多種疏水性化合物的親電子基團相連接的Ⅱ相代謝酶[28],這種連接作用是生物體進行脫毒和排毒的重要方式,具有消除體內自由基和解毒雙重功能[29],對抗外來物質和氧化代謝副產物。本研究中,在暴露初期,1μg/L處理組GST的活性在暴露24 h后被顯著抑制(P<0.05),隨著時間延長,48 h后逐漸恢復至對照水平,72 h后被顯著誘導(P<0.05),說明在短時間內,1μg/L處理組PCB153可顯著抑制GST的活性,而隨時間增長,方可誘導GST活性,這是由于機體暴露于有機污染物時,初期GST活性被抑制時,表示為機體對化學挑戰(zhàn)的特異性反應[30-31],而后又誘導GST,表明此時已激活細胞防御。
2、5μg/L處理組GST活性在暴露24 h后被顯著誘導(P<0.01),在72 h時達到最大值,96 h時各處理組GST活性逐漸恢復到初始水平。說明在短時間內,2、5μg/L處理組的PCB153可顯著誘導GST的活性,而隨著暴露時間的延長,魚體體內積累了較多的氧化產物,導致GST活性逐漸受到抑制。這與已報道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多種魚暴露于多氯聯(lián)苯、多環(huán)芳烴和某些殺蟲劑時,肝GST活性增加[32-33]。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暴露于低含量(<3 000 ng/g)PCB后[34],消化盲囊和鰓絲的GST活性均呈激活狀態(tài),而暴露于高含量(3 000 ng/g),GST活性均先升后降,且鰓絲GST活性變化幅度更顯著。
綜上所述,SOD活性被誘導且維持在較高水平;而CAT(1、2μg/L處理組)活性在48 h內始終低于對照組;GST活性雖然與SOD活性變化趨勢相一致,但不如SOD活性波動幅度大;1μg/L處理組MDA含量是先降低后升高,與2、5μg/L處理組MDA含量變化趨勢相反。由此可見,半滑舌鰨SOD對PCB153的敏感性比較強,SOD活性的變化可以作為環(huán)境污染早期預警指標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