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
“中年”,還“老父/老母”?大家別笑,這是網(wǎng)友們一種夸張的說法兒。和“80后老阿姨”、“90后大叔”等,是一個意思,自嘲而已。其實,也不奇怪,“媽媽輔導孩子寫作業(yè)突發(fā)腦溢血”是曾經(jīng)引起熱議的新聞。刺激得不少擅長碼字的媽媽,在自家公眾號,下筆千言,痛澆心中塊壘。
我家有一位小時工阿姨,四川人,性格活潑,年齡比我小。每次她來,都碎碎念:“小朱兒啊,你可怎么辦???孩子這么小。我兒子都工作了······”我每次都特開心地配合她演完這經(jīng)年不變的戲碼,然后,她樂呵呵唱著歌干活兒去了。
阿姨很可愛,但家里的意外都夠?qū)憘€電視劇了:公婆貪玩兒,開新買的“狗騎兔子”出來耍,還吆喝上鄰居,結(jié)果出車禍了,至今癱在床上;老公在工地干活,突然就病倒了,喪失了勞動能力;兒子還算懂事,師范畢業(yè),當了老師。談了一個女朋友,彩禮又提上日程了······
老蘇軾臨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一道偈子《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敝心昀细傅囊馑荚倜靼撞贿^:廬山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宏偉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啊。無緣去,會遺憾終身。終于親臨了,卻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老蘇說的不僅是為人父母,更直指人生。人與人的區(qū)別,不過是處在哪一個人生階段,抱持哪一種人生態(tài)度。
小時工阿姨知道拉扯孩子不易,擔心我如此晚起步,啥時候跑到頭兒??!可看了“廬山煙雨浙江潮”,又怎樣呢?所有起跑,如果忽略了沿途風景,沒有享受當下,僅剩下終點,不好玩兒。朱光潛先生談審美時,說的那句多好:慢慢走??!欣賞?。?/p>
人生沒有重來的可能,每一種配置,都是上天的安排,學會安之若素,是自我救贖,更是自我成長。
比如,看著沙龍作者談起女兒,我特別羨慕:人家女兒怎么那么懂事呢?我家仔兩歲不說話、不走路,大眼睛盯著這個世界,要么嗖嗖爬,要么盤腿一坐好久,擺弄多米諾。我看了BBC紀錄片,懷疑這娃有孤獨癥。我的老爸臨終囑咐:“孩子要是說話晚,不著急,我就是兩歲才說話呢?!?/p>
呵呵,"廬山煙雨浙江潮”,又跟這兒等我呢。如今,兒子已如小男朋友一般了,我也一直樂得示弱裝傻不大聲兒、扮“貓媽”、當“同伙兒”。誰第一次當父母也沒經(jīng)驗,親子關(guān)系:我是我,你是你;我不是你的,你不是我的;彼此選擇,是上天安排;共同成長,是相處之道。希望有一天,兒子想起我,能像我想起父母,足矣。
親子關(guān)系,也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心理學上有明確的健康邊界與方向。自查一下:越界了沒?跑偏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