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文
(鄭州電力高等??茖W校,河南 鄭州 451460)
網絡信息傳播是基于數字化技術為核心人類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和傳統的信息傳播相比,網絡信息傳播呈現完全不同的特點。整個信息傳播過程對社會環(huán)境有更加巨大的影響,同時社會關系的變動直接影響信息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在豐富原來現實社會關系的基礎上,也不斷重構了新的社會關系。這種新的社會關系,從某種程度顛覆了原有的社會結構形態(tài),重構了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同時,正面與負面的因素泥沙俱下,構建新型社會關系很有必要。
互聯網廣泛應用導致媒體傳播使用技術的門檻大幅度降低,傳播媒介的擁有權不再由國家和機構壟斷,QQ、微信、微博等的廣泛應用,媒介社會化、普及化、大眾化成為現實?;ヂ摼W的發(fā)展已經使得原有的技術障礙不復存在,自媒體的日新月異也使自然人為單位的個體成為傳播媒介的廣泛使用者。媒介社會化、普及化、大眾化所形成的自傳播形態(tài)正在形成新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原有傳統社會結構中社會結構形態(tài)、模式和互動方式正不斷發(fā)生了變化,以熟人為主流的社會關系變更為陌生人普遍存在的社會關系。網絡社會關系明顯的特征就是陌生人群體形成了很大的社會力量。網絡社交,既能加強熟人間的強關系,也有助于維系和發(fā)展陌生人之間的弱關系,成為社會不同群體聯結溝通的橋梁。依據興趣、愛好等方式進行重組的各種社群和利益群體不斷涌現,網絡中粉絲文化及微信中各種“群組”就是例證。
網絡信息傳播打破了人們之間的空間距離,不斷拓展人際社會互動的界限和廣度,人與人交往的形態(tài)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和方式。以微信為例,截至2016年12月,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已達8.89億,當之無愧成為當下最流行的社交媒體。微信的產生使傳統人際互動模式進入了人們所無法想象的新模式,它最大程度上發(fā)揮了網絡的連通性,微信中的各種小插件及小程序,構成了五彩紛呈的社會關系和陌生人互動的新的社會鏡像。陌生人社交的方式在熟人交往之外,強化了微信所具有的社交功能,也拓展了我們的社會連接關系?;ヂ摼W溝通改變了人們相互之間聯系的方式。一方面,互聯網溝通提高了親友間聯系的頻率,使人們的強聯系得到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還增加了人們弱連帶關系的數量。網絡社區(qū)打破了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的藩籬。
網絡信息傳播在提供大眾交往平臺的同時,也重塑著民眾的觀念意識。傳統的道德觀念的根深蒂固的普遍觀念正在不斷接受挑戰(zhàn)。同時,網絡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如微信紅包、微信錢包支付功能和微信相關金融服務,為社會大眾提供多樣化的社會化應用服務。微信程序又通過購物、出行、餐飲、娛樂等第三方服務提供的拓展軟件滿足用戶的各項工作、生活和社交需求,使廣大民眾和互聯網用戶足不出戶,盡享網絡傳播所帶來的便利。互聯網文化本身是一種是大眾化、平民化的文化,也在空間上重塑了人們的文化活動場所,大大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并形成新的流行文化。
由于網絡傳播打破了空間距離,大眾的利益訴求也通過網絡得以充分釋放,各種意見領袖與網紅紛紛涌現,而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也在普羅大眾與社會精英之間搭建了一個溝通互動的平臺。網絡輿論的興起,一系列熱點網絡事件引發(fā)不斷的社會事件,普通民眾的意見表達、利益訴求乃至政治表達的方式已大大改變傳統傳播的利益訴求表達方式,網絡信息傳播為大眾搭建了表達、分享、交流的渠道和平臺,讓民眾在同一個平臺上有平等的交往和相對自由的溝通,也為民眾利益創(chuàng)造新的表達方式和利益訴求渠道。網絡形成社會風暴的社會輿論生成機制自然形成也必然得到進一步強化,網民通過實時傳遞信息,對熱點事件發(fā)表意見、表達看法,以“圍觀”的形式來對政府和其他公共突發(fā)事件及熱點輿情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
網絡信息傳播通過利用新技術實現對傳統社會關系的重構,隨著原有的穩(wěn)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發(fā)生很大變化,原有社會各個層次的利益格局發(fā)生變化成為必然。移動互聯網環(huán)境下,由于技術的開放性和公平性特點,信息和知識在更大范圍上傳播,許多利益不再為特定利益階層、社會精英和政治統治者壟斷,普通民眾也可以通過掌握知識和信息獲取原來被特定階層所壟斷的利益板塊。另外,網絡傳播在賦予個人普通個人挑戰(zhàn)特定利益格局的同時,還進一步將擁有共同訴求的人凝聚,利用網絡組建不同的群體以聚攏單個人的力量來維護自身的權利,這樣也形成了比個人更能發(fā)揮作用的網絡組織。
和傳統的傳播方式相比,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大量的虛假信息、垃圾信息遍布其中,一些不實信息會干擾和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一些炒作、誹謗、欺詐、犯罪的信息,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網絡傳播帶給社會大眾便利的同時,所導致的負面因素問題凸顯,各種虛假報道、網絡謠言會混淆主流的社會價值,影響正確的三觀,造成社會道德失衡的現象產生。一些別有用心的傳播者混淆視聽,無視法律和道德,社會責任感缺失,推波助瀾,發(fā)布許多經過嫁接的假消息與假新聞,引起社會混亂和價值觀錯亂。
網絡傳播使普通民眾有了更高的利益訴求,共建優(yōu)質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很有必要。要培育理性網民,提高網民素質,規(guī)范互聯網管理秩序,政府相關部門要建立和完善網絡信息傳播引導的常規(guī)機制,保障普通民眾的利益表達,完善網絡的公眾參與功能,積極引導互聯網輿論,推進社會民主進程。共建優(yōu)質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就是重構新型社會關系,要引導全社會引導和諧有序的社會關系,政府部門和相關信息傳播公共機構責無旁貸。
網絡信息傳播背景下新型社會關系建構是迫切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網絡信息傳播使互聯網作為一種開放性很強的公共平臺,突破了傳統社會控制、管理手段以及傳統治理所能管控的范圍,對傳統社會關系與社會管理造成巨大沖擊。網絡信息傳播也給社會管理者帶來巨大的壓力,面對當前媒體格局、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新形勢,以及信息傳播和廣大受眾向網上聚集的新現實,要主動適應網絡特點和規(guī)律,積極運用互聯網推新型社會關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ヂ摼W的蓬勃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供了新的手段、開辟了新的領域,網絡傳播將從根本上對構建新型社會關系、弘揚民族文化及提高我國國民素質起到深遠的作用。
互聯網正以一種全球化的生存理念沖擊著世界,以驚人的力量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人際交往乃至經濟模式,網絡構建了我們社會的新形態(tài)。構建多元化、公開化的網絡信息傳播環(huán)境,其目標就是構建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只有通過全社會公民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網絡信息傳播健康有序發(fā)展的長效保障機制,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構建科學理性的網絡信息傳播新型社會關系新模式,建設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對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