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輝
(建甌市廣播電視臺,福建 南平 353100)
電視新聞采訪工作的實質(zhì)是一個面對面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決定電視新聞采訪工作成功與否的因素是新聞工作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交流是否順利,新聞工作者是否表明了疑問之處,采訪對象是否還原了事實真相,盡管是在攝像機拍攝的前提下。在實際工作中,新聞采訪工作并不是像電視中播放的那樣順利,采訪對象由于種種運營排斥采訪工作,或是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導致采訪工作不能順利進行,被迫中斷,難以獲得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為此通過研究并把握采訪工作中采訪對象的心理能提高新聞工作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相互交流的有效性,及時發(fā)現(xiàn)采訪對象不愿意接受采訪的原因以便找出應對之策,為此加強電視新聞采訪中采訪對象的心理把握核心探索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
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需要情感調(diào)節(jié),通過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由外在的表現(xiàn)方式展現(xiàn)出雙方豐富的心理活動。采訪工作作為電視新聞采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電視新聞采訪節(jié)目提供材料素材,有效的采訪工作能體現(xiàn)出電視新聞工作的社會意義[1]。相比于其他采訪節(jié)目如電話采訪,電視新聞采訪的最大區(qū)別是需要電視新聞工作者與采訪對象進行面對面交流,同時雙方都需要面向大眾進行采訪工作,這樣的采訪條件對新聞工作者以及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此在采訪過程中怎樣把握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決定了采訪工作的真實性以及有效性,通過長時間的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采訪對象的心理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電視新聞采訪工作具有隨機性,這決定了采訪對象的多樣性及復雜性,例如政府人員、研究學者、商人、個體戶、百姓等不同群體,他們具有不同的知識內(nèi)涵、文化素養(yǎng)、人生閱歷、生活經(jīng)歷等[2]。為此在采訪工作中不同的采訪對象代表著不同的群體,他們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與選擇,不關乎對錯,通過不同的答案能體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取向,為此在采訪過程中由于心理現(xiàn)象這一關鍵因素在極大程度上影響電視新聞采訪工作是否能順利進行[3]。
電視新聞采訪需要采訪對象在攝影機與話筒之前與新聞工作者進行交流,但不同人群在攝影機面前的反應也是不同,有的積極應答,有的則是消極對待,但盡管部分采訪對象愿意在攝影機面前表現(xiàn)交流,在這種突然采訪的環(huán)節(jié),采訪對象必然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導致采訪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影響了新聞素材的獲取,為此在采訪過程中加強對采訪對象的心理研究能有效幫助采訪對象克服心理障礙[4]。
通過大量實踐研究表示,在電視新聞采訪工作中采訪對象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三種狀態(tài),分別是積極型、中立型、消極型,其具體表現(xiàn)特征如下:
積極型采訪對象能提升電視新聞采訪工作的有效性,采訪對象清楚新聞工作者的目的之后能提供真誠的信息,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提供寶貴有見解的建議,這樣的采訪過程能保證新聞素材的真實性、有效性、價值型。但積極型采訪對象還有一類人群是雖然能配采訪工作,但由于這類人群在面對采訪環(huán)節(jié),把采訪工作當成是炫耀、宣傳其取得的成就或是在某一領域做出的貢獻,不能客觀地進行表達,將采訪工作當成是宣泄或是謀取利益的機會,不能客觀真實地為采訪工作者提供新聞素材,記者在面對這樣的采訪對象要準確把握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不能被有心之人利用。
電視新聞采訪工作需要通過隨機采訪的形式獲取最真實的信息,但在采訪過程中,有的采訪對象對于采訪工作既不反對,也不配合,這種情況主要有兩種:一是采訪對象對采訪工作的懷疑態(tài)度,主觀上認為采訪工作都是形式行的,不能解決實質(zhì)性問題,因此,在采訪過程中面對記者的提問以漠視的態(tài)度應對,敷衍了事,或是采訪對象認為采訪的問題與自己無關對自己沒有好處,因此,采訪過程中不僅不能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有時會提供一些模棱兩可或是虛假的信息,這樣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加大了電視新聞采訪工作的難度;二是質(zhì)疑新聞采訪工作的權威性,害怕個人隱私的泄露或是提供的信息會得罪別人,損害個人的利益,害怕表達個人真實想法,以上兩種情況都難以為電視新聞工作提供真實素材。
最后一種是消極應對心理,這類人群在面對采訪工作時表現(xiàn)出極其的不信任,不僅不配合甚至直接表現(xiàn)出厭惡之情,直接中斷采訪工作。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采訪對象認為電視新聞采訪工作打擾到他們正常的工作生活,侵犯了個人隱私,為此不僅他們不會配合采訪工作,還會干擾別人或是鼓動別人也不配合采訪工作,嚴重妨礙了采訪工作。以上三種心理狀態(tài)是采訪過程中采訪對象普遍表現(xiàn)出來的,采訪對象由于不同的人生閱歷可能對采訪工作者的采訪方式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應對態(tài)度,為此在采訪工作中及時掌握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能有效提高采訪工作的有效性。
不同的采訪對象具有不同的心理傾向,新聞工作者應準確把握,合理引導,為此新聞工作者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及充足準備,確保采訪工作順利進行,具體建議如下:
采訪對象對于采訪工作的消極、懷疑態(tài)度,主要是由于采訪對象對于電視新聞采訪工作的了解甚少。為此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不僅要圍繞本次采訪主題進行,還應普及采訪工作的重要意義,通過深入調(diào)查了解采訪對象的具體情況并結合采訪目的,在采訪工作過程中可以通過提出一些與采訪對象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讓采訪對象重視本次采訪工作,并能表達出最真實的想法,為電視新聞采訪提供真實有效的素材。
對于態(tài)度積極的采訪對象,采訪記者應層層深入,注重保護采訪對象的真誠熱情,以便獲得更多的真實可靠素材,同時也能建立起新聞采訪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對采訪工作另有所圖的采訪對象,在采訪過程中應保留采訪對象的積極性,并引導采訪對象的熱情發(fā)揮到正確的方向,確保采訪能緊緊圍繞采訪主題。
對于拒絕、抵觸采訪工作的人群,新聞工作者應尊重采訪對象的選擇,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取新聞素材。在一些特殊事故的新聞報道過程中,記者應顧及采訪對象的感受,不能為了追求新聞快感,而不考慮當事人的感受。
文章通過分析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對新聞工作的重要性,并總結了在采訪工作中常見的三種心理狀態(tài),最后結合采訪對象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總結出具體的應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