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玉 郭鏈鈿
【摘要】 目的 探討血常規(guī)檢測在兩種不同貧血類型合并感染鑒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68例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的貧血以及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 其中34例地中海貧血合并感染患者作為A組, 34例缺鐵性貧血合并感染患者作為B組, 選取同期的30例血常規(guī)檢測正常者作為對照組。比較三組的血常規(guī)參數[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平均紅細胞容積(MCV)、紅細胞(RBC)以及血紅蛋白(HGB)]以及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結果 對照組的RDW、MCV、RBC以及HGB與觀察組A、B組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組患者的RDW和MCV均高于B組, RBC和HGB均低于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WBC、中性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與觀察組A、B組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組患者的WBC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低于B組, 淋巴細胞百分比高于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常規(guī)檢測在診斷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合并感染患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能夠提前發(fā)現病情, 形成預見性治療方案, 并且操作快速、簡便、可靠,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感染;血常規(guī)檢測;應用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48
貧血是指機體外周血中的紅細胞比容、紅細胞技術、血紅蛋白濃度低于同地區(qū)、同性別、同年齡段人群的一種具有類似細胞學特征和臨床表現的綜合癥狀[1, 2]。患者由于長期缺乏血紅蛋白, 容易發(fā)生感染, 患者的白細胞計數以及中性粒細胞就會增多。由于這兩種貧血癥狀具有不同的發(fā)病機制, 并且在治療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 對貧血患者進行有效的診斷, 及時準確地找出病因, 對于改善患者預后非常重要 [3]。本研究對血常規(guī)檢測在診斷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患者感染中的意義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本院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的貧血以及感染患者68例作為觀察組, 其中34例地中海貧血合并感染患者作為A組, 34例缺鐵性貧血合并感染患者作為B組, 選取同期的30例血常規(guī)檢測正常者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且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A組男19例, 女15例, 年齡23~59歲,?平均年齡(34.7±8.5)歲, 病程2個月~1年, 平均病程(7.2±1.7)個月;觀察組B組男18例, 女16例, 年齡21~60歲, 平均年齡(35.2±8.4)歲, 病程1個月~1年, 平均病程(6.9±1.8)個月。對照組男16例, 女14例, 年齡22~61歲, 平均年齡(36.0±8.6)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抽取患者2 ml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的靜脈血, 并使用真空抗凝采血管保存;在檢測前使用同一質控物進行校正后, 應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型號:XS-1000i, 日本東亞公司)對血液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 分析RDW、MCV、RBC、HGB等血常規(guī)指標。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三組的血常規(guī)參數以及WBC、中性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①血常規(guī)參數:其中RDW參考范圍為10.5%~14.5%;依據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MCV分類法, 地中海貧血參考值MCHC>300 g/L, MCH<28 pg, MCV<80 fl;缺鐵性貧血參考值MCHC<300 g/L, MCH<28 pg, MCV<79 fl。
依據MCV、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分類法, 地中海貧血參考值RDW<14.5%, MCV<80 fl, 缺鐵性貧血參考值MCV<79 fl, RDW>14.5%[4]。②WBC、中性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其中WBC參考值為(4.0~10.0)×109/L, 淋巴細胞百分比為20%~40%,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為50%~7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血常規(guī)參數比較 對照組的RDW、MCV、RBC以及HGB與觀察組A、B組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組患者的RDW和MCV均高于B組, RBC和HGB均低于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三組WBC、中性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比較 對照組的WBC、中性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與觀察組A、B組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組患者的WBC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低于B組, 淋巴細胞百分比高于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貧血的發(fā)生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機體內的紅細胞出現增殖不足或消耗過多, 或者同時存在以上兩種情況, 如果出現造血組織破壞、造血原料缺乏、造血干細胞發(fā)育障礙等情況則為增殖不足, 如果由于某種原因導致機體出現急慢性失血則為消耗過多[5]。長時間缺鐵還會使機體內血紅蛋白的合成受阻, 導致血紅蛋白的含量大幅度下降, 機體免疫力降低, 很容易受到疾病的侵犯。由于這兩種類型的貧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都屬于小細胞低色素貧血, 臨床上在對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診斷時經常會發(fā)生誤診, 但是這兩種類型的發(fā)病機制和治療方法卻存在很大差異, 導致很大一部分患者在治療時延誤了最佳時機[6]。因此, 采用有效的檢測方法診斷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感染, 對于及時正確的對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 改善遠期預后非常關鍵。
以往臨床上對于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患者的診斷通常采用血清鐵蛋白和血紅蛋白電泳進行鑒別, 但是該檢測方法操作繁瑣、耗時較長, 許多基層醫(yī)療機構達不到技術要求, 往往會延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機, 導致患者預后較差。血常規(guī)是通過對血液中的紅細胞體積和計數等方式篩查血液疾病, 其中紅細胞檢測是當前臨床上診斷貧血類型的主要手段, 但是由于貧血的發(fā)病原因較多, 一部分是由于飲食不當造成的, 還有一部分是由于體內某種微量元素缺乏而引發(fā)的, 紅細胞檢測所得的參數值也會隨著不同的發(fā)病原因而變化, 無法充分發(fā)揮血常規(guī)的篩查效能, 因此在臨床診斷過程中一定要全面評估和準確掌握各項血常規(guī)參數的變化范圍[7-10]。本研究結果顯示, 對照組的RDW、MCV、RBC以及HGB與觀察組A、B組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組患者的RDW和MCV均高于B組, RBC和HGB均低于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WBC、中性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與觀察組A、B組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A組患者的WBC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低于B組, 淋巴細胞百分比高于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合并感染患者的血常規(guī)指標存在明顯特異性。另外, 通過紅細胞的分布寬度和體積進行鑒別, 操作快捷、方便并且安全系數高, 能夠準確反應兩種貧血癥狀之間的差異。
綜上所述, 血常規(guī)檢測對于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合并感染患者具有很好的診斷價值, 能夠提前發(fā)現病情, 形成預見性治療方案, 并且操作快速、簡便、可靠,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昭前, 姚紅霞, 林麗娥, 等. 血常規(guī)檢測對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患者感染的臨床診斷分析.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15):3447-3449.
[2] 陳斌. 血常規(guī)檢驗在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17, 6(1):141-142.
[3] 陳衛(wèi)東, 周宇, 王秋. 缺鐵性貧血對不同基因型α地中海貧血篩查的影響.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6, 20(6):898-902.
[4] 蔣主輝. 血常規(guī)檢驗在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應用.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7, 14(13):1922-1923.
[5] 張翔蓉. 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分析.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6, 13(A2):318-320.
[6] 陳灝. 血液檢驗在貧血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17, 6(1):103-104.
[7] 潘颯, 崔娜. 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分析.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3, 11(14):218-219.
[8] 鄭妍. 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分析.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5, 13(6):62-63.
[9] 趙玲. 探討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醫(yī)藥前沿, 2014, 21(10):250.
[10] 尚鳳蘭. 血液檢驗在臨床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分析.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 2014, 30(12):106-107.
[收稿日期:201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