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日君 劉杰民
【摘要】上腹痛綜合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常見分型之一,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隨著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加,其病發(fā)病率也逐漸上升,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其病因有多種,但隨著現(xiàn)代人嗜食生冷,飲食過于貪寒涼,導致脾胃虛寒,故在臨床生涯中,碰到此類病人,溫中散寒法治療脾胃虛寒型上腹痛綜合征往往能取得不錯的療效。闡述從脾胃虛寒治療上腹痛綜合征的生理、病理基礎(chǔ),并附上醫(yī)案一則,以供參考。
【關(guān)鍵詞】上腹痛綜合征;脾胃虛寒;溫中散寒
【中圖分類號】R2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02
上腹痛綜合征主要是以中上腹痛或中上腹燒灼不適,常規(guī)檢查(包括胃鏡檢查)沒有發(fā)現(xiàn)可以解釋上述癥狀的器質(zhì)性、系統(tǒng)性或代謝性病的證據(jù),臨床常伴有餐后中上腹脹氣、噯氣和惡心,嘔吐等癥,屬于傳統(tǒng)醫(yī)學“胃脘痛”范疇。該病有易于復發(fā),病情纏綿難愈的特點,西醫(yī)常用抑酸劑、胃粘膜保護劑、消化酶及益生菌制劑進行治療,但療效欠佳且該病易于復發(fā)。故筆者在臨床上尋求中醫(yī)的方法進行治療。在中醫(yī)的知識里,本病病位在胃脘,與脾胃虛寒有關(guān),故在臨床治療此類疾病時,常常從脾胃虛寒考慮,往往取得不錯的療效?,F(xiàn)總結(jié)如下:
1 從脾胃虛寒論治的生理基礎(chǔ)
五臟六腑皆賴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充養(yǎng),脾胃共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 [1]。其主要生理功能為主運化、主統(tǒng)血、主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內(nèi)經(jīng)》對其有“太倉”、“水谷之?!钡恼f法。脾屬陰,胃屬陽,在生理上脾胃以膜相連,通過經(jīng)絡(luò)相連系構(gòu)成表里關(guān)系,兩者相互配合,共同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在生理上具有納運相成,升降相因,燥濕相濟的特點。
2 從脾胃虛寒論治病理基礎(chǔ)
脾為太陰濕土,喜燥惡濕,過食寒涼或平時起居不避風寒易脾陽受損,溫煦及運化功能失職,致虛寒內(nèi)生,不能將胃腐熟的食物升清泌濁,影響胃的生理功能,同時胃陽因飲食不節(jié),或素體陽弱,久病勞倦致其受損,受納腐熟功能減退,脾氣生化無物,從而影響脾的生理功能,脾胃虛寒致上腹部陽氣不足失于溫養(yǎng)而疼痛隱隱,虛寒所致的陽氣不足可導致胃的功能受損致納呆食少,脾運化失司致脘腹脹滿,大便稀溏。脾主升,胃主降,二者生理上相互促進,病理上相互影響。
3 從脾胃虛寒論治上腹痛綜合征
上腹痛綜合征主要病位在脾胃,因此本病主要和脾胃相關(guān)。當脾胃虛寒,表現(xiàn)為脾胃陽氣弱,陰氣盛的證候[2],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胃痛隱隱,冷痛不適,肢倦乏力,納差食少,少氣懶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癥狀,當脾胃虛寒時,中焦陽氣不足不能溫煦胃脘,則表現(xiàn)為胃痛隱隱,得溫則減,遇寒加重,脾陽不足則不能運化水谷溫養(yǎng)四肢,則肢倦乏力,水谷精微不能上行充養(yǎng)頭面則少氣懶言,脾陽不足不能分清泌濁,則大便稀溏,甚則大便夾雜不消化食物,胃氣虛寒則不能腐熟水谷,故納差食少,且脾胃二者緊密相連,往往會相互累及,在上腹痛綜合征的治療中,結(jié)合現(xiàn)在人的飲食特點及生活方式,及臨床所遇到的病例,脾胃的病變往往以虛寒為主,其他證型也不可太過清伐,治療上當有顧護脾胃,以免傷及脾胃陽氣,留下脾胃虛寒的結(jié)局。因此治療上腹痛綜合征的過程中,對于辯證準確的脾胃虛寒患者當溫中散寒,寒氣去則痛自消。
4 病案舉例
患者劉某,女,45歲,因“上腹部隱痛半年”就診??滔掳Y見:上腹部時有疼痛,以隱痛為主,呈間斷性,在受涼勞累及飲食寒涼后明顯,倦怠乏力,手足欠溫,少氣懶言,納差食少,大便不成形,舌淡胖,苔薄白,脈細。查體:BP:120/68 mmHg,心肺(-),腹平軟,觸診上腹部輕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聽診腸鳴音4次/分,余無特殊。腹部彩超:肝膽胰脾未見明顯異常。電子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HP(-)。西醫(yī)診斷:上腹痛綜合征。中醫(yī)診斷:胃脘痛(脾胃虛寒)。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處方:附子10 g,人參15 g,黃芪15 g,麩炒白術(shù)12 g,茯苓15 g,陳皮10 g,生姜6 g,桂枝6 g,炙甘草6 g。共7付,水煎內(nèi)服,日1付,分三次溫服。并囑患者飲食忌生冷油膩,避風寒,慎起居。二診:腹痛較前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較前減少,大便較前稍干,仍感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前方減附子10 g,加薏苡仁20 g,石菖蒲10 g,木香6 g,大棗3枚。繼續(xù)服用5付后上癥基本消失。三診時予四君子湯原方7付健脾行氣鞏固治療。后未再訴腹痛,精神納食俱佳,余癥皆無。
5 結(jié) 語
上腹痛綜合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亞型之一[3],是消化內(nèi)科臨床常見病之一。其發(fā)病率為7%~45%,以女性為主[4]?,F(xiàn)代醫(yī)學對于FD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未闡述清楚,可能與胃腸運動障礙、內(nèi)臟敏感性增高、胃腸激素改變,精神心理因素、胃酸,胃底對食物的容受性舒張功能下降等。目前治療主要予抑酸劑、胃粘膜保護劑、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消化酶及益生菌制劑治療。而臨床觀察下來療效欠佳,復發(fā)率較高,此時尋求有效的中醫(yī)中藥治療可給患者帶來福音。隨著目前飲食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選擇的增多,飲食不節(jié),嗜食生冷致脾胃虛寒,引起脾胃功能異常而致上腹痛綜合征,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提到:“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氣有余”,中陽不足,脾胃虛寒,失于溫養(yǎng)而致。
中醫(yī)從全局著眼,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根據(jù)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辯證論治。從脾胃虛寒論治上腹痛綜合征,在辯證準確的情況下,通過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的方法治療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癥狀,從根本上改善脾胃虛寒的本質(zhì)[5],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給患者帶來獲益。
參考文獻
[1] 張伯禮,薛博瑜.中醫(yī)內(nèi)科學[M].二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41.
[2] 任禮錫.中藥聯(lián)合治療脾胃虛寒的效果觀察[J].海峽藥學,2018,30,(1):166-167.
[3] Dmossman DA.羅馬Ⅳ:功能性胃腸病(中文翻譯版) [M].4版.方秀才,侯曉華主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4] 張柏瑤,張法燦,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學[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1):85-90.
[5] 王 亢,史培鋒.厚樸溫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60例[J].河南中醫(yī).2014.34(12):242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