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國之瑰寶
蘇軾曾說,“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畫至吳道子,書至顏魯公”。在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顏真卿可以說是王羲之后聲望最大的書法家。千年來,他的書法影響了無數(shù)人。
《祭侄文稿》現(xiàn)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橫59.6厘米,縱29.2厘米,它與蘇軾的《寒食帖》、趙干的《江行初雪圖》一起被稱為“鎮(zhèn)館之寶”。
《祭侄文稿》寫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中國,宋元以前保留的書畫真跡不多,歷經(jīng)戰(zhàn)亂還能流傳至今的書畫基本上都是稀世之珍。
縱觀1800多年中國行書的發(fā)展歷史,建立了不朽豐碑的有三位杰出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蘇軾,行書代表作分別是《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詩》,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
排名第一的《蘭亭序》真跡現(xiàn)不知去向,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便是當世第一行書,可謂是中國書法現(xiàn)存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作品。
悲情所至筆凝噎,無心作書化血淚
《祭侄文稿》的珍貴,不僅在于其歷史悠久,也不僅僅在于其藝術(shù)成就,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白肿制?,鐵骨錚錚”這八個字是后人對《祭侄文稿》的評價。
這幅字,凌亂潦草,字字皆是血淚交織灌注而成;這幅字,涂改很多,滿紙是忠魂泣血,是看山河破敗后的不甘。
它滿載國破家亡的悲痛,是盛唐那段沉重歷史的見證。
《祭侄文稿》是在安史之亂后,50多歲的顏真卿看著自己堂侄的頭骨寫下的。
唐玄宗天寶14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顏真卿和堂兄顏杲卿一門忠烈,與叛軍奮起反抗。
那時,顏杲卿駐守常山郡,顏真卿守著平原郡,兄弟二人遙相呼應,牽制住一部分敵軍力量。為了助父平叛,顏杲卿的兒子顏季明常常往來兩郡之間聯(lián)絡。
天寶十五年,叛軍史思明攻陷常山,顏季明被叛軍斬首,顏杲卿也遭安祿山殘忍殺害。“安史之亂”中,顏氏一門有30余口被害。
兩年后,顏真卿有機會派人到河北尋找兄弟和侄子的遺骸,最后只覓得顏季明的頭骨和顏杲卿的部分尸骨。
家仇國難齊上心頭,50多歲的顏真卿痛哭失聲。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他為侄子季明寫下祭文,這就是《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
字字泣血,筆墨含情
國仇家恨縈繞在胸間,顏真卿對著侄子殘損的頭顱,揮筆寫下這篇文稿。
顏真卿強壓悲痛,在祭文開始時字跡尚且工整克制,但當他開始回憶侄子生前,寫到“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時,百般滋味涌上心頭,字跡松弛起來。
寫到“賊臣不救”時,老人似已完全被悲傷吞沒,涂抹修改開始多起來,也顧不上整理筆鋒和及時蘸墨,枯筆擦過紙面,仿佛可以透過文字看到一位涕淚滿面的老者在顫抖。
“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蓖ㄆ髌?,顏真卿在“父陷子死”這四個字上筆墨最重,這是兄侄慘遭殺害的悲壯結(jié)局,顏真卿對兄長與侄子慘死的切膚之痛與對叛軍的切齒之恨躍然紙上。
“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他寫到亡侄的“首櫬”(放頭骨的棺)在三年后才被收得歸葬,短短幾行里改了又改;寫到“嗚呼哀哉”時,字跡已近草書,怕是早已哀慟不能自已,早已痛哭失聲。
《祭侄文稿》一共23行,234字,顏真卿涂了改,改了涂,一個個濃重的墨跡,正是他的斑斑血淚。
作書之時,顏真卿被滿心的痛苦淹沒,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謹慎。由于情感激越,這些文字時疏時密,墨色有重有輕,甚至有“枯筆”的痕跡,顏真卿長期積累的書法功力在悲壯的情緒下?lián)]灑而出。
顏真卿所書寫的,是他的哀嘆和悲憤。這是一幅心靈的筆墨圖像,是他的情感在紙上留下的痕跡。假使顏真卿在世再寫一遍,怕也寫不出這篇《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早已不是一幅書法藝術(shù)品,它浸的是至親血,蘊的是家恨與國仇,代表了顏真卿的風骨,凝聚了大唐從盛世走向衰敗的歷史記憶。
評點:用墨寫成的文字,可以留在紙上;用淚寫成的文字,可以印在人的心里;用血寫成的文字,則會滲透進人體的每一個細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