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
“國家是為人而設立的,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的;國家應是我們的仆從,而我們不應該是國家的奴隸?!彼倪@句話被刻在了德國政府大樓上。
作為科學家,他是窺見上帝秘密的人;作為思想家,他是窺見人間秘密的人。這位熱愛科學的巨人,一生從未停止過人文思想。他從人文思想中獲得的樂趣,并不比在科學思想中獲得的樂趣少。不僅是他的科學思維有著“以光速跟著光波跑”的速度,他的人文思維亦然。
他就是——愛因斯坦。
人物故事
天才不“天才”
愛因斯坦剛生下來時,腦袋特別大,與他身體的比例很不協(xié)調(diào),尤其是后腦勺,不但大,而且有棱有角。
轉(zhuǎn)眼,愛因斯坦2歲了,但他卻不像大多數(shù)孩子那樣開始咿呀學語,而且孤僻緘默得讓人生疑,人們再聯(lián)想起那顆不甚正常的頭型,簡直不敢再想下去了——這孩子會不會是個啞巴或者癡呆?等快到3歲時,愛因斯坦還不會說話,但耳朵對音樂卻極為敏感。有一次,母親在自家的花園里彈鋼琴,當她正彈得起勁的時候,突然發(fā)覺后面有響動。她回過頭去,發(fā)現(xiàn)小愛因斯坦正歪著大腦袋,聚精會神地聽她彈奏,而且看那樣子,分明是已經(jīng)聽得入迷了。接下來,每當母親坐在鋼琴前演奏一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時,他都會悄悄地坐在母親的身邊靜靜地傾聽??斓?歲時愛因斯坦終于開口說話了,但這個沉默恬靜的小孩還是有意識地回避與他年齡相仿的伙伴們,他從來不跟別的孩子玩,經(jīng)常一個人躲在安靜的地方沉思。
一天,愛因斯坦看見爸爸手上戴著一塊手表,手表旁邊還有圓形的小東西,里面還有指針。愛因斯坦很好奇,問爸爸:
“這是什么呀?”
“這叫金羅盤(就是我們所說的指南針)?!?/p>
“爸爸,為什么它的紅色指針總是指向同一個方向啊?”
“這是由于磁力的作用?!?/p>
“什么是磁力?。俊?/p>
“這個……”
這時,媽媽說:“好啦好啦,趕快走吧,要不然上班要遲到了!”
“什么是磁力呢,爸爸為什么不告訴我啊!”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愛因斯坦睡不著,還在想著金羅盤。
用自己做鏡子
愛因斯坦16歲那年,由于整日同一群調(diào)皮貪玩的孩子在一起,致使幾門功課不及格。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再三告誡他應該怎樣怎樣,然而對他來講卻如同耳邊風。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并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昨天,”愛因斯坦的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杰克大叔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里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于爬上去了。下來時,你杰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他的后面。后來,鉆出煙囪,我發(fā)現(xiàn)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臉上全都被煙囪里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睈垡蛩固沟母赣H繼續(xù)微笑著說,“我看見你杰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臟得像個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鉆出煙囪時干干凈凈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干凈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地上街了。結(jié)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杰克大叔是個瘋子呢?!?/p>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p>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
盲目地與別人相比較,以為自己比身邊的人聰明就滿足了,或者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就沮喪了。這多么愚蠢啊!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目標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qū)А?/p>
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
1899年愛因斯坦在瑞士蘇黎世聯(lián)邦工業(yè)大學就讀時,他的導師是數(shù)學家明可夫斯基。
有一次,愛因斯坦問明可夫斯基:“一個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樣才能在科學領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閃光足跡,做出自己的杰出貢獻呢?”這是一個“尖端”的問題,明可夫斯基表示要好好想一想再予以解答。三天后,明可夫斯基告訴愛因斯坦答案。他拉起愛因斯坦朝一處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徑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們剛剛鋪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們的呵斥聲中,愛因斯坦被弄得一頭霧水,不解地問明可夫斯基:“老師,您這不是領我誤入‘歧途嗎?”
“對,正是這樣!”明可夫斯基說,“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腳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無數(shù)人、無數(shù)腳步走過的地方,你別想再踩出腳印來……”聽到這里,愛因斯坦沉思良久,意味深長地點了點頭。
從此,一種非常強烈的創(chuàng)新和開拓意識開始主導著愛因斯坦的思維和行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從來不記憶和思考詞典、手冊里的東西,我的腦袋只用來記憶和思考那些還沒載入書本的東西”。于是,就在愛因斯坦走出校園,初涉世事的幾年里,他作為伯爾尼專利局里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科學研究,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科學史冊上留下了深深的閃光的足跡。
步行的老人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以后,在世界上獲得了很高的榮譽,但是他從來不圖虛名,生活一直艱苦簡樸。有一年,比利時王后邀請他訪問比利時,為了迎接他,比利時特別組織了一個歡迎委員會,到火車站迎接。等著等著,旅客都走了,他們也沒有迎到愛因斯坦,只好立即向王后報告情況。
“什么?你們沒接到貴賓?”王后著急地問。
“我們在火車到站之前就等著,直到人都走光了也沒有看見愛因斯坦?!睔g迎委員會的人說。
“你們馬上分頭去尋找貴賓,一定要把他接到王宮來。”王后吩咐道。
于是,歡迎委員會的人馬上分散行動,到各處尋找。最后,他們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發(fā)現(xiàn)了一位頭發(fā)灰白又蓬亂的老人——愛因斯坦。他們只得和他一起步行到王宮。比利時王后奇怪地問他:“您為什么不乘我派去接您的車子呢?”
“我覺得這樣步行要比乘車愉快得多?!睈垡蛩固刮⑿χ卮?。
“一生中最大的錯事”
1917年,也就是愛因斯坦創(chuàng)立廣義相對論的第三年,為了解釋宇宙的穩(wěn)恒態(tài)性問題,愛因斯坦和荷蘭物理學家德西特各自獨立進行此項工作的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引力場方程的宇宙解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態(tài)的,也就是說宇宙要么膨脹,要么收縮。由于物理直覺上的偏見和數(shù)學運算上的失誤,愛因斯坦沒有放棄靜態(tài)宇宙的概念,為求得一個靜態(tài)的宇宙模型解,他不惜在方程中引進一個“宇宙項”。這個結(jié)論在當時既符合宇宙學原理,又符合已知的觀測事實。然而,1922年,美國學者弗里德曼求出了這個方程的另一個動態(tài)解;1927年比利時學者勒梅特也獨立求得同一解。從數(shù)學角度證明,宇宙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均勻地膨脹或收縮著的。然而,愛因斯坦仍然不肯接受這個結(jié)果,仍堅持他的靜態(tài)宇宙模型觀。
兩年后,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jù)遠距星云的觀測,發(fā)現(xiàn)遠距恒星發(fā)出的光譜線有紅移現(xiàn)象,離地球越遠的恒星光譜線紅移越大。這說明恒星在遠離地球。哈勃的發(fā)現(xiàn)支持了弗里德曼等人的動態(tài)宇宙模型,也改變了愛因斯坦對宇宙的看法。愛因斯坦把堅持靜態(tài)宇宙模型的失誤稱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錯事”,并收回了對弗里德曼等人的批評。
后來,他在70歲生日之時,還向好友索洛文表示:“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沒有一個概念是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定是正確的?!边@句話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他在1917年的這次失誤。
一位舉世聞名的偉大科學家能勇于承認自己的失誤,謙虛地回顧自己已被世人承認和稱頌的成就,說明他具有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坦蕩胸懷。這也正是愛因斯坦能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愛因斯坦生活的時代,特別是在他科學思想最活躍、貢獻最多的20世紀初,是科學思想新舊交替的時代。就在絕大多數(shù)人向經(jīng)典物理學頂禮膜拜的時候,一連串“挑戰(zhàn)”卻接踵而來。
還在少年時代,愛因斯坦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追趕光線的人,關于光線的想法引出了狹義相對論。他又設想:假如吊索斷了,一架升降機墜入深谷,里面的乘客會有什么感覺。這個想法則導出了廣義相對論。在登上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高峰以后,愛因斯坦沒有滿足,沒有停頓。他環(huán)顧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間無比壯麗的景色,于是拍拍身上的塵土,又準備攀登新的高峰——統(tǒng)一場論。這是相對論的第三階段。他希望把引力場和電磁場統(tǒng)一起來,而且希望這統(tǒng)一的場能夠解釋量子力學所不能解釋的問題。
愛因斯坦認為,“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fā)現(xiàn)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科學的一大貢獻??茖W史只寫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發(fā)現(xiàn)‘此路不通的失敗者統(tǒng)統(tǒng)不寫,這是很不公平的”。
愛因斯坦探索了幾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生命彌留之夜,醫(yī)院的病榻旁還放著一疊統(tǒng)一場論的未完成稿。愛因斯坦對統(tǒng)一場論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種毫不氣餒的熱情和頑強性格的寫照。
閑話吧
“相對論”妙解
有一次,群眾包圍了從德國移居美國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住宅,要他用“最簡單的話”解釋清楚他的“相對論”。當時,據(jù)說全世界只有幾個高明的科學家看得懂他關于“相對論”的著作。
愛因斯坦走出住宅,對大家說:“比方說——你同你最親的人坐在火爐邊,一個鐘頭過去了,你覺得好像只過了5分鐘!反過來,你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只過了5分鐘,但你卻像坐了一個小時?!?/p>
“噢,這就是相對論!” 群眾恍然大悟。
大紙簍
愛因斯坦被帶到普林斯頓大學他的辦公室那天,有人問他需要什么?!拔铱矗粡垥?、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鉛筆就行了。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他說。
“為什么要大的?”
“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
意識
愛因斯坦的二兒子愛德華問:“爸爸,你究竟為什么成了著名人物呢?”
愛因斯坦聽后,先是哈哈大笑,然后意味深長地說:“你瞧,甲殼蟲在一個球面上爬行,可它意識不到它所走的路是彎的,而我卻能意識到?!?/p>
成功的秘訣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問愛因斯坦關于他成功的秘訣。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個二十二歲的青年時,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秘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一樣有用。”
舊大衣
一天,愛因斯坦在紐約大街上遇見一位朋友。
“愛因斯坦先生,”這位朋友說,“你應該添一件大衣了。瞧,你身上的大衣太舊了!”
“這有什么關系,在紐約誰也不認識我?!睈垡蛩固够卮稹?/p>
幾年以后,愛因斯坦已成為一名著名的科學家了,可他仍然穿著那件舊大衣。
那位朋友見到他,又勸他去買一件新大衣。
“何必呢?”愛因斯坦說,“這里每一個人都認識我了?!?/p>
人物大事記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班霍夫街135號。
1895年16歲,找借口離開了半軍國主義教育的高中。
1896年,中學沒畢業(yè)就到意大利與家人團聚,主動放棄德國國籍。
1899年10月19日,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quán),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國籍。
1902年,申請大學物理教職未果后,在伯爾尼專利局謀得了一份三級技術鑒定員的工作。
1905年,發(fā)現(xiàn)了狹義相對論。
1914年,與哲學家尼古拉共同起草了《告歐洲人民書》,呼吁歐洲科學家竭盡全力,結(jié)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場人類的大屠殺。
1915年,發(fā)現(xiàn)了廣義相對論。
1927年2月,在巴比塞起草的反法西斯宣言上簽名,參加國際反帝大同盟,被選為名譽主席。
1933年,永遠離開了自己的祖國,接受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職。
1948年,愛因斯坦在《致知識分子的信》中寫道:“我們肩負著神圣義務,必須全力制止為殘酷目的而發(fā)明的武器去用于殘殺?!?/p>
1955年1時25分,在醫(yī)院逝世。當日16時,遺體在特倫敦火化。遵照其遺囑,骨灰被秘密保存,不發(fā)訃告,不舉行公開葬儀,不做墳墓,不立紀念碑。
小結(jié)
生活就是追求真理。正像德國劇作家萊辛說的,“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愛因斯坦在勤奮的工作中,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度過了一生。他有限的生命已經(jīng)結(jié)束,但是,人們早已在心里建起了紀念他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