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荔波縣農業(yè)農村局,貴州 荔波 558499)
綠殼蛋雞因產綠殼蛋而得名,是我國特有禽種,被列為“全國特種資源保護項目”。飼養(yǎng)綠殼蛋雞是荔波縣的重要產業(yè)扶貧項目之一。雞球蟲病是由1種或多種球蟲引起雞的寄生蟲病。10~30日齡的雛雞或 35~60日齡的青年雞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可高達80%,病愈雛雞生長受阻、增重緩慢。成年雞一般不發(fā)病,但攜帶病原,增重和產蛋性能降低,是傳播球蟲病的重要傳染源?,F(xiàn)將綠殼蛋雞球蟲病的防治措施介紹如下,供參考。
1.1 分類雞球蟲病的病原為球蟲目的艾美耳科,艾美耳屬球蟲。不同種的球蟲在雞腸道內寄生部位不一樣,其致病力也不相同。柔嫩艾美耳球蟲(E.tenella)寄生于盲腸,致病力最強;毒害艾美耳球蟲(E.necatrix)寄生于小腸中1/3段,致病力強;巨型艾美耳球蟲(E.maxima)寄生于小腸,以中段為主,有一定的致病力;堆型艾美耳球蟲(E.acervulina)寄生于十二指腸及小腸前段,有一定的致病力,嚴重感染時引起腸壁增厚和腸道出血等病變;和緩艾美耳球蟲(E.mitis)、哈氏艾美耳球蟲(E.hagani)寄生于小腸前段,致病力較弱,可引起腸黏膜卡他性炎癥;早熟艾美耳球蟲(E.praecox)寄生于小腸前1/3段,致病力弱,一般無肉眼可見的病變;布氏艾美耳球蟲(E.brunetti)寄生于小腸后段、盲腸根部,有一定的致病力,能引起腸道點狀出血和卡他性炎癥;變位艾美耳球蟲(E.mivati)寄生于小腸、直腸和盲腸,有一定的致病力,輕度感染時腸道的漿膜和黏膜上出現(xiàn)單個、包含卵囊的斑塊,嚴重感染時可出現(xiàn)散在或集中的斑點[1]。
1.2 生活史雞球蟲的發(fā)育無需中間宿主,可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2種方式,要經過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3個階段。(1)無性生殖:在寄生部位的上皮細胞內以裂殖生殖進行。(2)有性生殖:在宿主的上皮細胞內進行配子生殖形成雌性細胞、雄性細胞,兩性細胞融合為合子。(3)孢子生殖:合子發(fā)育為卵囊,在卵囊內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含有成熟子孢子的卵囊稱為感染性卵囊。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宿主體內進行,稱內生性發(fā)育;孢子生殖在外界環(huán)境中完成,稱外生性發(fā)育。雞感染球蟲是由于吞食了散布在土壤、飼料和飲水等外界環(huán)境中的感染性卵囊而發(fā)生的。
1.3 感染過程隨糞便排出的卵囊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經1~2天發(fā)育成感染性卵囊。感染性卵囊被雞采食后,子孢子游離出來,在腸上皮細胞內不斷進行有性和無性繁殖,使上皮細胞受到嚴重破壞,引起發(fā)病。
各品種的雞均有易感性,15~50日齡的雞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高,成年雞對球蟲有一定的抵抗力。病雞和帶蟲雞是主要傳染源,通過感染性卵囊污染飼料、飲水、土壤和用具等傳染,人及其衣服、用具等以及某些昆蟲都可成為機械傳播者。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不良,雞舍潮濕、擁擠、衛(wèi)生條件差及潮濕多雨、氣溫較高的梅雨季節(jié)易暴發(fā)球蟲病。球蟲孢子化卵囊對外界環(huán)境及常用消毒劑有很強的抵抗力,一般的消毒劑不易殺滅。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達4~9個月,在蔭蔽的地方可達15~18個月。未孢子化卵囊對高溫及干燥環(huán)境抵抗力較弱,36 ℃即可影響其孢子化率,40 ℃環(huán)境中停止發(fā)育,在65 ℃高溫作用下幾秒鐘卵囊即全部死亡。濕度對球蟲卵囊的孢子化也影響極大,干燥室溫環(huán)境下放置1天,即可使球蟲喪失孢子化的能力,從而失去傳染能力。
3.1 急性球蟲病臨床表現(xiàn)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飲欲增加,嗉囊內充滿液體,被毛粗亂;腹瀉,糞便常帶血液和脫落的腸黏膜;貧血,可視黏膜、雞冠、肉垂蒼白;脫水,皮膚皺縮;生產性能下降;嚴重的可引起死亡。病死率一般為20%~30%,嚴重者可達80%。恢復者生長緩慢。
3.2 慢性球蟲病見于少量球蟲以及致病力不強的球蟲感染。臨床表現(xiàn)腹瀉(多不帶血),生產性能下降,對其他疾病易感性增強。
主要病變發(fā)生在腸道,病變部位和程度與球蟲的種類有關。(1)柔嫩艾美耳球蟲主要侵害盲腸,盲腸顯著腫大,為正常的3~5倍,腸腔中充滿凝固或新鮮的暗紅色血液,盲腸上皮變厚,嚴重糜爛。(2)毒害艾美耳球蟲損害小腸中段,使腸壁擴張、增厚,嚴重壞死。在裂殖體繁殖的部位有明顯的淡白色斑點,黏膜上有許多小出血點。腸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胡蘿卜色的膠凍狀內容物。(3)巨型艾美耳球蟲損害小腸中段,可使腸管擴張,腸壁增厚;腸內容物粘稠,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紅色。(4)堆型艾美耳球蟲多在腸上皮表層發(fā)育,并且同一發(fā)育階段的蟲體常聚集在一起,在被損害的腸段出現(xiàn)大量淡白色斑點。(5)哈氏艾美耳球蟲損害小腸前段,腸壁上出現(xiàn)針頭大小的出血點,黏膜嚴重出血。(6)多種球蟲混合感染則腸管粗大,腸黏膜上有大量的出血點,腸管中有大量帶有脫落腸上皮細胞的紫黑色血液[2]。
活雞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或糞便涂片檢查到球蟲卵囊,死雞取腸黏膜觸片或刮取腸黏膜涂片檢查到裂殖體、裂殖子或配子體,均可確診為球蟲感染。由于雞的帶蟲現(xiàn)象極為普遍,是否由球蟲引起的發(fā)病和死亡,應根據(jù)臨床癥狀、流行病學調查、病理變化和其他病原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6.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成雞與雛雞分開飼養(yǎng),以免帶蟲的成年雞散播病原導致雛雞感染。保持雞舍干燥、通風和衛(wèi)生,定期清除糞便,集中堆放發(fā)酵以殺滅卵囊。保持飼料、飲水清潔,籠具、料槽、水槽定期消毒,一般每周1次,可用沸水、熱蒸氣或3%~5%熱堿水等處理。據(jù)報道:用球殺靈和1∶200農樂溶液消毒雞場及運動場,對球蟲卵囊有強大殺滅作用。每千克日糧中添加0.25~0.5 mg硒可增強雞對球蟲的抵抗力。補充足夠的維生素K和給予3~7倍推薦量的維生素A可加快病雞康復。
6.2 免疫預防據(jù)報道,應用雞胚傳代致弱的蟲株或早熟選育的致弱蟲株給雞免疫接種,可使雞對球蟲病產生較好的預防效果。
7.1 預防藥物(1)地克珠利:按1 mg/kg飼料混飼,連續(xù)使用不得超過6個月。(2)氯苯胍:按30~33 mg/kg飼料混飼,連用1~2個月。(3)氨丙啉:可混飼或飲水給藥。混飼預防量為100~125 mg/kg飼料,連用2~4周。應用本藥期間應控制每千克飼料中維生素B1的含量以不超過10 mg為宜,以免降低藥效。(4)硝苯酰胺(球痢靈):混飼預防量為125 mg/kg飼料,連用3~5天。(5)莫能霉素:按80~125 mg/kg飼料混飼,連用30~60天。
7.2 治療藥物磺胺類藥物對該病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其他藥物。(1)磺胺氯吡嗪(Esb3):以600~1 000 mg/kg飼料混飼或300~400 mg/kg水溶液飲水,連用3天。(2)復方磺胺-5-甲氧嘧啶(SMD-TMP):按0.03%拌料,連用5~7天。(3)磺胺喹惡啉(SQ):按500~1 000 mg/kg飼料混飼或250~500 mg/kg 水溶液飲水,連用3天,停藥2天,再用3天。16周齡以上雞限用。與氨丙啉合用有增效作用。(4)磺胺間六甲氧嘧啶(SMM、DS-36、制菌磺):按100~2 000 mg/kg飼料混飼或600~1 200 mg/kg水溶液飲水,連用4~7天。與乙胺嘧啶合用有增效作用。(5)磺胺二甲基嘧啶(SM2):以4 000~5 000 mg/kg 飼料混飼或1 000~2 000 mg/kg水溶液飲水,連用3天,停藥2天,再用3天。16周齡以上雞限用。
2018年5月10日,某雞場存欄3月齡綠殼蛋雞600只,近7天來陸續(xù)有雞死亡,每天10~20只。臨床癥狀:病雞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頭卷縮,食欲減退,嗉囊內充滿液體,雞冠和可視黏膜貧血、蒼白,逐漸消瘦,地面有紅色、咖啡色樣血糞。病理變化:解剖病死雞10只,可見盲腸腫大,為正常的3~5倍,腸腔中充滿凝固的暗紅色血塊,盲腸上皮變厚,嚴重糜爛;小腸中段腸壁擴張、增厚,嚴重壞死,黏膜上有許多小出血點,腸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胡蘿卜色的膠凍狀內容物。根據(jù)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為混合型雞球蟲病。治療:磺胺氯吡嗪300~400 mg/kg水溶液飲水,連用4天,全群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