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君 內蒙古科技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這為探索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文化育人的模式,培養(yǎng)師生文化自信,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高等學校高素質人才提供了文化支撐。怎樣落實文化自信的方針政策,探索文化育人在高校語文教學的模式,就擺在了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的道理。語文教師只有通過自身的學識和修養(yǎng),把豐富多彩的課堂和課外活動開展起來,融于學生之中,融于學生之心,開拓他們的精神世界,挖掘他們的多種能力,通過與圣人、偉人、名人的對話,來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才能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真善美的品質,最終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那么,我們選擇怎樣的教學模式來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呢?
筆者認為:首先要從文本中找尋文化內涵。如我們選擇的文本是徐中玉的《大學語文》,在課堂講授前,我們先讓學生從中找尋他們想要聽到的知識點,然后在課前讓學生把自己的心聲講出來,通過與學生溝通,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對文本的看法,這就為教學增加了更多的點和面;同時對于指導學生聽課的方法有所側重,對于指導學生的修為也有所注重和強化。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不一定局限于課前設定好的方式,在講解文本的過程中既穿插提問,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并對學生的答案予以指導或課下討論。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科技的發(fā)展,借助現(xiàn)代教學技術,依托新的網絡媒體,逐步建立以師生互動交流研討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模式,重視師生互動和學生參與,讓語文課“活”起來。這樣的教學方法才真正做到了文化育人的目的。從而提升他們的多種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好他們的三觀問題,也從實際教學中體現(xiàn)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審美力、鑒賞力和文化的傳承力,從而提高他們自身發(fā)展的品格與精神境界,完成本學科“立言”、“立人”的文化育人任務。
其次,徐中玉先生的文本包括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章回小說、散文、說明文、說理文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這些內容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我們通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立言”,可以從中有針對性地選擇對學生實用的內容,進行愛情婚姻方面的和諧思想教育、民主和平等的教育、誠信和友善的教育、愛國與敬業(yè)等方面的教育。讓古今中外的多元化文化來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他們愛國和愛民的“立人”思想。這樣才能夠解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如在講授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這首詩的時候,可以利用PPT 課件,向學生還原日本法西斯侵華的暴行逆施,那一幅幅血淋淋的事實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那入侵的步伐就如寒冬降下的大雪,東北危機,華北危機,整個中華民族危機……隨后我一步步把日軍侵華的四副畫面呈現(xiàn)給學生,由學生歸納出當時中華民族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以及作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結尾講述中國共產黨帶給我們的希望和今天我們來之不易的美好的生活,娓娓地講述配上生動形象的畫面,反對戰(zhàn)爭,倡導和平的主題自然流出,課堂上師生互動,愛國內容鮮明的呈現(xiàn),學生的愛國熱情由此高漲。
再次,將大學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延伸到課堂教學以外。因為課堂的教學內容因時間關系受到種種限制,有的內容未經充分展開就到了下課時間,有的內容因課時的限制未能在課堂上一一展開,這就使得學科育人受到諸多限制。而課下大學語文課堂內容的延伸,網絡媒體能充分彌補學生的這種遺憾,同時他們組織的語文課外興趣學習小組,百家講壇,學生會的社團,愛心捐助和扶貧小組等活動,促進他們品性修為、情感態(tài)度、心智能力、社會責任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發(fā)展。這些素質的培養(yǎng)甚至高過知識、智力、成績等對一個人終身產生的影響?!洞髮W語文》比其他課程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文本的學習,結合當前文化育人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大公無私的崇高境界。
一個優(yōu)秀的人不僅僅要有學識,還要陽光、開朗、自信;不僅僅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還要能夠體諒、合作、互助;不僅僅能讓自己好好生活,而且能給身邊人帶來幸福。而這些美好的修為更多要在社會實踐中歷練,在活動中發(fā)展,走出課堂學習的實踐活動恰恰是為了讓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自由、全面、和諧、持續(xù)的發(fā)展。所以課堂的立言是為了立人的目的,這正符合了習總書記立德樹人的宗旨。也更加體現(xiàn)了人民教師“怎樣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高度。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現(xiàn)在,更要關注他們的未來,給予他們追求和實現(xiàn)幸福的能力”。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在社會上的生存價值和發(fā)展空間,培養(yǎng)他們?yōu)槿嗣穹盏乃枷?。這才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實施文化育人,真正解決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