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春秘
(秦皇島日報,河北 秦皇島 066000)
隨著全媒時代的到來,宣傳思想工作面臨著新問題、新挑戰(zhàn)。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主力軍,新聞記者只有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成為高素質、好把式、真功夫的全才,才能寫出精品力作,才能完成好黨和人民交給的工作任務,才能鞏固好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1]。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一個表述生動、內涵豐富、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是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綜合素質、能力水平、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每一名新聞記者都要不斷學習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新本領,把“四力”建設根植在新聞寫作之中,力求使每一篇新聞作品都能夠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或成為“鎮(zhèn)版之作”,或成為“刷屏之品”。
“好新聞是跑出來的”“懶人當不了好記者”。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應該把基層和實踐當作最好的課堂,把人民當作最好的老師,把“腳力”伸向基層,伸向群眾,走向田間地頭,走進群眾的心里,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將普通大眾的鮮活故事和感人瞬間呈現出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增強腳力體現實踐思維,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入踐行群眾路線,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解決走好群眾路線的問題,以人民為報道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為報道工作的根本方法,將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和實踐精神完整地運用到新聞工作之中。
《秦皇島日報》曾經刊發(fā)過一篇《村事拍板按圖索驥》的消息。當時有兩位記者一起去采訪。其中,一名“資深”記者在聽取當地鄉(xiāng)政府的負責同志介紹后,認為所謂“村務管理流程圖”只不過是一件農村村務管理的新做法,沒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于是便拿著鄉(xiāng)干部提供的現成材料吃午飯去了。而另一位“入道”不久的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流程圖”深受廣大群眾和村干部的歡迎,于是進行深入采訪,挖掘出“流程圖”不但讓百姓有知情,還有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能夠讓百姓明白、干部清白等深層次原因。
這篇報道在《農民日報》《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頭版頭條刊發(fā)出來,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予以解讀,此后,《河北日報》《人民日報》等媒體相繼約稿,刊發(fā)此文,并在全國各地引起了廣泛關注,各地紛紛前來取經學習。
一名專業(yè)記者要練就“火眼金睛”,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眼力”發(fā)掘經濟社會發(fā)展新特點、新趨勢、新動向,善于發(fā)現事物的“亮點”和“閃光點”,科學研判事物發(fā)展結果,做到既見人所見,又透過現象看本質,見人之所未見。
黨性原則是新聞工作的根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要義。增強眼力要解決的是保持政治清醒的問題,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黨性原則,要求新聞工作者以政治家辦報的遠見卓識去觀察事物、辨別問題,歷練政治眼力。
2017年《秦皇島日報》刊發(fā)了《一頂“大蓋帽”解決“外業(yè)”執(zhí)法大問題》報道,主要介紹盧龍縣交通局為解決了執(zhí)法職能重疊、執(zhí)法力量分散的問題,而進行執(zhí)法改革。過去,該縣維護路產路權有一批執(zhí)法隊伍,監(jiān)督客貨車輛營運有一批隊伍,合法監(jiān)督又有一批隊伍,非法機動車維修等經營行為還有一批隊伍,執(zhí)法職能重疊、力量分散,導致了“看得見管不了”和“管得了看不見”的現象經常發(fā)生。
采訪記者通過對該縣交通局主要負責人、執(zhí)法人員,以及普通司機、市民進行深入采訪,用精練的語言敘述了該縣交通局打破傳統(tǒng)思維,進行大膽改革,徹底解決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多頭執(zhí)法、趨利執(zhí)法等問題。這則消息當年被評為河北省好新聞一等獎、秦皇島市好新聞特別獎。
新聞敏感度是職業(yè)記者必備的基本功之一。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應該多思考、多動腦,提高抓問題的能力,動“腦力”辨真?zhèn)?,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思想深度,對事物的新聞報道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思考得更深,讓看似平常的話題,經過“腦力”加工,有“撥云見日”的深度和廣度。
唯物辯證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腦力要求新聞工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辯證思維能力,運用發(fā)展眼光,區(qū)分個性共性,在吃透對立面中把握對立面,做到多思善謀、綜合研判,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
2005年,全國職業(yè)教育大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fā)展中等職業(yè)教育。當時,全國中等職業(yè)教育普遍不景氣,大多數學校生源匱乏,然而,秦皇島市中等職業(yè)發(fā)展卻風生水起,與全國中等職業(yè)教育狀況差別很大。
為找到真正原因,日報派出專門記者對我市中等職業(yè)教育進行了深入調查,找到秦皇島市中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強勁的根本原因,就是企業(yè)需要什么樣的員工,學校就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實行訂單培養(yǎng),定向輸出。于是,采訪記者以內參的形式,撰寫了《秦皇島職業(yè)教育“以變應需”破解就業(yè)難》一文,被新華社的《動態(tài)清樣》刊發(fā)。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教育部部長周濟、河北省副省長龍莊偉先后批示,稱秦皇島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做法值得推廣。
這一題材之所以能夠成功報道,就是采訪記者充分運用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哲學原理,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哲學原理。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是新聞工作者肩負的歷史使命。如何寫出好文章,寫出讀者喜歡的文章,要求新聞工作者創(chuàng)新寫作樣式,豐富話語方式,拓展傳播形式,用“筆力”書寫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優(yōu)秀作品,把歷史典故、名言經典與網絡語言等流行元素相結合,體現短、實、新、真、鮮、活的優(yōu)良文風,使新聞作品呈現“小而精、大而美”的藝術感,讓受眾在感知中體味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感。
要贏得新聞輿論主動權,就必須堅持創(chuàng)新為要。增強筆力要求新聞工作者秉持受眾思維,創(chuàng)新理念、內容、方法手段、體制機制,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努力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善于設置議題,不斷增強正面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018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秦皇島日報推出了“歷史記憶”專欄,紀念改革開放的激揚歷程。為此,報社派記者專門采訪了被譽為“中國北方小崗村”的昌黎縣巢莊。
1977年以前,巢莊是一個出了名的窮村,光棍多得就連村里的干部都頭疼,只好想出了一個“解決一個光棍獎勵工分”的點子。當年,剛剛退伍軍人巢殿杰冒著“反革命”的罪名偷偷搞起了“小包工”,效益猛增;1978年,再次搞起了“聯產到勞”(也就“分田到戶”)。這一被上級領導稱為“幺蛾子”的做法,在1980年被寫入北方農村改革經驗,巢莊被譽為“中國北方的小崗村”。
采訪記者打破新聞寫作常規(guī)思維定式,圍繞“保人命”與“坐大牢”、“聯產到勞”與“大鍋飯”、好典型與“幺蛾子”、受贊揚與做檢査四對矛盾進行了寫作,把一篇紀實通訊變成如同“劇本”一樣的新聞稿,生動再現了巢莊實行農村改革的“激揚”歷程。文章刊發(fā)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許多同行和讀者在網上留言,認為這是一篇十分成功的報道。
非凡腳力出眼力,勤想多思著華章。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有機聯系、相互促進的整體,全面涵蓋了新聞記者具有的政治素質、理論修養(yǎng)、業(yè)務本領和工作作風,既是提高新聞記者本領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能力的方法路徑。每一名新聞記者,應該把“四力”建設貫穿工作始終,邁開雙腳量大地,睜大銳眼洞天下,開動腦筋深思考,練就妙筆著華章,讓更有深度、有高度、有溫度的作品涌現出來,匯聚起向上向善、共襄發(fā)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