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怡 廣西藝術(shù)學院
電影在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與《工廠大門》時期作為純粹的生活記錄手段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之中的。影視藝術(shù)是一門綜合的藝術(shù)門類,上文提到其中包含雕塑、繪畫、音樂、舞蹈等的美學特性。影視作品主要是視覺與聽覺的組合,時間與空間的綜合。畫面與聲音的關(guān)系有聲畫統(tǒng)一,聲畫對立,聲畫分離,三種聲畫關(guān)系,使得影視作品在視覺與聽覺的效果呈現(xiàn)上各有不同。不同的藝術(shù)手法給影像帶來不同的特征。在空間上,同樣利用蒙太奇剪輯手法使得空間上具有畫內(nèi)空間與畫外空間,畫外空間即為觀者利用經(jīng)驗拼湊與想象的畫框外的空間,然后將畫框內(nèi)的畫內(nèi)空間與畫外空間相結(jié)合,使得在畫面上影視作品的美學表達達到極致。因為畫面中會利用真實世界中的物體發(fā)出的運用、聲音進行畫面內(nèi)的還原,甚至打破三維立體的框線,使得影視藝術(shù)不僅具有美學手段,還具有逼真性。能夠十分有力的在保證影視美學的同時,達到讓觀者引起共鳴。同時影視美學最大的體現(xiàn)在影視作品的敘事性與造型性中。敘事性為影視作品最大的存在價值,是因為影視作品的事件表述是在視聽綜合的前提下,進行的立體化表述,使得故事更具有戲劇性與表現(xiàn)性,甚至故事更為有力度。造型性主要為影視作品中的燈光、色彩、鏡頭語音、音響等方面的綜合表達。例如在影片《愛樂之城》中的色彩對比色,中差色利用的十分醒目鮮明,為的是更好的表達情感,同時在造型上給人一種美學追求的創(chuàng)造傾向。下面將以影視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為例,具體分析其中的影視藝術(shù)的美學特征。
《陽光燦爛的日子》該片導演為姜文,該片是在1996年上映的故事片類型片。故事講述的是發(fā)生在一群部隊大院的孩子的成長故事,其中包含對愛情的沖動。影片改編自《動物兇猛》小說,用意識流的敘事模式進行表述。通過以主人公馬小軍的視角記錄了那個歷史時期對一代人成長,生活的影響,可以說,馬小軍的回憶包含了那代人所有的經(jīng)歷,馬小軍更像一個縮影,更像是社會風氣的具象化。以一個以小見大的方式,用個體代表群體,用細微反映大面積,其實這種以小見大的模式,有一個最大的好處,例如影片中利用了旁白,一些主觀鏡頭,一種回憶篇的形式,可以將觀眾非常好的帶入角色,理解的也更為深刻。這是影片藝術(shù)的一種特別表達方式,也是展現(xiàn)了影視作品的一種表達上的美學特性。這也使影片中運用的一些,物件細節(jié),動作細節(jié),語言細節(jié),更帶諷刺的戲劇效果。就如在整部影片中始終籠罩的淡金色,這段記憶更多給人一種朦朧之感,混沌,清晰,捉摸不定。而馬小軍正是如此。
童年是無拘無束的,就像扔上天空的書包里散落的書本,完全不必在乎學習為何物。在那個時期的教育,可以說是毫無規(guī)矩可言。迫使學生不得不如野馬一樣奔跑于校園之外,投身于各種業(yè)余愛好之中。如果說摸鎖溜撬是業(yè)余趣味,導演更傾向于表達少年對于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而少年是躁動的,他永遠不知道會在何時身陷愛情的泥沼,三次出現(xiàn)的表針走動的聲音中米蘭的照片使馬小軍的心情一片忐忑,似乎是一見鐘情,他的心隨著悠揚的提琴聲陷入夢中。卻也因只能尋到蛛絲馬跡而抓不住夢中人的身影焦躁不安。而前兩次邂逅純屬額、偶然,此時導演運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一條線是馬小軍對自己的夢中人苦苦尋覓和隱隱期待,另一條線是為了兄弟義氣而打架斗毆。更多的表現(xiàn)出少年時期對愛情的渴望和對所謂“強者”的麻木崇拜的價值觀的混亂,就比如去打架,馬小軍在一群人都在撐腰的情況下,用板磚拍了對面人一臉血,一邊拍還要一邊看看劉憶苦的臉色,完全是一種逞強。也許也是因為這種混亂,才造就了馬小軍逞強好勝的性格。在心上人面前不知所措,為逞強上煙筒,單車上相處的甜蜜時光。甚至于在生日后在雨中狂奔。此時電影中出現(xiàn)了唯一一次紫紅色的燈光,更像是馬小軍內(nèi)心深處壓抑許久爆發(fā)的前兆。愛情不了而終的同時也使他被群體孤立,如登臺階一般赤裸裸的走在成長的道路上,而被希望伸出援手的人卻再次將他推入深淵,一個人孤零零的漂浮,只愿窒息于一片湛藍的深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藝觀告訴我們,文藝價值論就是為本能的欲望提供了一種合理的宣泄途徑。[1]其文藝本質(zhì)論又說明,文藝的本質(zhì)就是人的欲望的替代性滿足,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壓制的在藝術(shù)中可以得以升華,以一種可以允許的原則釋放。從該片影視美學的文學視角來看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到,當個人處于群體這個大環(huán)境中,個人的利益會暫時消失掉,而相繼消失的就是他們內(nèi)心中的犯罪意識,也就是說,群體行為變得無意識,所謂的無意識行為,也就是沒有經(jīng)過主觀判斷而發(fā)出的一系列行為,造成此類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個人的目標被集體目標所包含所替代。也就是說,群體在共同發(fā)生一個行為的時候,其中的個體并不會感知到自己的行為在自己的認知范圍里存在什么樣的道德偏差,就好比個體在群體中的無意識就像“透明”“無名氏”。[2]就好比影片中,馬小軍被身邊的人群所同化甚至使之更為惡化,在敘事上就有一個很好的節(jié)奏表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該片的影視色彩美學上來看,整篇作品的色彩飽和度一直處于一個高值的狀態(tài),也就是通過高色彩飽和度,凸顯年輕一輩的沖動、年輕、活力。特別是因為片子的季節(jié)設(shè)定為夏季,片中有夏季的高溫夏季的蟬鳴,那么夏季的色彩固然需要用豐富的色彩來映襯。當然類比一個同色彩飽和度很高的電影《天使愛美麗》,該影視作品中出現(xiàn)大量的紅色與綠色,并且都為極高的飽和度,讓片子的基調(diào)奠定了一個輕松、調(diào)皮活潑的氛圍,再例如片子《愛樂之城》更是將戲劇,運用到影視作品當中,其中紅藍色對比,在場景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使得整個影片具有夢幻色彩。再說一下片中的運動鏡頭的運用,片中有許多運動鏡頭,例如在開篇的搖鏡頭開場,讓受眾覺得耳目一新,再到馬小軍追著自行車段落中,移鏡頭的大量運用,馬小軍跟在自行車后面,人物移動,自行車移動,路邊景象移動,三者具有很好的運動關(guān)系,讓畫面縱深感極強。運動鏡頭的運用也使得影片更好的進行敘事,有一個鮮明的敘事節(jié)奏,也是在良好的視聽語言下,該片的敘事具有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影片的美學特性包含其視聽藝術(shù)以及造型藝術(shù)以及敘事藝術(shù)等的表述。一個影片表達,在觀者心中是存在“期待視界”的,也就是說,蒙太奇使得影視作品的虛幻性逼真性得到了解決,但在美學表述上,還需要進行更深一步的嘗試與完善?!蛾柟鉅N爛的日子》是九十年代的經(jīng)典之作,而當下的影視作品,在美學表述上,在畫面與內(nèi)容上,更要因為科技的發(fā)展,而去創(chuàng)新,使視覺不僅僅存在,還具有美學“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