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依丹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沉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和“魂”,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舉足輕重,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豐厚根基和動力源泉。漢服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在世界范圍中呈現加速升溫態(tài)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眹业奈幕泴嵙υ綇姶螅渌N含的精神力量就會越強大,也會促使國家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所以說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對國家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
漢服又稱漢民族傳統服飾,是彰顯華夏民族精神的服飾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提高,人們不在一味推崇洋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自我的傳統文化,漢服復興應運而生。同時文化復興這一國家戰(zhàn)略的提出也使?jié)h服更加頻繁地出現在了人們的生活當中,大批漢服愛好者身著漢服走上街頭,呼吁全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復興民族文化。
大學生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點對象。當更多的高校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文化自信,其所產生的力量將會是非常大的,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中國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起到重要影響。作為高校教師應主動以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以多途徑、多方式、多層面地拓展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探索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培養(yǎng)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認同。
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除漢語言類專業(yè),其他專業(yè)的教學對傳統文化的融入形勢并不樂觀。一方面表現在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的嚴重缺失,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講授過于表面,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這種形式必然會導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忽視。大學生是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如何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熱情,如何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的新青年,是亟待高校解決的問題。
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诟咝,F狀,筆者認為高校教師,特別是思政老師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以高度的責任心,將文化自信貫穿于教書育人全過程。
一方面調整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設置,適時增加傳統文化類的課程門數、課程學時和研學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教材選用需認真對比傳統文化的版塊安排,如《大學語文》,《藝術鑒賞》等公共課,就可以從漢服展開講授:“上衣下裳”,上下衣服相連的樣式暗合“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上下衣服相連”樣式,上衣色彩用純色,下衣則用間色,暗合“天地玄黃”均可以作為專題進行。
在校園氛圍建設上,拓寬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渠道,重視發(fā)揮文化傳播載體的作用。如,以校園廣播每天誦讀傳統文化經典,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雙微方式推送傳統文化典故;落實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宣傳月的系列活動的開展。
明確對學生培養(yǎng)目標,以教學成果為導向進行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如設計系學生以傳統文化中的服飾、飲食、節(jié)日等文化元素完成結課作品并鼓勵其參加校外競賽;傳媒系學生以經典傳統文化元素為題進行采訪調研制作紀錄片。這樣的考核方式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實戰(zhàn)技能,也有效促進了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成長,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要以市場的需求作為風向標,與市場資源密切溝通,引導學生在學以致用中突出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將學校教育與科研研究、市場需求有機結合,打通企業(yè)支持渠道,對于優(yōu)秀設計產品進行投資推廣,增強學生文化創(chuàng)作的自信心和獲得感。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迅猛勢態(tài),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社會中有了更多的發(fā)言權和影響力。但我們仍要居安思危,需清晰認識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皣疑担瑢嵪涤谖幕?,抓住這個核心,傳統文化教育才有了指導。同時復興傳統文化中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能簡單的把“漢字簡體變繁體”、“穿上漢服行古禮”就當成傳承了傳統文化。學習漢服知識在內的傳統文化是為了準確的、完整的把握中華文化之“道”,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有利于青年學子的個人夢與民族復興中國夢同頻共振,在新時代的壯闊征程中大放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