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苗蘭蘭
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CR),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組織的一種慢性炎癥,常見癥狀有鼻塞、多涕及嗅覺障礙[1]。根據病理及功能紊亂程度,可分為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2,3]。在我國慢性鼻炎的發(fā)病率為5%~15%。慢性鼻炎是種難治愈性的疾病,本文就近年來鼻炎的中醫(yī)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持續(xù)數月以上,或炎癥反復發(fā)作,間歇期內黏膜功能和形態(tài)仍不能恢復正常,且無明確的致病生物感染,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亂者,稱為慢性鼻炎,為臨床常見病及多發(fā)癥。
慢性鼻炎屬中醫(yī)“鼻窒”范疇,中華醫(yī)學認為傷風鼻塞失治誤治,或外邪犯鼻竅,邪滯不去,遷延不愈,日久邪濁入脈,壅阻氣血,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鼻窒一名最早見于《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咳嚏鼽衄鼻窒,日瘍,寒熱腑腫”,“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金元時期劉元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將鼻窒的癥狀特點與發(fā)生機制做了較為精辟的解釋與記載,劉氏不僅認識到了鼻窒的主要癥狀是鼻塞,而且觀察到了“側臥則上竅通而下閉塞”這一交替性鼻塞的臨床特征。其論據與今日之鼻窒基本一致,從而為人們認識與使用“鼻窒”一名起到了決定性的引領作用?,F代中醫(yī)與此有了系統(tǒng)的論述,在中醫(yī)界法定文件中都沿用此名,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認識。
2.1 心肺蘊熱 郁結鼻竅《素問·五臟別論》中提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熱郁則腫,故鼻竅受熱則肌膜腫滯,肌腫竅壅則鼻失宣通,竅失清利,氣息出入受制而窒塞。
2.2 肺虛衛(wèi)弱 寒滯鼻竅《靈樞·本神》曰:“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寒濁留滯,則更傷陽氣,凝脈滯血,鼻竅既失衛(wèi)陽之溫煦,復受寒濁之凝滯,致鼻竅肌膜間氣血周流不暢,漸壅不通而成窒塞之患。
2.3 肺脾虛弱 痰濕留結《醫(yī)學入門·卷四·鼻》曰:“鼻塞久不愈者,必內傷脾胃,清氣不能上升,非外感也”。一則清陽不升,鼻竅失養(yǎng);二則水濕不化,濕邪上犯,流滯鼻竅。二者皆能使鼻竅窒塞。
2.4 氣血瘀滯 鼻脈受阻鼻脈受阻,瘀滯肌膜,則肌膜腫厚,鼻甲腫實,清竅阻塞,氣息出咽喉入不暢。
《醫(yī)學入門·卷四·鼻》則主張要從“肺伏火邪”進行醫(yī)治,其曰“宜清金降火,兼通氣之劑,涼膈散加荊芥,白芷或川連石膏散”治之?!睹麽t(yī)雜著·卷五·鼻門》主張采用“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證治準繩·雜病·鼻》則以脾胃氣虛,心肺有病,肺經郁火,上焦壅滯四證施治?!峨s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鼻病源流》從火熱論證,并給予方治。
鼻窒的現代辨證觀點主要分為虛實兩大類。虛證多認為是肺氣虛證、脾氣虛證;實證多認為是肺經郁熱證、熱客陽明證、痰濕凝結證、氣血瘀阻證及濕熱痹阻證。總之,熱、瘀、虛證被多數醫(yī)家所認同。
陳燕等[4]研究了慢性鼻炎與體質分型等相關辨證研究,發(fā)現與平和質比較,偏頗體質更易患慢性鼻炎,而且又以濕熱質、陰虛質、血瘀質者為著。40歲及以上的平和質與偏頗體質相比,整體上慢性鼻炎的發(fā)病率無顯著差異;與平和體質相比,慢性鼻炎發(fā)病率更高,差異有顯著性。提示年齡偏高后,血脈容易瘀滯,更易患慢性鼻炎。而40歲以下,偏頗體質較平和體質更易患慢性鼻炎,而且氣虛質、濕熱質、陰虛質與慢性鼻炎的發(fā)病更為密切。
3.1 內治法
3.1.1 自擬方療法鼻鼽主要是因患者的肺氣虛弱,衛(wèi)表不固,風寒之邪,使得肺失宣降,故由溫經扶陽,扶陽斂液,固表驅風等功效的中藥來醫(yī)治。徐聳[5]用桂枝加附子湯聯(lián)合玉屏風散治療慢性鼻炎,總有效率91.67%,比對照組高且療效顯著,可改善預后效果,減少復發(fā)情況。李育民等[6]用裴教授自擬組方治愈2例,結果顯示,該法有一定療效,中醫(yī)理論厚實。
3.1.2 加減方治療慢性鼻炎若不及時治療,久病必虛,在臨床上應采取補益法治療。常向輝[7]利用中藥玉屏風散加減內服和針灸治療慢性鼻炎90例,無論單純性鼻炎,還是肥厚性鼻炎,其總有效率均在96%以上,研究顯示,臨床療效顯著,且沒有不良反應發(fā)生,主要以補益脾肺、益氣固表、宣通氣機為主,并配合針灸局部治療,可達到較好的臨床效果;劉嬌媚[8]采用玉屏風加減散結合針灸治療慢性鼻炎80例,在臨床療效、用藥時間、遠期復發(fā)率、生活質量等方面,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3.1.3 中成藥療法肺脾胃三臟虛弱,而失于運化,脾不運化,水濕內生,停于鼻竅,經絡受阻,導致鼻塞,故以疏風散寒、宣肺解表,溫通陽氣為主。田理等[9]
用通竅鼻炎軟膠囊治療肺虛邪滯證的慢性鼻炎患者,總有效率為93.1%;任大鵬等[10]用鼻竅通合劑治療慢性鼻炎60例,結果顯示與用霍膽丸治療的對照組的結果差異不大,總有效率均為100%,說明二者在治療和改善慢性鼻炎患者體征均有很好的臨床價值;王銀燦[11]用通草散塞鼻治療慢性鼻炎136例,總有效率100%,結果發(fā)現操作簡便,費用低廉,無明顯不良反應,療效顯著,適合基層單位采納。
3.1.4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西結合,常常以中藥為主,西藥為輔,協(xié)同治療。中藥以調養(yǎng)和增強免疫力為主。也可使用傳統(tǒng)針灸或中藥配方[12,13]。安立等[14]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鼻炎進行了研究,顯示相對中醫(yī)組、西醫(yī)組而言,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更為顯著;楊志敏等[15]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鼻炎76例,研究顯示觀察組的有效率(96.05%)遠高于對照組有效率(76.32%),可有效地改善鼻部血液循環(huán),減少黏膜充血水腫,提高臨床療效。
3.2.1 滴鼻法鼻腔局部給藥,是自古以來五官科非常重視的給藥途徑,自制滴鼻劑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大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綜合分析可看出,中藥滴鼻劑的選藥上,大多選擇辛夷、蒼耳子、薄荷等具有揮發(fā)油成分的藥物在溶劑中浸泡后制備。黎顯林[16]采用麻夷炎噴霧劑(治療組)和麻黃素滴鼻液(對照組)分2組治療,單純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6.3%、93.6%和73.3%和80.0%。
3.2.2 塞藥法慢性鼻炎存在鼻甲血管擴張及腺體分泌增多,導致黏膜腫脹、充血、分泌物增多,鼻道狹窄,影響通氣,故以提升毛細血管的伸縮性、減少滲出與損傷、消炎、局部涂抹等途徑,提高臨床療效。李斯斯等[17]采用復方木芙蓉涂鼻膏治療單純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肥厚性鼻炎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6.7%、97.8%、82.4%。研究顯示,療效確切,操作便利。
3.2.3 鼻嗅、熏蒸法慢性鼻炎有瘀阻鼻竅,故以行氣通竅醫(yī)治,常諸藥合用,使肺氣宣通,血脈通利,則鼻竅清利,氣息通暢,嗅覺靈敏。劉素琴等[18]用蒼耳子散加味合中藥霧化治療76例慢性鼻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26%,比對照組略高些,結果顯示該中藥霧化組有一定療效,且利用超聲能夠使霧滴均勻,直接作用于患處,達到局部給藥提高療效的目的;陳葵等[19]報道了熏蒸治療50例,總有效率98%,研究發(fā)現鼻腔負壓吸引配合熏蒸,操作簡便,療效突出。
3.2.4 下鼻甲注射法慢性鼻炎的病理基礎是鼻黏膜血管舒縮功能失調,尤以下鼻甲的組織血管擴張,腺體分泌增多,此時多為單純性鼻炎,隨著病程的推移,會發(fā)展為肥厚性鼻炎,使下鼻甲縮小是臨床治療鼻炎的方式之一。陳詳靜等[20]利用消痔靈下鼻甲注射治療慢性鼻炎168例,總有效率為92.26%,研究顯示,單純性鼻炎的有效率比肥厚性鼻炎高,療效可靠;李輝等[21]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下鼻甲法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45例,治療組總有效率高達97.8%,高于對照組,療效顯著。
3.3.1 針刺療法中醫(yī)學認為:耳為宗脈之所聚。肺開竅于鼻,鼻為肺之門戶,故鼻淵者,多以肺治之,以宣通鼻竅,疏肺理氣,調合氣血,達到治療之目的,因此通過刺激耳穴,協(xié)調中樞神經功能,治療鼻炎。張君等[22]利用邵氏五針法治療慢性鼻炎35例,總有效率為100%,結果顯示,針對性強,療效顯著,為臨床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與方法;肖艷[23]采用電針配合桔梗玄參湯治療慢性鼻炎30例,結果顯示治療效果明顯,降低了呼吸系統(tǒng)患病幾率。
3.3.2 耳穴療法中醫(yī)經絡的治療是通過經穴來體現的,而經穴聯(lián)系臟腑,溝通表里,外耳穴可使黏膜血管收縮,內分泌穴可改善黏膜營養(yǎng),故而結合耳穴貼壓等治療慢性鼻炎。鄧海珊等[24]采用針刺結合耳穴貼壓治療慢性鼻炎40例,治療組有效率達97.5%,高于對照組,可顯著增強療效。
3.3.3 穴位埋線根據病情需要將特制羊腸線埋藏于相應的經絡穴位,然后自行軟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可對穴位產生一種持久、柔和、緩慢、良性的臨床效果。袁書賢等[25]對穴位埋線治療鼻炎作用機理進行了總結,有研究表明針刺曲池穴有較好的止癢和抗過敏作用。另外穴位埋線,可持續(xù)發(fā)揮疏通經絡作用,彌補了針刺持續(xù)時間短、療效難以鞏固等不足。
3.3.4 穴位注射慢性鼻炎,與氣血經絡關系密切,本虛標實,正氣虛弱為本,氣機郁滯為標。穴位注射是中醫(yī)內病外治護理法的一種,通過穴位注射,使藥力經俞穴通經絡直達病灶,驅邪外出,邪祛正安,達到治療目的。李雪[26]用中成藥穴位注射,加中藥鼻腔沖洗,治療慢性鼻炎患者10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比僅用常規(guī)的生理鹽水清洗對照組高,結果顯示,臨床療效顯著,治療時間縮短,安全可靠。
3.3.5 艾灸療法中醫(yī)學認為灸法具有通經活絡、祛濕散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升提陽氣之用,而艾灸主要是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溫熱的刺激,通過經絡俞穴的傳導而溫通鼻竅。徐鳳宜[27]用艾灸配合耳穴治療慢性鼻炎96例,半年后痊愈總有效率為97.9%,比對照組高出許多。研究顯示該法以溫熱性刺激穴位而溫通鼻竅,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簡單易行;劉金華等[28]采用同樣的方法治療慢性鼻炎46例,半年后總有效率為93.5%,高于對照組,研究顯示,情志護理配合艾灸加耳穴貼壓治療慢性鼻炎,有協(xié)同作用且標本兼治,療效較好,復發(fā)率低,操作簡便,廉價安全。
3.4 其他包括按摩療法、激光療法、超短波療法、低頻脈沖療法等。
慢性鼻炎目前已成為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其病因雖未十分確切,但其最主要的兩大臨床表現鼻塞和鼻涕,造成患者上呼吸道通氣受阻、夜間張口呼吸,極易誘發(fā)其他繼發(fā)病癥,諸如咽喉炎、鼻竇炎、鼻息肉等,任其發(fā)展將會導致患者出現頭昏腦漲、記憶力減退、學習或工作效率下降,影響休息或睡眠等不良后果。中醫(yī)學認為,慢性鼻炎屬中醫(yī)學“鼻窒、鼻鼽”范疇,病因復雜,多因風寒、風熱之邪滯留,肺失清肅、鼻竅不利所致。又因患者稟賦、病機不同,或氣血郁結、濕熱內蘊、痰火結聚、脾肺氣虛。
目前中藥治療慢性鼻炎仍以復方為主,對藥物的協(xié)同效應及單味藥有效成分作用機制研究不多,深入系統(tǒng)研究中醫(yī)理論,加強對慢性鼻炎的預防與治療,避免慢性鼻炎向鼻竇炎、鼻息肉等并發(fā)癥轉變。中醫(yī)藥治療慢性鼻炎縱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研究更加有效、標本兼治、無不良作用、療程短、操作簡單的治療方法,仍是中醫(yī)界醫(yī)師和藥學工作者未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