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可明
南京,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雨水充沛,水域面積達全市面積1成多,極適合鴨子生長,因而成為鴨肴美味特產地。金陵鹽水鴨是金陵菜的代表之一,已有兩千多年歷史,2012年8月3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公告(第1813號)為“農產品地理標志”。同樣由南京鴨制成的南京板鴨(俗稱“琵琶鴨”,又稱“官禮板鴨”“貢鴨”),其名氣可與北京烤鴨媲美。
南京板鴨制作技術也有六百多年歷史,與鎮(zhèn)江香醋、蘇州刺繡同列為江蘇三寶。明清時南京流傳的民謠“古書院(建于明朝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的最高學府——南京國子監(jiān))、琉璃塔(中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佛教寺廟——大報恩寺),玄色緞子(南京云錦)、咸板(鹽水)鴨”,足見南京板鴨、南京鹽水鴨是如何的聲譽斐然了。
在制作工藝上,南京鹽水鴨與南京板鴨有所不同。鹽水鴨可當日做當日食;板鴨則需要先腌制再風干,工藝時間長。盡管它們工藝不同,但都離不開百味之首——鹽。同在江蘇省境的長江以北、淮河兩岸的發(fā)源于春秋時期的淮鹽,唐宋起即成為中國鹽業(yè)重要角色之一,元朝又有較大發(fā)展,明清兩朝則一直保持領先地位,其產甚豐,其銷甚廣,其利甚重,其名甚響。一江之隔的南京,一直是官府確定的淮鹽銷區(qū)?;贷}之于南京板鴨、鹽水鴨的生產及其發(fā)展,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支撐作用。本文僅以明、清兩朝淮鹽對南京的銷售,對此作一表述。
南京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為華東重鎮(zhèn),鹽的運輸扼沿江銷區(qū)咽喉,因而設于其地的鹽務管理機構見史已兩千多年。漢吳王劉濞(前216年~前154)成功地大規(guī)模開發(fā)淮南鹽業(yè),且在秣陵(南京)設鹽倉,貯存、售賣食鹽。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朝廷在秣陵設儲鹽點,從淮鹽產地運鹽貯于此,“賤買貴賣”,平抑鹽價。其后各朝都在南京地區(qū)設倉儲鹽。元大德四年(1300),朝廷在建康路(南京)設立淮鹽批驗所,掌鹽引審批。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大明王朝。雖然當時的國土面積不及今天,大致900萬平方公里,但人口也達七千萬。有明一朝,開創(chuàng)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和雇傭經濟,商品經濟也很繁榮。但是,鹽業(yè)向關國計民生,在整個封建時代,因為除田賦外,還未有能與鹽業(yè)創(chuàng)造相當財富的產業(yè)興起過,來取代鹽對國家財政的貢獻。歷朝歷代對食鹽產業(yè)鏈的控制都是極為小心極為嚴格的。
在食鹽運銷上,明代沿襲了宋代的開中法。具體操作過程是,由商人運糧于邊疆軍營,運糧達“一石三斗者,給淮鹽一引二百斤。商人鬻畢,即以原給引目赴所在官司(兩淮鹽運司)繳之……”這種召商轉運稅糧、以淮鹽支付運費的開中制度,始行于洪武三年(1370)六月,也成為明初最基本的開中形式。同時,明朝按地區(qū)銷售食鹽,稱“行鹽疆界”,這種疆界的不可逾越性,嚴格到幾與法定一般。明初地方政府設置為府、州。兩淮鹽行銷區(qū)域有5州33府,為各鹽區(qū)之最。應天府(南京)就包含于中。當時南京有人口70萬,占明代全國人口總數的1.16%,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是時,商人欲報中淮鹽以售,必須按戶部(主掌全國戶口、田糧、財政政令的最高行政機關)公開榜示,在指定的邊區(qū)倉所繳納軍營必須的糧食等物資,然后持該倉所發(fā)給的倉勘(憑據),到兩淮鹽運司衙門(駐揚州)進行比對,再到鹽運司派定的淮南或淮北鹽場(大多在淮南鹽場)領取鹽貨,進行販運,在淮鹽疆界內售賣。在明正德二年(1507)以前,受納物資倉所開出的倉勘,管理極為嚴格,規(guī)定“茶鹽引由契本銅板一百一十片,俱在南京(戶部所屬)戶科收貯?!薄坝赡暇舨坑∷⒖焙?,發(fā)各邊(地)填寫商人姓名,并所中米豆鹽引數目,俱用印蓋,不許洗改。”但由于是商人輸送糧、草等實物到邊關后 ,才能到兩淮鹽運司辦理手續(xù),再到鹽場兌領鹽斤,限于當時的交通條件,時間間隙不小,在官府一方說,實際銷鹽數量總是滯后于銷鹽計劃,官府統計時,就必然存在鹽課陳積的狀況。正如兩淮巡鹽御史王瓊(1459~1532)上疏《鹽法議》中所奏:“臣到淮日,稽驗南京所發(fā)勘合底簿,有至十余歲報中未完者,課積于場,豈無淹沒之虞?”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后,改北京為京師,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王瓊所奏,雖非單指商人販運淮鹽到南京售賣之情形,但也可能想見,此時南京人口仍為各大城市之最,且都城地位尤在,食鹽需求量大,必也有商人報支淮鹽銷于南京已報中而鹽未全部兌畢、鹽稅未繳齊的情況存在。究其原因,是官府濫發(fā)鹽引,引額多于實產,鹽商長期支不到鹽。由此,就產生了邊商、內商兩個商人群體。邊商是指專門向邊疆倉所繳進糧、草等軍需物資、領取倉所勘合的商人,他們轉手把倉勘賣給守候在兩淮鹽運司衙前的商人(稱為內商),內商在鹽運司辦理支鹽手續(xù),到淮南鹽場兌領鹽斤,販售于淮鹽銷區(qū)。
史料載,明宣宗宣德以前,食鹽的生產與銷售,按人口統計確定數額。永樂二年(1404)七月,都御史陳瑛奏疏曰:永樂以前,“以天下通計,人民不下一千萬戶,官軍不下二百萬家”,均以“十五歲以上為大口”“十歲到十四歲為小口”,計口售鹽的標準是:大口月食鹽二斤,小口一斤。另有史料載,此時南京地區(qū)人口已增至近百萬,對食鹽需求量當是很大。那么,明前、中期南京民戶是如何取得食鹽以食的呢?曾在正德五年(1510)起為南京太常寺卿、次年又任南京禮部侍郎、正德十六年(1521)升南京禮部尚書的章懋(1436~1521),在《議處鹽法事宜奏狀》中寫道:“國初,嘗命鹽司(兩淮鹽運司),以掣下余鹽,行令各縣差人赴司關領,回縣分給小民,計口食鹽,而納鈔(紙幣)以償鹽價。厥后,鹽司久無余鹽關給,而鹽司又改為鹽糧,惟市民仍許納鈔,而鄉(xiāng)民皆納鹽糧?!碑斒桥冻瞿暇┏菂^(qū)市民可用鈔買鹽,而屬縣江寧、溧水、句容、溧陽、江浦、六合、高淳等縣民戶,皆以糧食等實物折價兌換淮鹽以食之。明朝的這種戶口鹽制,運行到宣宗宣德年間(1426~1435)諸疾共生,宣德皇帝看到一巡撫奏章:多地“歲征鹽鈔,令于兩淮支鹽。今鹽已住支(官府無鹽支給鹽商),而征鈔如故。市井之民,或有措置,遠鄉(xiāng)貧民無以得鈔,往往賤賣產以輸官鈔,艱苦尤甚?!毙诘奂粗I:“詔書布大信于天下……歲征鹽鈔,本欲鈔法通行,民既饑窘,皆須停征,毋為苛擾?!狈讲磐V惯@種以銀、錢買鹽鈔兌換食鹽的戶口鹽制,南京的民戶也跟著轉向新的食鹽獲取方式。
隨著戶口鹽制(官賣鹽制)中止,食鹽的市場銷售形式應運而生。正德年間(1506~1521),南京“下關鹽經紀洪大老有信行”,適武宗皇帝南來狩獵,“一太監(jiān)(隨行)有私鹽十余船,托洪賣之,賣盡,復往儀真(揚州儀征境真州淮鹽批驗所)買來,遂得利千金云?!痹诿魅酥鲋?,頗多類于非官賣鹽、民間售賣的記載。嘉靖年間(1522~1566),兩淮巡鹽御史允許江寧(南京)食岸鹽商在高淳、句容、江浦、六合、溧水等縣設店,售賣淮鹽。至萬歷年間(1573~1620),“今天下鹽商不止數萬家,天下鹽店不止數萬處”,當是說售賣淮鹽的店鋪成本不高,遍地開花,印證了其較于戶口鹽制有極強的生命力。萬歷二十一年(1593)兩淮巡鹽御史綦才《條議鹽法事》載:“僉馴善市民,充鋪戶,令將水商(買得鹽斤船運的商人)運鹽,接買收囤,以便細民?!薄皟删ū本?、南京)鹽系商人各自領引運來,照依時價發(fā)賣?!庇羞\商將淮南鹽場鹽斤買取運到揚州淮鹽總棧,又有水商再買取鹽斤水運過江運到南京,躉于鹽店,市民到鹽店買得淮鹽以食之。這條淮鹽銷往南京的通道,至明末一直是暢通的。
清代,兩淮鹽法大致都沿襲了明朝萬歷四十五年(1617)起兩淮巡鹽御史袁世振在兩淮推行的綱鹽法。食鹽運銷制度為極其嚴格的專商引岸制。簽商認引,劃界運銷,按引納課。明至清前、中期,淮鹽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其鹽課“動關國計”。其自身也處于鼎盛時期。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因專商引岸制是建立在落后的封建專制下,其沉疴痼疾已很嚴重,加上清政府只知剝取淮鹽課利而不思持續(xù)推動之良策,兩淮鹽務趨于疲憊,其中淮南重于淮北,對江寧府的食鹽供應不免產生負面影響,所幸先有陶澍于道光十一年(1831)在淮北鹽場試行、后有陸建瀛在淮南鹽場推行票鹽法,給兩淮鹽務注入發(fā)展動力。同治三年(1864)起,兩江總督兼理兩淮鹽政曾國藩及接任的李鴻章,實行所謂寓綱于票新鹽法,實質是恢復了專商引岸制,開始招商認岸,江浦、六合等縣常常銷不足額,而上元、江寧往往溢銷很多,則配以儀征滯銷,采取派銷辦法,以暢帶滯,以盈補絀。當年四月曾國藩批兩淮鹽運司忠廉核定高淳、溧水二縣每月派銷淮鹽555引(一引重600斤),憑升字號護照辦運。同治十年(1871)九月署鹽巡道孫衣言等申報,江寧醬園及雜貨店照官府批令具結認購食鹽,指定醬油坊按醬缸大小派令認銷官鹽,每年每口大缸200斤,中缸120斤,小缸80斤,腌缸90斤。光緒四年至光緒七年(1878~1881),上元、江寧、江浦、六合四岸共短銷4368引另7包,引商雖已退岸,仍要按照規(guī)定完成派銷鹽額,如數上繳出江厘金(食鹽附加稅)。
淮鹽從運銷系統進入食鹽人戶,要通過鹽店來完成。早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就經兩淮巡鹽御史允許,江寧食岸鹽商在高淳、句容、江寧、江浦、六合、溧水、溧陽等縣設店銷售淮鹽。時至有清一代,江寧府(南京)所屬各縣的淮鹽銷售有增無減,只是不許越境,超越劃定銷售區(qū)域即為侵銷,亦即觸犯專商引岸制,必遭限制、懲罰、取締。清同治年間(1862~1874),江寧府轄縣境內有岸商何公遠店、李悅和店、敬經倫店、邵玉堂店、王同興店、黃福增店、金恒泰店、龐永隆店、范基華店,等等,這些鹽店的正常經營,基本滿足了江寧府(南京)120萬人口的食鹽之需,也為“六朝風味”的南京板鴨、南京農產品地理標志的鹽水鴨(后演進為鹽水桂花鴨)的工藝改進、口味提優(yōu)、產量提高、品質提檔,提供了特別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