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錫彬,許 靖,唐漢慶,張紅參,邱石源
(1.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廣西 百色 533000)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為臨床常見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本病全球總體發(fā)病率平均為16.0%,其中全球成年人便秘的患病率為2.5%~79%[1];我國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為4%~6%,60歲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高達22%[2]。便秘以及所伴隨的腹脹腹痛、煩躁易怒、憂慮、失眠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情緒和生活質量,且便秘與肛門直腸疾病如痔瘡、肛裂、直腸脫垂等關系密切,還增加了高血壓病、心腦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和大腸癌發(fā)病的危險性[3]。本病的多發(fā)性和誘發(fā)相關疾病的危險性引起了醫(yī)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其中,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xiàn)C)是慢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指非器質性疾病所引起的原發(fā)性持續(xù)性便秘[4]。針灸治療功能性便秘已有較多報道,筆者最近采用符仲華博士提出的“浮針醫(yī)學-患肌”理論治療功能性便秘取得較好的效果,該療法不失為一種治療功能性便秘的較新方法,愿與同仁分享并請指正。
患者,女,62歲,退休職工,2018年5月6日初診。主訴:反復便秘5年,加重3天。現(xiàn)病史:患者自2013年起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便秘,大便無力,大便干結,其形如羊屎狀,5~6日一行,時有肛裂出血,常需服用果導、大黃等藥物通便,嚴重時用開塞露通便,患者深以為苦。行結腸鏡、腹部CT、大便常規(guī)檢查無異常,經(jīng)中西醫(yī)多方治療癥狀未見改善。近3天患者癥狀加重,伴腹脹不適,肛裂疼痛,煩躁不安,無里急后重,無黏液膿血便,無惡心嘔吐,納眠尚可,小便正常。查體無特殊,腹部叩診無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既往體健,無特殊病史?;技∮|診檢查,累及患肌為:右側腹直肌、右側腹斜肌、右側股直肌、右側大腿內收肌、右側脛骨前肌、左側腹直肌、左側腹斜肌。西醫(yī)診斷:功能性便秘。
給予浮針治療,治療步驟:①“遠程轟炸”治療:因患者病情涉及的患肌較多,根據(jù)浮針醫(yī)學理論,首先采取“遠程轟炸”治療。在一個區(qū)域或者一條路徑上,出現(xiàn)多個患肌時,可以從最遠端即患肌的離心端周邊進針,針尖對準患肌群,可以減少進針而達到最大范圍的解除患肌群,取得最好效果的目的。該患者右側脛骨前肌、股直肌、腹直肌、腹斜肌均有患肌,可先在脛骨前肌下方進針進行“遠程轟炸”治療,選好進針點后常規(guī)消毒,在脛骨前肌遠端由下往上進針,皮下平刺至針體末端,然后進行最大幅度的掃散動作(掃散做2~3次,每次約15 s),掃散的同時囑患者做脛骨前肌、股直肌、腹直肌、腹斜肌肌肉群的再灌注活動(患者自然平臥,雙手交叉抱頭,下肢不動上半身起身抬離床面約30°,再做雙手抱頭身體左旋右旋動作,同時下肢小腿用力背伸腳尖,而醫(yī)生反向用力下壓腳尖。再灌注活動做2~3次,每次持續(xù)約15 s),掃散與再灌注活動完畢,隨即檢查患肌是否解除,如還有殘余患肌可以定點局部處理。②局部處理:右側大腿內收肌存在患肌,可在內收肌患肌的周圍進針,從下到上進針,然后再做掃散與再灌注活動(患者自然平臥,無需再灌注的一側下肢自然平直,需再灌注一側下肢伸直抬離床面45°~60°后外展,醫(yī)生站在需再灌注一側下肢外側,手握緊患者腳踝處,用力往外拉,而患者反向用力內收下肢。再灌注活動做2~3次,每次持續(xù)約15 s)。如經(jīng)遠程轟炸后,還有殘留患肌,則對該患肌進行針對性處理。③右側患肌處理完畢,按上述思路與方法處理左側患肌。④全部治療完畢,將金屬針身退出并留置塑料軟管于皮下,以膠布固定軟管,留管4~6 h后患者可自行拔出。留管的目的是當患者正?;顒訒r,軟管在患者皮下將繼續(xù)產(chǎn)生微小掃散,具有持續(xù)治療的作用。療程4周,前兩周每2天做1次,后兩周可將間隔時間拉長,每3天做1次。
第1次治療結束,患者訴已無腹脹癥狀?;颊叩?次來治療時告知第1次治療結束后,第2天中午就有便意,隨即去解便,排便力氣明顯增強,大便也變軟了,效果明顯,隨之患者信心大增,繼續(xù)治療。治療到第3周結束后,患者已能2~3天解大便1次,大便已成條狀,偶有出口段稍硬結。治療到第4周結束后,患者能每2天解大便1次,大便性狀基本正常,囑患者再做2周治療,療程全部結束。2個月后通過微信隨訪,告知癥狀未復發(fā)。
浮針療法是符仲華博士發(fā)明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一種針刺方法,治療時使用特制的浮針在皮下平行進針并做大幅度掃散,配合肢體運動的再灌注活動,可以大范圍通筋活絡,快速改善血供,激發(fā)人體自愈能力,從而達到不藥而愈的目的。該療法主要用于治療筋脈不舒、血滯不通所導致的頸肩腰腿疼痛和一些內科、婦科雜病。浮針療法是傳統(tǒng)醫(yī)學與現(xiàn)代醫(yī)學結合的產(chǎn)物,具有療效快速、痛苦輕微、操作安全、無副作用、適應證廣等優(yōu)點[5]。浮針適應證比較廣,軟組織疼痛以及內、外、婦、兒各科與肌肉相關的疾病都可以治療。浮針治療過程中,既不找經(jīng)絡穴位,也不找痛點或病灶點,而是找患肌,在離患肌3~5 cm處朝向患肌進行針刺治療。因此浮針治療的靶器官是患肌,查找患肌并解除患肌是浮針治療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和起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患肌”理論在符仲華博士所著《浮針醫(yī)學綱要》[6]2里首次提出,患肌是運動中樞正常情況下,放松狀態(tài)時依舊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肌肉?;技∈桥R床慢性病痛的主要原因,由于局部肌肉的非正常牽拉、緊張造成局部組織缺血[7],肌肉長期處于病理性緊張狀態(tài)與缺血狀態(tài)而逐漸形成患肌。根據(jù)患肌理論的觀點,浮針用于治療與肌肉相關疾病是比較適宜的,由于功能性便秘涉及到腸道肌肉,同時與腸道臨近的相關肌性器官有腹部的肌肉、盆底的肌肉等,如果腹部的肌肉、盆底的肌肉產(chǎn)生了患肌,就會間接刺激腸道并影響到腸道功能,從而導致功能性便秘。反過來,如果解除了腹部肌或盆底病理性緊張的患肌,也就解除了其對臨近的腸道肌肉的刺激,從而能治療由其導致的功能性便秘。
根據(jù)浮針醫(yī)學理論,功能性便秘屬于肌肉病變,與患肌密切相關,是浮針的適應證,所以應用浮針治療可取得理想效果。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功能性便秘的患者,其患肌多在左側的腹直肌,腹內、外斜肌,大腿股四頭肌,小腿脛骨前肌等,這些肌肉尤其是腹部肌肉形成病理性緊張后,直接刺激并影響到腸道,造成腸道蠕動減慢,傳輸障礙,腸內容物不能及時下傳而滯留腸內,造成便秘。同時,腸道周圍的小肌肉如恥骨直腸肌持續(xù)處于病理性緊張狀態(tài),日久發(fā)生痙攣、肥厚,使直腸盆腔出口處發(fā)生相對性狹窄,致使腸內容物通過延遲,發(fā)生梗阻而形成便秘[6]256,這可能是患肌導致功能性便秘的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患肌后,以浮針刺入皮下結締組織進行左右掃散動作時牽拉、擠壓刺激筋膜系統(tǒng),使皮下結締組織的空間構型改變,從而產(chǎn)生生物電,當生物電到達病變組織時,產(chǎn)生反壓電效應,改變細胞離子通道,釋放神經(jīng)介質,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淋巴循環(huán)增加,從而促進肌肉神經(jīng)修復[8]。同時配合肢體活動的再灌注活動,將鄰近器官組織的新鮮血液快速泵到受損組織,從而快速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狀態(tài),兩者共同作用最終達到快速緩解病痛的效果。
本例患者病程長達5年余,無明顯誘因下發(fā)病,并且輔助檢查排除了器質性病變,確診為功能性便秘?;颊呓?jīng)中西醫(yī)多方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遂嘗試用浮針治療。根據(jù)浮針患肌理論,查找到相關患肌后給予浮針治療并解除患肌,治療后近期效果和遠期效果都比較理想。除了本例典型病例,我們在臨床中,積累了較多應用浮針治療功能性便秘的成功病例和經(jīng)驗,這為治療功能性便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關于針刺治療功能性便秘已有基礎方面的研究[9],但仍顯薄弱,因此,今后我們將通過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深入探討其作用機制,從而促進其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