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山西 太谷 030815)
杏樹原產于中國。我國杏種質資源豐富,品種優(yōu)良[1]。杏樹是我省廣大山區(qū)分布最廣的樹種,耐旱、耐寒、耐瘠薄[2],被稱為“鐵桿果樹”[3],是山區(qū)廣大農民一項比較高而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也是適合我區(qū)自然環(huán)境并有良好發(fā)展前景的優(yōu)勢果樹樹種[4]。
杏樹從開花到杏果實成熟是在北方雨季。缺水和嚴重干旱已成為制約杏高產的重要因素。即使杏樹有較強的耐旱能力,也不意味著它不需要水分的保證。研究理論和實踐事實證明,杏樹對于水分含量的反應也是敏感的。在雨量較充沛的年份、地形積聚水分較多的區(qū)域,杏樹的枝條發(fā)育好,核仁產量高,大批的花芽分化為來年的豐產夯實基礎。相反,在干旱年份,枝條生長量小、杏仁產量低、花芽分化少及質量差,甚至不形成花芽。由此可見,有“鐵桿莊稼”之稱的杏,在干旱的情況下豐產、優(yōu)質受到了影響。因此,在栽植過程中,采取實用、先進的旱作措施成為關鍵。
選用優(yōu)質嫁接苗木,選取優(yōu)秀品種,要求苗木直徑1 cm、高度1.2 m以上,根系完整,嫁接口愈合良好。苗木栽培前修剪根系以提高成活率,用清水浸泡根部12~24 h,成活率將更佳。
于苗木栽植的上一年雨季來臨之前,實施整地措施,省力、高效、充分利用了大氣的降水,提高土壤含水量,從而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
通過深翻擴穴和放悶炮的方式,將熟土和有機肥充分混合填坑,整平土地,由此改善土壤結構,改良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蓄積大量自然降水。
挖坑,填埋秸稈雜草,厚度約10 cm,輕微壓實;并將挖出的土壤與保水劑拌合均勻,回填到坑,每個坑使用保水劑達15~20 g。改良劑粘結很多小的土壤顆粒形成大的、水穩(wěn)定的聚集體,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促進團粒結構形成,提高土壤含水量。
根據區(qū)域地形地貌修筑帶狀梯田。田面稍向內傾成反坡,梯田寬度隨地形而定。在梯田外緣培土壓實,增加梯田蓄水量。
魚鱗坑內高外低,形如半月形,施工量小、簡便、成本低。坑面低于原坡面,傾斜向內凹入。長約1 m,短約0.8 m,深0.5 m左右,外側有土埂,半環(huán)狀。
覆蓋分為覆草、覆膜、覆沙。每年春季或秋季將樹盤整平,進行覆蓋,壓實,以防風吹。可減少水分蒸發(fā)及地表徑流,緩和山地果園缺水問題。覆膜時取塑料薄膜,中間留有洞口,覆蓋栽植坑,四周壓實固定,保水除草。
在行間自然長草或人工種植草種,長到20~30 cm刈割后在地面自然腐爛。草種可以為豆科、禾本科、自然雜草,剔除惡性雜草。生草法在土層較深厚,水土易流失的區(qū)域,可減少土壤沖刷,能顯著地保持水土肥不流失。而近年來推廣應用的白三葉草,以其成本低、養(yǎng)分高、生長快、生長期長、保蓄能力強等優(yōu)勢,得到大面積推廣。不耕翻、不攪動土壤,最大限度地保持土壤的自然狀況。免耕有利于水分的滲吸和保墑,減少水分蒸發(fā),緩解土壤有機質的分解,節(jié)省能源和勞力。
在樹體邊緣挖坑,外低內高,深40 cm,口徑50 cm,將塑料袋裝水,放入坑內,塑料水管朝下,保證水滴漏在根系吸收范圍內。用木板等硬質材料覆蓋好坑口,以免坑口壓力多大導致塑料袋破漏。一株樹用4~5個塑料袋,雨季來臨前更換2次,可保證樹體前期不用澆水。
器皿選取陶土罐或花盆為宜,埋在樹冠外圍40 cm深的根系附近,在注滿水后,水慢慢地通過器皿壁滲透到土壤中。用塑料布遮蓋罐口或盆口,并搭設遮蓋物,防止日曬水分蒸發(fā)減少及水溫過高不
適宜澆灌。實踐證明器皿滲灌是一種簡易高效的節(jié)水灌溉方式。
取未經雨淋的草木灰5~6 kg,加水100 kg,充分攪拌后,浸泡14 h左右,濾去灰渣后噴施。噴草木灰液,可補鉀抗旱,顯著減弱葉片蒸騰失水強度,減輕病害,杜絕倒伏,提高抗旱能力。
發(fā)展杏樹應重視應用優(yōu)良杏品種,了解該品種的有關特性,按有利、優(yōu)質、豐產的有機栽培技術要求加強田間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在山區(qū)或干旱地區(qū)充分發(fā)揮杏樹抗旱性強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出杏樹的營養(yǎng)藥用價值以及所能夠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