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波
除夕的叫法,各地多有不同,浙江臺州人把除夕叫做“除夜”,而我家鄉(xiāng)卻把除夕叫做“除歲”。反正是一回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王安石早在十一世紀(jì)就把它寫得很清楚了。
少兒時期的我一直不懂,為什么把一年里頭最后一夜叫除歲呢?“歲”就是年,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一年過去了就過去了,為什么要把它“除”掉呢?
家鄉(xiāng)還有個活動叫做“照歲”,就是除夕那個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點紅燭。有錢人家的紅燭大些,沒錢人家的紅燭小些。我童年時命舛運蹇,不是父親出點“問題”,就是弟妹們摔個歪胳膊斷腿的,所以,食能果腹、衣能蔽體成了父母親最大的心愿,謝年、照歲、迎春、慶春這種近似奢侈的民俗活動也只能忍痛割愛了。
有一年好像是境況稍好,父母親也開始張羅“照歲”,但用的紅燭只能是最小的“十支”。當(dāng)時買燭是用秤稱的,“十支”就是一兩有十支的那種小燭,瘦得就比我們小孩子家家的小拇指頭還要細(xì)。
照歲真是件賞心樂事,首先,那天的孩子們都允許玩泥巴,因為蠟燭需要支承體,而一般的窮家根本沒那么多的燭臺。天寒地凍阻擋不了我們的興致勃勃,我們下到河塘里,去挖那種細(xì)膩的“青滋泥”,然后回家摔摔打打地做起燭臺來。我們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作著,有圓錐體的,有方臺形的,也有小泥人和小動物,關(guān)鍵是要立得住,立得穩(wěn),然后在上頭插上一截細(xì)細(xì)的香梗,放在風(fēng)里晾得稍干就行了。
一整天,孩子們的心里都癢癢的。好不容易挨到天黑,兄弟姐妹們爭先恐后忙碌起來。先把一支支小紅燭都插上泥燭臺,接著便開始點燭,點上了,小心翼翼地用手護著,用身子擋著,不讓它被風(fēng)吹滅,不讓它迎風(fēng)流淚。
燭光搖曳,人影幢幢,難得的祥和與幸福簇?fù)碇覀儭?/p>
“照歲啰!除歲啰!”爸爸是很容易滿足的,他快活得像一個大孩子,和我們一起跑進跑出。
“照歲除歲,從里往外?!眿寢尳虒?dǎo)說。
“為什么?”
“除歲就是除祟呀,點那么多的蠟燭,照得妖魔鬼怪無處躲藏,我們從里到外,把禍祟、晦氣、污穢都趕跑。”
氣氛就變得神秘嚴(yán)肅了。我們誠惶誠恐地做著一切,生怕一不小心就讓“祟”們藏匿下來,繼續(xù)禍害我家。
我們按照父母的指點,先把蠟燭放進谷倉、米缸里邊,邊放邊祝誦:谷倉滿登登,米缸滿登登;接下來是正屋、臥室、眠床里邊,我們誦著“妖孽快快滾,急急如律令”;然后是廚房、飯籮、菜柜,再就是過道、檐下、院子;還把蠟燭點到了豬圈旁、雞窩上、茅廁背;最后我們來到了大門外,找一個無風(fēng)的角落,架起幾爿瓦片,把燭臺放進去,點著蠟燭,然后趕緊回頭關(guān)上大門,以免“祟”們卷土重來。
有兩處的照歲比較特殊,一是水缸里。水缸里怎么點燭?泥燭臺掉進水里豈非污了一缸清水?媽媽有辦法,她手拿一截蘿卜削就的燭臺,叫我把它放進碗里,插上蠟燭點上,然后將碗輕輕放進水缸里。白白的瓷碗,紅紅的蘿卜,幽幽的燭光,在水面上輕輕蕩漾,有一種讓我怦然心動的感覺。另一處是柴倉,柴倉滿是干柴,引起火災(zāi)就不得了。爸爸也有法子,他先把柴草整理得妥妥的,然后拿了個水斗,舀上半斗水,拿只碗,點上蠟燭在水里浮著,再讓這個水斗穩(wěn)穩(wěn)地坐在柴倉里。這樣就平安無虞了。
屋里屋外是星星點點的燭光,帶著淡淡的溫馨。一家人就在這淡淡的氛圍里憧憬著,盼望著新一年平平安安,盼望著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訓(xùn)練題目】
⒈作者在第一段引用王安石的詩有什么用意?
⒉請從文中找出與“我們誠惶誠恐地做著一切,生怕一不小心就讓‘祟們藏匿下來,繼續(xù)禍害我家”相呼應(yīng)的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水缸里照歲、柴倉里照歲,作者對這兩處照歲寫得比較具體,請簡要回答其原因。
⒋簡析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表達效果。
先把一支支小紅燭都插上泥燭臺,接著便開始點燭,點上了,小心翼翼地用手護著,用身子擋著,不讓它被風(fēng)吹滅,不讓它迎風(fēng)流淚。
⒌你的家鄉(xiāng)在除夕夜還有哪些習(xí)俗?列舉出一兩個例子,并說明其寓意。
【參考答案】
⒈說明除夕(除夜、除歲)的說法和習(xí)俗,由來已久;增添文章的詩情畫意。
⒉我童年時命舛運蹇,不是父親出點“問題”,就是弟妹們摔個歪胳膊斷腿的。
⒊水缸里、柴倉里照歲之所以詳寫,是因為這兩處照歲比較特殊,讀者容易產(chǎn)生疑問;這兩處照歲最有趣,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融進了父母的智慧,表現(xiàn)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⒋“護”“擋”這些動作描寫,細(xì)致入微地寫出了孩子們對燭火的萬般保護,生怕它熄滅,影響照歲活動的進行。
⒌示例一: 除夕年夜飯一定要吃餃子,餃子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寓意“招財進寶”。示例二:掛紅燈籠,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日子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