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對于自我主體情感的抒發(fā)是十分重視的,或而彰顯或而隱秘,或而壯懷激烈或而悠悠噎噎。主體情感抒發(fā)是作者觸物興詞,是作者對于人世浮沉的一種情感寄托,或于物象來表達(dá)人生之不如意,或直接鋪陳直敘不加以任何象征使用,將內(nèi)心情感毫無遺漏表達(dá)給世人,望憐傾聽。李煜作為南唐一位皇帝,國勢衰微,零落不堪。如枯葉即將凋零,卻是毫無辦法,他或許為政很失敗,但是在詞的抒發(fā)創(chuàng)作方面獨樹一幟。他的情感細(xì)膩深幽,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而這種極其細(xì)膩之情,主體情感表達(dá)十分含蓄隱匿,與王國維先生所說的“無我之境”十分相像。所以本文主要借用王國維先生的理論分析李煜詞當(dāng)中一種含蓄委婉的主題情感,從而看到這位曾經(jīng)亡國之君內(nèi)心深處隱匿的復(fù)雜情感。
關(guān)鍵詞:無我之境 主題情感 含蓄委婉 隱匿
李煜作為一位亡國之君,在歷史上背負(fù)了太多的罵名,有人說他懦弱無能,有人說他只知花天酒地,留戀宮娥,一副好色酒徒形象。但是往往忽略了他在詞方面的影響力,很多學(xué)者非常討厭五代以來積淀深厚的宮廷詩風(fēng),尤其花間詞積弊猶厚,因為他們的綺麗奢華,艷俗粉脂。但是既然這種詩風(fēng)能夠存于文壇之上,且被許多人借鑒,那必定還是有它的優(yōu)秀之處的,不能全然否定。李煜詞中所流露的是一種深沉委婉,令人凄神哀怨的細(xì)膩情感。王國維先生曾經(jīng)在《人間詞話》中有過這樣一種表達(dá):“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彼晕覀€人覺得“無我之境”是一種細(xì)膩的、深邃的、不容易察覺的主體情感,是作者委婉含蓄表達(dá)此刻內(nèi)心心境的一種方式。李煜經(jīng)過了浮浮沉沉,人世易分,曾經(jīng)的雕欄玉砌與美輪美奐如今全然消逝,一國之君淪為階下之囚,何等凄涼,所以他只能將這復(fù)雜情感悄然流露,只能隱藏了自己太多的愁緒。
一.命運悲切,人世凄苦的無奈隱匿
后主煜,字重光,南唐元宗子。仁孝,善屬文,工書畫,妙于音律。置澄心堂于內(nèi)苑,引文士居其間。嘗著雜說百篇,時人以為可繼《典論》。這段文字見于二十四史之《宋史》之中,這段文字也不難看出李煜文學(xué)素養(yǎng)之高,對他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那么為何在后來他卻背負(fù)了那么多的罵名呢?在李璟病逝之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尊母親鐘氏為圣尊后,立妃周氏為皇后(大周后),封諸弟為王;并派中書侍郎馮延魯入宋進貢,上表陳述南唐變故。宋太祖回賜詔書,派人前往南唐吊祭、恭賀李煜襲位。李璟有那么多的兒子,為何李煜偏偏會登基為帝呢?說來也是一場荒謬鬧劇,緣于李煜重瞳,這在歷史中是有記載的,就因為這個原因李璟覺得他一定不是凡人,一定有異于常人之處,只不過那個時代科技并沒有如今這么發(fā)達(dá),只是前面出了幾個類似的人,大家就覺得這一定是偉大的人物的一種象征。根據(jù)上古一些神話記載,具有重瞳的人那肯定是圣人,有了這些神話傳說做了偽證,那肯定李煜更加得到李璟信任。只可惜李煜一上臺,留給他的便是一大推的事情,國家的勢力十分有限,早在李璟在位之時就已經(jīng)開始向大宋朝納貢了,到了李煜這里自然也是避免不了的??蓱z的李煜無心為帝,只想平凡的過完一生,寫寫詞,與紅粉佳人一起吟詩作對,把酒言歡,這或許就是他的愿望了吧。登基為帝之后他采取了降制示尊,尊奉宋廷,可還是沒能免除了大宋鐵騎的踐踏。他的命運是無比悲哀的,生在帝王之家就決定了他一生的苦難,試想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王之家他又會怎樣呢?他會不會也和李白、杜甫、蘇軾等人一樣出名呢,無人知曉。他只有在詞中悄悄表達(dá)出星星點點的愿望,詞里充滿了凄苦哀怨。如他的《烏夜啼》:昨夜風(fēng)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xiāng)路穩(wěn)宜頻到,此外不堪行。這首詞李煜寫的可謂是入骨三分了。躺在床上,簾外雨綿綿,忽然想到了這一生的凄苦悲痛,好似夢境一般,我已經(jīng)淪落至此了,再也不想去留戀什么了。此時此刻心里萬萬千千的思慮,最終只是一句: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都市。這詞中仿佛無限的哀愁,但是卻好像又難以摸索,這詩人將自己的情感細(xì)膩的表達(dá)出來。再有《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guī)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這首詞開篇用了很多歡快意象,可是這歡快背后是我這一生無盡的凄涼,看著眼前蝶兒翻飛,我卻是這般模樣,更加使人心中悲戚翻涌。李煜用很多意象來襯托自己內(nèi)心中的悲痛,命運的悲切,但是又不直接去描寫自己心中為什么悲痛。這種“無我之境”升華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之中,看似主體情感若隱若現(xiàn),實際仔細(xì)品味,全然躍于其中。這是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秘密,不想世人嘲笑譏諷,心中萬千愁語只待與明月細(xì)訴。這種凄苦無奈詞中是找不見的,詩人隱匿得很深,但是我們結(jié)合社會歷史背景去反復(fù)咀嚼,詩人所有的情緒都在迸發(fā)。
二.亡國之痛,階下之囚的哀婉低吟
清人魏子安寫過《花月痕》,其中有一首詩其中兩句寫得尤為好:“多情自古空余恨,好夢由來最易醒。”是啊,李煜何嘗不是這樣,前半生的富貴歡樂,讓他天天在溫柔鄉(xiāng)之中暢游,時時刻刻都在與宮娥言歡,政事荒廢,直到開寶八年十二月,金陵城破,守將咼彥、馬承信,馬承俊等力戰(zhàn)而死,右內(nèi)史侍郎陳喬自縊,李煜奉表投降,自此代表一代王朝-南唐滅亡。李煜也開始了長達(dá)兩年的階囚生涯。在三十八歲之前他什么也不做,只是吟詩作詞,樂欲無窮,人世仿佛任何事情都與他無關(guān)緊要,他只是縱情聲色罷了。三十八歲之后,他什么也不能做了,只能吟詩作詞了,雖然與從前一樣,但是這個時候是處于被動的,是除了這些他再也無法去做其它的事了,他不能再如從前那樣逍遙無憂了。這個時候他內(nèi)心開始悔恨,他無盡的亡國之痛,淪為階下之囚的凄慘全數(shù)而出,再也沒有了過去那樣的花紅柳綠,沒有了宮廷中的脂粉佳人,到頭來只剩下了空悲切。如《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此時此刻他已然不再是那個富足金陵的南唐國主了,他是別人的掌中之物,稍有不慎便是死路一條,就如同“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反映出來的種種無奈,又有何法呢?美好的事物總是不容易長留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中也說過:“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是啊,過去的繁華總是那么容易逝去,這人生來來回回如同戲劇一般,昨日還是堂上之主,今日便成階下楚囚。李煜此刻心內(nèi)還是多么的凄涼,但是他并沒有直接去說自己的痛苦,沒有鋪敘今日之悲,就用了林花告別春紅,對人生時光匆匆易逝的感慨,人生處處境遇難料的感慨讓讀者從其中感受到了這世事滄桑之下李煜經(jīng)歷的苦難是難以言說的。這種情感本應(yīng)該是噴張的,應(yīng)該是如涌泉一般無間斷的,可是此時此刻身在別人檐下,李煜只能是整日以淚洗面,哀痛國家淪亡,君臣蒙羞,江山淪喪,宗廟盡毀之慘象了。他將自己的無奈情感寄托于自然之象,情感深沉婉轉(zhuǎn),這就是“無我之境”的一種表達(dá)。這種“無我之境”是作者沒辦法直截了當(dāng)表達(dá)的情感,借用外物細(xì)膩抒發(fā),是他的內(nèi)心低吟,他無法訴說,隔墻有耳,命在人手,他只可悄悄地感嘆一聲:“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边@恨綿綿不絕,物是人非,早已經(jīng)是受慣了這世間朝寒雨晚冷風(fēng)的擊打,無奈自己沒有什么能力再去挽救,李煜只得隱藏了太多的心緒,看似情感微弱,實則令人心中悲慟難平。
三.現(xiàn)時之苦,舊事之歡的眷戀感懷
李煜這一生可以鮮明的分為兩個時期,以南唐的覆滅為界限,前期的李煜也可以說成是享盡人間繁華富貴,美人為陪;可是后期也可以說成飽受折磨,生不如死。為何差別如此之大?他登基為帝后整日沉湎聲色之中,無心為證,天真的以為只要年年向宋朝納貢也就沒問題了,可是趙匡胤哪里就會止步于此,滿足于此呢?他滅了南唐統(tǒng)一了中原,而后李煜就成了階下之囚了,在趙匡胤在位之時李煜還沒那么凄慘,可是到了趙光義繼位,李煜的命更加凄慘了。據(jù)《熙陵幸小周后圖》反映太宗常幸小周后,故意在心靈中折磨李煜,這讓李煜更加的無地自容,過去自己最寵愛的妃子如今也成為了他人的玩物。這件事情明朝人沈德符《萬歷野獲篇·果報·勝國之女致禍》也有過明確記載:“偶于友人處,見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后圖》,太宗頭戴幞頭,面黔色而體肥,器具甚偉;周后肢體纖弱,數(shù)宮人抱持之,周作蹙額不能勝之狀。蓋后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從諸夫人入禁中,輒留數(shù)日不出,其出時必詈辱后主,后主宛轉(zhuǎn)避之?!彼晕覀儾浑y看出后期的李煜生活是十分凄慘的,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都遭受著重重打擊。尤其是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詞成了他千古絕唱,被世人所深深銘記,可惜也成了他死亡的成因了。故國故人已經(jīng)不存在了,那繁華的景象應(yīng)該還在吧,只不過我早已經(jīng)年華已去,容顏遲暮了。這首詞之中他表現(xiàn)出了對于往事舊人的無限眷念,留戀那昨日的繁華,回想今天卻是這般模樣。將昨日之歡與今日之苦做了對比,可以反應(yīng)出李煜飽經(jīng)折磨,已經(jīng)不成人樣,深深的愁思就像那奔流的江水一般,永遠(yuǎn)沒有盡頭。不久之后他就被賜鴆酒自盡,這或許是他最好的結(jié)局了吧,依我看來這樣活著不如早早死去,何必受人侮辱。士可殺而不可辱,這種道理他豈能不懂呢?他也沒有越王勾踐那樣的決心與毅力,他沒有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氣勢,白白在帝王之家走了一遭了。這首詞我們讀起來很多人不會有太多的悲痛情感,因為他寫的太細(xì)膩,心內(nèi)如此糾結(jié),如此劇痛,他卻只能是悄悄寫出來,只能是今昔對比將自己的痛與恨抒發(fā)出來,可還是避免不了他的悲慘結(jié)局。他活著如此痛苦,可是詞里卻淡淡然然,這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實在是隱藏到了極致了??墒撬目噙€是會有人懂,還是會被后人所同情,所哀憐。
結(jié)語:李煜作為一代帝王,或許他實在是不夠資格,但是在中國詞史上他的地位絕對不亞于李白、杜甫。他一生苦難實在太多了,他在帝王家就決定了這一生是始終要與凄苦為伴的,這是避免不了的,他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劇痛,最終還落得個客死他鄉(xiāng),不得善終的慘劇。但是他的詞情感抒發(fā)卻是極其細(xì)膩的,并沒有像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那樣個人情感高揚,沒有那種主體情感蓬勃而出,不像“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那種主體直發(fā)的豁達(dá)情感,也沒有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他的痛很難被人看出來,只是在明月之下悄悄低吟淺懷,嘆一句:“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又或者悄悄立足廊下唱一聲:“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一般我們讀來,如果不知道李煜經(jīng)歷了什么,我們是不會發(fā)覺這其中藏著的血與淚的哀愁。這就同于王國維先生的“無我之境”了,這種“無我之境”并不是簡簡單單地理解為沒有主體情感蘊含其中,它只是將主體之情含蓄委婉的表達(dá)了出來,不容易被讀者所察覺到,或者很難把握到他內(nèi)心深處遠(yuǎn)比這痛千百倍的苦。李煜作為一個失敗的君王,他一生像戲劇一般,他的詞是一種“無我之境”的深刻體現(xiàn),無論多么的接近死亡,痛苦無法言喻,但是詞中表達(dá)出來的就是淡淡的情感。他將“無我之境”升華到了一種高度,看似無情實則情遠(yuǎn)非常人所能悟。這種細(xì)膩的主體情感需要盡量放在作家當(dāng)時的經(jīng)歷、社會背景中去細(xì)細(xì)品味,不然很難準(zhǔn)確地知曉作者的情感抒發(fā)。論文借用了王國維先生的“無我之境”理論去分析了李后主詞當(dāng)中細(xì)膩的主題情感,這樣就能夠理解李后主一生的哀與痛了,他的詞也就容易被我們挖掘了,無論是人生凄苦無奈還是今朝苦,昔日樂的抒發(fā),都會有了一種新的看法,新的理解,并不是李煜沒心沒肺,只是太多的情感讓他再也不能平常似的抒發(fā)了。這種情感縈繞讓他詞之中如流水,如閑云,看似輕淡,實際上卻是厚厚的行囊,壓的人再也無法呼吸。
參考文獻
1.張玖青.《李煜全集》[M].湖北:崇文書局,2015(08)
2.李煜.《李煜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8)
3.王國維.《人間詞話》[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06)
4.陳振.《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7)
5.郭啟紅.《千秋詞主李煜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01)
6.趙崇祚.《花間集》[M].江蘇: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08)
7.任崇岳.《李后主:帝業(yè)興衰話南唐》[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03)
(作者介紹:程琳,喀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