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冬美
(山東省淄博市第一醫(yī)院,山東 淄博 255200)
顱腦損傷指因機械暴力、高處墜落、交通意外等造成大腦開放性或閉合性損害,是常見創(chuàng)傷性急危重癥[1]。癲癇指一種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狀態(tài),是顱腦損傷后嚴重并發(fā)癥,腦外傷7d內出現(xiàn)為早期癲癇,7d后出現(xiàn)為后期癲癇,其發(fā)生可進一步加重腦組織損害,不利于患者預后[2]。拉莫三嗪具有廣譜抗癲癇作用,其療效與安全性得到廣泛認可,在臨床多類癲癇治療中均有應用[3]。本研究旨在觀察拉莫三嗪對顱腦損傷后期癲癇患者腦電圖的影響。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顱腦損傷且后期并發(fā)癲癇患者120例,納入標準:有創(chuàng)傷史且經CT或MRI確診顱腦損傷,經癥狀及腦電圖判斷癲癇發(fā)作,年齡18~70歲,癲癇出現(xiàn)在腦外傷7d后,本人或家屬對治療配合及研究知情;排除標準:既往癲癇病史與抗癲癇用藥史,其他顱腦疾病,心肝腎功能不全,中途轉院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把納入對象分為觀察組60人及對照組60人,觀察組、對照組性別男/女[(37/23)和(35/25),P>0.05],平均年齡[(44.87±6.64)歲和(45.12±7.14)歲,P>0.05],受傷原因交通意外/鈍器傷/銳器傷/高處墜落[(25/11/7/17)和(24/12/6/18),P>0.05],兩組性別、年齡、受傷原因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有預防墜床、避免刺激等保護性措施,處理原發(fā)病、改善腦水腫、控制體溫等常規(guī)治療,癲癇發(fā)作時給予防舌咬傷、保持氣道通暢等緊急處理。觀察組口服(或鼻飼給藥)拉莫三嗪片(三金集團湖南三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50596,25 mg*24片*2板/盒),首次給藥25 mg/次,1次/d,連續(xù)給藥2周后,調整劑量50 mg/次,1次/d,連續(xù)服用2周;此后,每1~2周加大劑量,加量不超過50~100 mg,直至達到最佳療效,一般最佳療效維持劑量在100~200 mg/d,少部分病人需500 mg/d才能達到期望療效。對照組口服(或鼻飼給藥)丙戊酸鈉片(湖南省湘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43020874,200 mg*100片/瓶),首次給藥200 mg/次,1次/d,連續(xù)給藥1周,如果癲癇控制良好,則維持該劑量;如果仍有癲癇發(fā)作,調整劑量400 mg/次,1次/d,每周進行加量,加量以200 mg為宜,直至達到最佳療效或不能耐受,一般最大劑量不超過1 600 mg/d。兩組治療期間監(jiān)測不良反應,連續(xù)治療6個月后觀察療效。觀察指標見相關資料。
2.1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67%(χ2=6.508,P<0.05)。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n(%)]
2.2兩組治療后腦電圖結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腦電圖改善率98.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4,P<0.05),觀察組平均得分(2.92±1.08)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45±0.8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661,P<0.05)。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腦電圖結果比較
2.3兩組不良反應出現(xiàn)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出現(xiàn)率1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75,P<0.05)。見表3。
表3 用藥期間兩組不良反應出現(xiàn)情況比較[n(%)]
臨床上,由顱腦外傷、腦血管病、腫瘤占位等引起的繼發(fā)性癲癇占癲癇35%左右,癲癇發(fā)作可造成顱內壓升高、腦組織缺氧、腦疝等嚴重問題,影響大腦功能,不利于患者恢復[5-6]。癲癇治療除緊急對癥處理之外,以藥物控制為主,其中常見用藥有丙戊酸鈉及拉莫三嗪,但研究表明,丙戊酸鈉對患者造成副反應較多[7]。因此,尋找更有效的抗癲癇藥物及減少不良反應對癲癇患者意義重大。
顱腦損傷癲癇發(fā)作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與受傷后腦血運改變、血腦屏障破壞、腦瘢痕形成等有關[2]。癲癇的發(fā)生與神經元細胞膜離子分布改變引起異常放電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谷氨酸等興奮性神經遞質能誘發(fā)動作電位爆發(fā),對癲癇形成有促進作用[3]。丙戊酸鈉是一類非鎮(zhèn)靜抗癲癇藥,可促進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GABA)合成并減少其分解,提升GABA水平,降低神經細胞興奮性,控制癲癇發(fā)作[5]。拉莫三嗪可阻斷Na+通道,抑制癲癇灶神經細胞異常放電,并通過穩(wěn)定神經細胞膜電極,阻礙谷氨酸等興奮性遞質釋放,充分發(fā)揮抗癲癇功效,且具有吸收效果好、半衰期較長、不影響認知能力等優(yōu)勢[7]。腦電圖對癲癇的診斷及治療均具有參考價值,通過腦電圖中癇樣放電情況可以判斷癲癇程度及治療效果,指導臨床用藥[3]。本研究結果顯示,口服拉莫三嗪的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90.00%)高于口服丙戊酸鈉的對照組(71.67%),腦電圖改善率(98.33%)高于對照組(83.33%),不良反應出現(xiàn)率(10.0%)低于對照組(25.00%),說明拉莫三嗪能更好改善癲癇發(fā)作,改善腦電圖,且安全性更好,與韋迪岱等[5]、楊秀[7]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拉莫三嗪用于顱腦損傷后期癲癇患者,可以減輕癲癇發(fā)作程度和頻率,改善腦電圖情況,且安全性高,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