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翔 高志良(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感染性疾病科)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威脅全人類健康的重大衛(wèi)生問題,全球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所致的比例分別為30%和56%,我國肝硬化和HCC患者中,上述比例高達60%和80%。減少慢性HBV感染者發(fā)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目前多數(shù)學者的觀點認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愈是分不同水平的,需要逐步實現(xiàn)。憑借現(xiàn)有治療措施暫無法實現(xiàn)CHB的徹底治愈(即HBsAg、HBV DNA、肝細胞內cccDNA和整合入宿主基因組的HBV DNA均被清除),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提出對于部分適合的患者應盡可能追求CHB的臨床治愈,即停止治療后持續(xù)的病毒學應答/HBsAg消失/并伴有ALT復常和肝臟組織病變改善,是目前可及的理想目標。
在過去的十余年間,已積累了豐富的抗乙肝病毒藥物使用經(jīng)驗,在治愈乙肝新藥尚未面世的情況下,合理使用核苷(酸)類似物(NAs)和干擾素(IFN)能讓部分CHB優(yōu)勢患者群體獲得臨床治愈。2018年4月,由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啟動中國慢乙肝臨床治愈“珠峰”工程,擬在3萬例NAs經(jīng)治CHB患者中達到HBV DNA不可測、HBeAg陰轉、HBsAg低于1500IU/mL條件時,轉用Peg-IFN聯(lián)合NAs的方案追求臨床治愈,該項公益事業(yè)不僅讓更多的CHB患者獲益,也是WHO“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行動”之一,也為未來真正治愈HBV感染提供寶貴的真實世界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