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虹儀 趙博 曹琳 張燕燕 張雪寧*
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 (primary aldosteronism,PA;簡稱原醛癥)是繼發(fā)性高血壓的常見因素。隨著診療水平的提高,術前對PA的分型及定位診斷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腎上腺疾病重要的檢查手段,影像檢查較生化檢測能更加直觀、可靠地顯示腎上腺的形態(tài),從而有助于臨床醫(yī)生為不同類型的PA病人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目前PA分型和定位的金標準是腎上腺靜脈采血(adrenal venous sampling,AVS)[1]。然而,由于腎上腺靜脈解剖的特殊性,靜脈導管的插管成功率不甚理想。尤其是對右腎上腺靜脈,由于其形態(tài)細、短,且從右腎上腺發(fā)出后直接匯入下腔靜脈,再加之常常存在解剖結構上的變異[2-3],因而單純依靠血管造影來定位右腎上腺靜脈困難較大。增強多層螺旋CT(MDCT)及MR血管成像(MRA)可以清楚顯示右腎上腺靜脈的形態(tài)及位置[4-5],有利于臨床醫(yī)生在血管造影術前對導管進入方向及插管深度進行預估,從而提高靜脈插管的成功率。
PA是指腎上腺皮質分泌過多醛固酮,導致潴鈉排鉀、血容量增多、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活性受抑制,臨床表現(xiàn)為高血壓和(或)低血鉀的臨床綜合征[6]。作為繼發(fā)性高血壓常見的病因之一,PA發(fā)病率在高血壓人群中約占11%[4]。PA不僅可導致病人左心室肥厚、QT間期延長等病變,而且較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人更容易發(fā)生腦梗死、心肌梗死和房顫,因此對PA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PA治療前要區(qū)分是單側還是雙側腎上腺病變[7],一側醛固酮分泌過多可以經(jīng)手術切除,而雙側醛固酮增多則推薦使用藥物治療。雙側腎上腺增生 (bil ateral adrenal hyperplasia,BAH)是臨床最常見的PA類型,占PA病人的65%;而單側醛固酮增多常見于醛固酮腺瘤(a 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和原發(fā)性單側腎上腺增生,分別占PA病人的30%和3%。臨床和生化檢測對BAH和APA鑒別診斷的可靠性較差,影像檢查對兩者的鑒別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AVS是臨床診斷PA的金標準,可以定量反映受檢者雙側腎上腺分泌醛固酮情況。而增強MDCT和非對比增強MRA可以較清晰顯示血管的位置與形態(tài),目前已經(jīng)應用于顯示右腎上腺靜脈(right adrenal vein,RAV)的解剖位置。
2.1 AVS 對于PA診斷明確而影像檢查陰性或占位性病變直徑<1 cm者,臨床指南[8]要求術前必須行AVS檢查,通過測定雙側腎上腺靜脈醛固酮水平,鑒別是雙側腎上腺病變還是一側腎上腺病變。若為單側腎上腺病變,治療方案建議行單側腎上腺切除術;如病人無法手術或為雙側腎上腺病變,則多采用藥物如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9]。
AVS大致流程是:首先由一側股靜脈穿刺置管,經(jīng)下腔靜脈再插管至該側腎上腺靜脈,對側腎上腺靜脈采取同樣方式插管,隨后同時采雙側腎上腺靜脈血樣,根據(jù)檢驗樣本中醛固酮含量來判斷腎上腺生理及病理學改變。左側腎上腺靜脈較長,血液回流入左腎靜脈再進入下腔靜脈,傳統(tǒng)三期增強CT檢查可以清楚顯示其形態(tài)及位置。然而RAV的解剖特點給AVS增加了困難。首先,RAV形態(tài)較左側更細且短小,在CT上顯示層數(shù)較少,往往容易被忽略;其次,RAV從右側腎上腺髓質發(fā)出后直接進入下腔靜脈。不僅如此,部分病人RAV存在先匯入副肝靜脈的解剖變異(約10%),這都使得RAV插管較左側更困難,也是AVS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在AVS穿刺前對RAV位置及走行進行定位有助于RAV 插管成功[1,10]。
2.2 增強MDCT成像 目前評價腎上腺疾病的首選影像方法是CT檢查。因其空間分辨力高,指南[8]建議采用MDCT薄層掃描及增強掃描并行三維重組成像作為確診PA病人的初始檢查,從而對病變進行鑒別診斷和側別的定位。APA在MDCT影像上可表現(xiàn)為低密度小結節(jié)影(直徑<2 cm),但MDCT對直徑<5 mm的結節(jié)敏感性較低。BAH在MDCT影像上可見腎上腺呈雙側增生改變,亦可無明顯異常變化,因此即使MDCT檢查陰性,仍然不能除外單側或雙側原發(fā)性腎上腺增生及較小的腎上腺腺瘤。另外,MDCT難以判斷腎上腺優(yōu)勢分泌側。因此,MDCT對于右腎上腺靜脈的顯示一直是研究的重點。
Ota等[1]在對120例PA病人行傳統(tǒng)三期強化掃描后追加了動脈晚期(即在動脈期結束后13 s)掃描,結果發(fā)現(xiàn)在MDCT定位RAV后進行AVS,其成功率達到99.2%。同時以AVS結果作為金標準,驗證MDCT對RAV的顯示率達到93.2%。但研究也同時提到,4期動態(tài)增強MDCT掃描對病人的輻射量較大。該研究提示第2期(動脈晚期)RAV顯示率達到93%,明顯高于其他時期,因此可以考慮通過減少掃描期或應用新技術[如低管電壓掃描及迭代重建(IR)]來減少輻射劑量。
在CT成像中,管電壓和管電流是影響輻射劑量的2個重要因素,適當降低管電壓和/或管電流可以減低輻射量、增加影像對比度,從而減少對比劑劑量,但與此同時會導致影像噪聲增加[11]。有研究表明使用IR技術可提高影像信噪比(SNR)及對比噪聲比(CNR),其獲得的影像質量比普通的濾過反投影(FBP)更高[12-13]。 Li等[13]應用低管電壓、低濃度對比劑進行增強MDCT以及60%IR獲得的影像質量不僅可達到臨床診斷要求,還能減少大約47.8%的輻射劑量和26.07%的碘攝取量。
低管電壓技術目前多應用于大、中動脈及薄壁組織器官的增強MDCT成像,但是對于類似于右腎上腺靜脈這樣的細小靜脈成像鮮有研究。基于此,Takahashi等[14]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以常規(guī)管電壓和常規(guī)濃度對比劑病例為對照組,設置3個實驗組:低管電壓組、低濃度對比劑組以及低管電壓且低濃度對比劑組,分別進行四期動態(tài)增強CT掃描,旨在比較普通與低劑量MDCT成像方式的RAV探查率和放射劑量。結果發(fā)現(xiàn),各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RAV檢出率、影像質量(SNR、CNR)無明顯差異。
Morita等[15]考慮到腎上腺血供豐富,其靜脈期介于動脈期與門靜脈期之間,因此設計了雙靜脈期強化MDCT,即在對比劑注射后延時45 s、55 s分別進行掃描,結果發(fā)現(xiàn)第1期RAV顯示率為91%,第2期RAV顯示率為92%,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雙靜脈期RAV顯示率高達98%,較普通三期強化輻射量減低。Noda等[16]也基于減少輻射劑量的考慮,在開始注射對比劑后腹主動脈的CT值達到100 HU時(約10 s)觸發(fā)動脈早期,20 s為動脈晚期,60 s為門靜脈期,用4分制評估RAV。結果發(fā)現(xiàn),RAV在第2期(動脈晚期,即注射對比劑后延遲45 s)的顯示率(83.3%)明顯高于其他2期(20.4%、63.0%);RAV 的顯示率在第 1+2+3、1+2、1+3、2+3期依次為92.6%、83.3%、63.0%、92.6%,即動脈晚期和靜脈期結合對RAV檢出率最高,同時也減少了輻射劑量。
2.3 MRA與增強MDCT比較 MRI最突出的優(yōu)勢是無輻射,同時MRA可使血流在無對比劑的情況下依然呈高信號,如臨床常見的時間飛躍法MRA,除此之外還包括相位對比法MRA及平衡穩(wěn)態(tài)自由進動序列(balanced 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b-SSFP)。近年來b-SSFP序列受到了極大關注,其3個方向的空間編碼梯度都進行了相位平衡,因此可以對任意方向的血流成像,呈現(xiàn)相對高的亮血信號。Ota等[1]利用b-SSFP序列顯示RAV,結果發(fā)現(xiàn)RAV顯示率達到84.8%,雖然較同人群的增強MDCT顯示率(97.5%)低,但是具有無電離輻射、無對比劑、一次掃描的優(yōu)勢,仍然具有較高的發(fā)展空間。因此,MRA可作為不能耐受含碘對比劑或腎功能異常病人的首選檢查。但是,M RI也有其不足之處,首先是空間分辨力較MDCT低,其次MRI檢查受呼吸運動影響較大,此外MRI檢查時間長、費用高等等,使其在PA亞型的診斷方面不如MDCT有優(yōu)勢。近年來,由于MR硬件和軟件的進步,MRA技術迅猛發(fā)展,應用更加廣泛,如可以有效減少運動偽影的螺旋槳采集技術,可以顯著減低采集時間的并行采集技術等。
從近年來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中不難發(fā)現(xiàn),應用增強MDCT顯示RAV的成功率逐漸上升,現(xiàn)已達93%;研究者的工作重心逐漸從致力于RAV的顯影和定位轉移到MDCT的輻射劑量、增加其安全性上,對低劑量CT的研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17-18]。因此,如何做到減少掃描時期,減少碘對比劑攝入的同時保證RAV的顯示率,這些有望成為今后研究的熱點。增強MDCT作為PA重要的輔助診斷方法,方便、直觀、可靠性高,為腎上腺靜脈采血術提供了重要的血管信息,從而提高插管的成功率,減少術中時間,減少并發(fā)癥。
在實際診療實踐中,臨床醫(yī)生也應具有對PA分型診斷的意識,不但能從高血壓人群中鑒別PA,還要從PA病人中鑒別增多的醛固酮來源,以便選擇治療方案。對于確診為PA而影像檢查為陰性的病人,建議在MDCT定位腎上腺靜脈的基礎上進行腎上腺靜脈采樣來明確PA分型,這對于PA的早期診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