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用德
加快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既是弘揚少數民族優(yōu)秀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舉措。
湖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省份,全省有1個自治州、2個自治縣、12個民族鄉(xiāng)、37個民族村(街)。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440萬,占全省總人口的7.34%。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保護和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使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呈現出繁榮發(fā)展的可喜局面。
2010年12月7日,湖北省召開第一次全省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會議,省人民政府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的意見》,提出了設立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發(fā)展專項資金、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政府獎、編制《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等13項繁榮發(fā)展全省民族文化的具體措施。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后,湖北省召開了省委民族工作會議暨全省援藏援疆工作會議,出臺了《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全省民族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城鄉(xiāng)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武陵山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建設的具體措施。
2016年1月,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市州有“三館一場”、縣市有“兩館一場”、鄉(xiāng)鎮(zhèn)(街道)實現“三室一廳一場”、村(社區(qū))達到“五個一”的公共文化場館建設標準,并重點對民族地區(qū)優(yōu)先建設。這些政策措施既有“含金量”,又有“含情量”,為繁榮全省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提供了堅強的政策保障。
建立了定期研究民族文化的工作機制。每年根據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和要求,確立工作階段目標,制定工作方案,組織工作檢查。開展了古籍整理、民族文化特色村寨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重點工程、民族文化進校園等多項特色工作。
建立了共同推進民族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合作機制。湖北省把民族文化研究放在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的先導位置高度重視,積極推進。與省內高校聯合,先后支持成立了武陵文化研究院、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研究會、土家族文化研究所。近年來,省民宗委先后安排100余萬元專項資金,開展民族文化課題研究,產生了70多項研究成果,出版了近10部100多本民族文化專著,為推動民族文化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形成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評選獎勵機制。先后多次與省作協(xié)、省文聯聯合開展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學獎、優(yōu)秀曲藝評選活動。
形成了少數民族文化活動會賽機制。在省直部門的支持配合下,堅持每四年舉辦一次省運會少數民族競賽類比賽、省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有效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
全省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先后集中民族發(fā)展資金,通過“四兩撥千斤”撬動地方財政建設了一批民族基礎設施。
建設了一批民族文化特色工程。先后建成了恩施土司城、恩施女兒城、恩施文化中心、恩施市摩爾城、利川市傳媒中心、巴東巴楚文化廣場、建始縣民族文化活動中心、長陽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長陽親水文化長廊、宜都潘家灣土家族鄉(xiāng)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化工程,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拉動文化消費、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搭建了平臺和載體。
實施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工程。五峰白巖坪村、宜昌點軍區(qū)車溪村民居打造出新農村建設新亮點,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評價。宣恩縣彭家寨、來鳳縣舍米湖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得到有效保護。
與旅游開發(fā)相結合,支持發(fā)展農家樂旅游。建設了恩施楓香坡、咸豐坪壩營、巴東神農溪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情旅游村寨;依托清江策劃山水實景演出《神話恩施》,進一步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培植了一批優(yōu)秀文藝作品。2011年,首屆湖北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成功舉辦,歷時16天,各地精心打造的17臺劇目,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全省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豐碩成果,反映了少數民族文藝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新水平、新成就,為江城人民奉獻了一頓豐盛的藝術大餐。獲得大獎第一名的大型土家族民族風情歌舞詩劇《嗯嘎·女兒會》被推薦參加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并獲劇目表演金獎等9個獎項;《撒葉爾嗬》組合榮獲C C T V第14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金獎;長陽歌舞劇《巴土戀人》、歌舞《巴土戀歌》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由長江人民藝術劇院選送的原創(chuàng)土家族音樂劇《尋訪滿堂音》、來鳳縣南劇傳習研究所選送的南劇《初心》分別被確定為2016年、2017年少數民族地區(qū)藝術院團晉京展演項目。由省民族歌舞團選送的土家鄉(xiāng)村音樂劇《黃四姐》代表湖北省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獲劇目銀獎。
編纂了一批少數民族優(yōu)秀出版作品。相繼組織編纂了5套《恩施州民族研究叢書》(共48本)和11套《民族文化從書》《來鳳縣民族文化叢書》(6本)、《咸豐縣民族文化叢書》(6本)、《巴東縣民族文化叢書》(6本),以《遠去的詩魂》《巴國儷歌》《白虎文叢》為代表的一批文藝作品在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藝理論研究中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批作品榮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此外,由省民委出資200余萬元,與三峽大學、吉首大學等聯合編纂的《土家族大百科全書》共350余萬字,系統(tǒng)記錄了土家族地區(qū)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和文化,是一部全面介紹土家族的工具書。
扶持培植了一批少數民族文化活動品牌。“恩施州慶”“來鳳擺手節(jié)”“恩施土家女兒會”“利川龍船調文化節(jié)”“牛王節(jié)”“椎牛節(jié)”“長陽鄉(xiāng)鎮(zhèn)文化節(jié)”等在省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品節(jié)會和亮麗名片。
著力實施了優(yōu)秀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保護工程。支持各民族地區(qū)命名表彰了一大批民間藝術大師和優(yōu)秀民間文化傳承人,恩施州政府先后命名民間藝術大師6批49人(每兩年認定一次),這些民間藝術大師代表30多個民間藝術品種,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8人,州級民間藝術大師48人。該州八個縣(市)都分別開展了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命名公布工作,共命名公布213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并給予優(yōu)秀民間文化藝人生活和傳藝補貼政策。通過這些工作,鼓舞了少數民族群眾傳承優(yōu)秀民間藝術的信心,促進了優(yōu)秀民間藝術人才的成長,涌現了一批在全國重大賽事中出類拔萃的民間藝人。
大力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舉辦“民族文化進校園”師資骨干培訓班,培訓各類文化骨干120余人次。2017年,會同省教育廳開展了首屆“民族文化進校園”十佳示范學校評選活動;著力實施民間藝術“娃娃工程”,有力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與普及。積極扶持湖北省民族歌舞團、恩施市民族文工團等專業(yè)文化團體建設,支持恩施州民族文化促進會開展“民族之花——土家族之花”選拔大賽、優(yōu)秀民族藝人命名表彰活動,促進了專業(yè)藝術人才脫穎而出。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實力,營造有利于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在2012年9月,報經國務院批準,設立了“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政府獎”,并明確為常設項目,每四年舉辦一次,對全省杰出的少數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優(yōu)秀的民族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進行表彰獎勵。2013年此項工作已正式啟動,經廣泛宣傳、個人申請、組織推薦、專家評審、省級認定等程序,2015年12月,全省首屆少數民族文化政府獎揭曉,王平等10名同志被授予“湖北省少數民族文化工作者”、王松等10名同志被授予“湖北省優(yōu)秀少數民族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者”、王丹萍等6名同志被授予“湖北省優(yōu)秀少數民族文藝作品表演者”榮譽稱號,對于進一步繁榮湖北省少數民族文藝創(chuàng)作,扶持少數民族文藝人才成長,增強少數民族文化自信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