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2019年夏,我參加工作整整十年了。我的十年,與《時代報告》的發(fā)展相伴相隨。
在這十年間,我曾經多次到過焦裕祿精神發(fā)源地蘭考,在焦裕祿紀念館里徜徉、在焦桐下沉思,久久地佇立在習近平總書記《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的碑刻之前;我曾經走進綿延起伏的太行山脈,探訪紅旗渠兒女的過往今昔;我曾經向大別山更深處行進,一路追尋英魂的足跡。
在這十年間,我曾接觸到文藝界的一線名流,李炳銀、李春雷、閻連科、周大新,面對面聽他們講授,與他們對談;我也曾深入到尋常百姓家中,揭開貧困戶的鍋蓋,與他們同吃一鍋飯。
在這十年間,我曾經無數次覺得自己苦了累了,想要放棄,又一次次地回首初心,堅定信念。在這樣的歷程中,我漸漸明白,一個人對自己初心的探尋與求索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在靈魂經歷反復洗禮,認知不斷升華之后,才更加堅定的。
在這十年的成長磨礪中,我愈加堅定了自己成為一名好記者的初心和使命。前不久,在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xié)成立70周年賀信中,他提到,希望中國文聯、中國作協(xié)要團結帶領廣大文藝工作者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這殷殷的囑托喚醒了我靈魂深處刻骨銘心的回憶。
那是在蘭考宣布退出貧困縣之時,我隨同社里的采訪組深入到脫貧攻堅第一線。隆冬時節(jié),當我們冒著嚴寒趕到張莊村時是早上六點鐘,那里已經張燈結彩準備好了春節(jié)特別節(jié)目的錄制;夜幕深沉時,葡萄架鄉(xiāng)的黨委書記岳建河還在給兩委干部開會,臨走時囑咐他們,“一人買個燒餅,吃完接著干”。這就是我們的黨員干部,這就是蘭考的精神氣質!……在為期兩個月的集中采訪中,我?guī)缀跖鼙榱颂m考縣的各個村落,接觸到上百位駐村干部,我的頭發(fā)亂了,妝容花了,身體冷了,心卻熱了。我不禁思緒萬千,蘭考向中央交卷,又何嘗不是我們在向這個時代交卷?是那無數個令人感動的精彩瞬間構筑起了蘭考的扶貧歲月。
我想,我理應用手中的筆記錄下這樣的瞬間,讓脫貧攻堅的歲月在新時代的長河里波光粼粼!
今年4月,奔流文學院第九屆作家研修班在唐莊舉行。那里是“改革先鋒”吳金印曾經戰(zhàn)斗過、而今仍然在戰(zhàn)斗的地方,那里有著中國鄉(xiāng)鎮(zhèn)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也是在那里,我采訪到了欽慕已久的吳金印老人,參觀了他親手打造的四合社區(qū)。在巍巍浩蕩的唐公山上,漫山遍野的魚鱗坑鐫刻著他的不朽功勛,那樣的奇觀是動人心魄的對象和發(fā)人感慨的存在。在那一時刻,我覺得自己從未如此真實地感受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創(chuàng)造。我在不斷的回憶和重新的發(fā)現中愈加清晰理解了吳金印這個平凡老人的非凡存在。
我想我理應用手中的筆書寫出這樣的人物,讓鄉(xiāng)村振興的號角在新時代的大地上響徹心扉!
在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櫥窗里,《德耀中原》不可或缺。為了采寫見義勇為模范李學生的故事,我從他的家鄉(xiāng)河南商丘出發(fā),輾轉千里,抵達他的犧牲地——浙江溫州,探尋他生命初始與終結的所在。在水心匯昌,我見到了李學生垂垂老矣的父親和他已然成年的女兒,我們一起前往他當年出事的火車道班。是憑吊,也是紀念。那一天很熱,沒有一絲涼蔭,我們整個人在太陽底下炙烤著。無言的沉默,讓山河動容。離那段軌道越來越近了,我的心也越來越痛。我一邊擦著汗,也擦著眼里的淚。我無法控制決堤的淚水,揪心的疼痛至今沒有絲毫減輕。這種瞬間的痛感,銘刻在我的心里,成為一種對人類共情的最好注釋,這是李學生身上放射出的耀眼光芒。
我想我理應用手中的筆謳歌這樣的高光時刻,讓中華文明的圣火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熊熊燃燒!
在中原大地,還有著許許多多像吳金印、李學生這樣輝耀神州的典型人物,也有著無法窮盡的像奮戰(zhàn)在蘭考脫貧攻堅一線的人民群眾,是他們用汗水和淚水構筑起了新時代的華章,是他們用拼搏和奮進奏響了新時代的強音,我們理應用手中的筆記錄下這樣的時代,書寫好這樣的時代,謳歌出這樣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