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天津廣播電視大學,天津 300191)
近年來,隨著移動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網絡環(huán)境的不斷優(yōu)化,一種基于移動技術,利用微型媒體呈現信息資源、實現人們碎片化時間學習的新型學習模式,即移動微學習應運而生。該模式為學習者構建了一種融互動體驗與資源共享于一體的移動學習環(huán)境,學習者可借助移動終端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隨時隨地學習,并能在互動體驗中與其他學習者進行協(xié)作學習,進一步深化知識運用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
移動微學習不同于其它類型的網絡遠程學習,它能夠利用移動終端傳播短小精悍、主題突出、實用性強的片段化知識內容,并滿足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非正式學習的需求[1]。其特點是學習需求的明確化、學習內容的碎片化、學習環(huán)境的自由化、學習方式的移動化以及學習者的終身化。
移動微學習的核心內容是微課程的構建與傳播。微課程(Micro-Lecture)的概念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San Juan)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正式提出。Penrose認為,微課程是以建構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總結歸納知識點的基礎上構建的知識挖掘(Knowledge Excavation)框架平臺,該平臺在相應的作業(yè)、測評以及交流互動的支持下,微型的知識脈沖(Knowledge Burst)能夠與傳統(tǒng)面授教學達到相似的學習效果,并能給學習者帶來更多的學習自主權[2]。我國較早提出“微課程”概念的胡鐵生認為,微課程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教學過程中某個知識點(如重、難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或主題實驗)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網絡化、學習方式多元化的在線視頻課程[3]。因此,微課程不僅包括短小精悍、主題突出的學習資源,還包括小組討論、協(xié)作交流等學習互動環(huán)節(jié),以及相應的測評與反饋評價系統(tǒng)[4]。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新型的移動終端逐步被應用于移動微學習中。新媒體聯(lián)盟(New Media Consortium,簡稱 NMC)發(fā)布的地平線報告指出,移動技術已發(fā)展成為教育領域極具潛力和應用空間的重要技術,將對教育過程中的教與學產生積極的影響。[5]智能手機的普及為移動微學習的實現提供了硬件支持和技術保障。因為智能手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它能處理和傳輸各類視頻、音頻、圖文格式文件等,并能通過QQ、微博、微信等客戶終端實現資源共享與交流互動,幫助學習者實現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以及在線學習[6]。
為客觀地了解學生參與移動微學習的現狀,課題組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天津廣播電視大學的1000名學生,涉及6個專業(yè),即英語、法律、工商管理、行政管理、計算機和土木工程。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移動微學習的態(tài)度、對移動微學習內容的需求、使用移動微學習資源的現狀及使用移動終端學習的時長等,調查結果如下:
1.學生對移動微學習的態(tài)度基本上是認可的。調查顯示,有95%的學生曾經有過移動微學習的經歷,其中30%的學生經常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學習,65%的學生偶爾會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學習。并且有10%的學生認為移動微學習可以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并將成為提升個人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當然,也有少數學生對移動微學習持觀望或否定態(tài)度,他們仍偏愛面對面的課堂學習。
2.學生對移動微學習內容的需求呈多樣化趨勢。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學生對移動微學習內容的需求主要包括四大類:一是與專業(yè)相關的課程類資源,包括課程講解、作業(yè)布置及考試信息等;二是外語學習資源;三是通識類資源,比如科技動態(tài)、時政要聞、百科知識等;四是各類證書的考試信息及就業(yè)信息等。另外,學生提出希望能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展開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以便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自身能力。
3.移動微學習資源仍存在“建多用少”的現象。由于視頻資源具有信息量大、生動形象的特點,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備受學習資源建設的青睞。目前,我校為學生們提供的移動學習資源除了文本資源和音頻資源外,視頻資源主要包括視頻公開課、網絡核心課、名師經典課、泛在微課堂、國外公開課、超星學術視頻等多專業(yè)、綜合性的學習資源。但經常使用這些資源的學生人數并不是很多,據調查,有67%的學生聽說過這些學習資源,有33%的學生并不知道這些學習資源的存在;并且只有27.8%的學生曾經使用過這些資源,而72.2%的學生從來沒用過。這些數據與我們的預期目標是有差距的,建設學習資源的前期投入比較大,但目前來看,資源利用率還有待提高。
4.學生使用移動終端的時間較長,但用于學習的時間并不長。學生經常使用的電子終端設備有筆記本、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調查顯示,目前有48%的學生擁有筆記本,有15.6%的學生擁有平板電腦,有99.8%的學生擁有智能手機。由于智能手機體積小、攜帶方便,并具備學習、游戲、社交等多種功能,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的必需品。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多于4小時的學生占56%,有90%的學生在睡前和早晨醒來都有看手機的習慣,但每天用手機學習的時間平均只有0.6小時。
針對學生參與移動微學習的現狀,筆者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內容、交互形式以及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影響學生參與移動微學習的因素。
1.學習能力
移動微學習的實現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根據自身的知識水平選擇適當的學習資源有計劃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學生是否具備學習能力成為學生參與移動微學習的關鍵因素。在學生群體中,由于個體差異較大,學習能力也是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參與移動微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并能夠合理利用學習資源,為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學習效果比較顯著;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參與移動微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而且不會合理利用學習資源,學習效果也不明顯。
2.學習內容
移動微學習的顯著特點是“碎片化”,是學習者利用碎片化時間、碎片化資源及碎片化媒體進行的非正式學習[7]。因此,學生在選擇學習資源時,短小精悍、實用性強、易于操作的碎片化學習內容將成為他們的首選;而時間過長、內容過于理論化、可操作性差的學習資源會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壓力和負擔,而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導致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此外,學習內容的趣味性也會影響學生參與移動微學習的積極性。
3.交互形式
交互(Interaction)是人與人之間產生關系和思想碰撞的方式[8]。Moore在學習交互距離理論(Transactional Distance Theory)中把學習交互定義為學習者、教師和課程內容的學習活動,即學習交互分為三種形式:“學習者—內容”“學習者—教師”和“學習者—學習者”[9]。其中,學習者與內容的交互是教育的根本;學習者與教師的交互體現了教學過程的實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彌補了學習者心理的感知距離,并為其提供了知識再創(chuàng)造的機會。在移動微學習過程中,這三種交互形式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只注重學習者與內容之間的交互,忽略了學習者與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學生就會產生學習孤獨感,將逐漸失去參與學習的興趣。
4.學習環(huán)境
這里所指的學習環(huán)境既包括網絡環(huán)境,也包括社群環(huán)境。在移動學習資源中,視頻類學習資源最受學生歡迎。這類學習資源對學習設備和網絡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因此,移動終端設備的不斷升級和網絡環(huán)境的暢通將影響學生長期進行移動學習的可能性。另外,移動學習環(huán)境是一個相對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具備一定的學習主動性。同時,良好的社群環(huán)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即當部分學生感到學習資源的好處時,他們會主動傳遞積極信息,從而影響其他學生嘗試使用這些學習資源。可見,暢通的網絡環(huán)境和積極的社群環(huán)境都將促進學生參與移動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硬”“軟”環(huán)境
學習“硬”環(huán)境是指網絡環(huán)境,它是實現移動微學習的基本保障。目前,校內已實現無線網絡的全覆蓋,學生能夠利用移動終端隨時訪問學校的網絡資源平臺和校外的網絡學習資源。學習“軟”環(huán)境是指社群環(huán)境,為了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利用移動學習資源,我們要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社群環(huán)境,在學生群體中大力宣傳和推廣移動微學習模式,鼓勵學生使用移動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2.注重學習資源的多元化和知識的關聯(lián)性
由于移動微學習的碎片化特征,學生在選擇學習資源時主要是依靠自我覺知來進行,因此在學習資源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關聯(lián)性、連貫性及相承性,重視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化,使學生能夠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新知識,避免碎片化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為了滿足各類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整合現有學習資源及網絡資源的基礎上,開展多學科、多類型的學習資源建設,力爭實現學科的普及化和內容的多元化。對于需要反復記憶的學習內容,除制作相應的學習資源外,還要通過各種類型的線上操練來強化學習者大腦對重難點信息的反復刺激,幫助學習者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3.加強師生間的個性化輔導和生生間的協(xié)作學習
眾所周知,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學生參與移動微學習的關鍵因素,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不能參與移動微學習。相反,針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個性化輔導,幫助其彌補能力的不足和知識的缺陷,以便盡快趕上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習者之間進行協(xié)作學習,通過設計一些活動把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搭配在一起建立學習小組,以強帶弱,互幫互助,以便減少學習者之間的差距。另外,在師生交互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體驗,因為它是增進學習者知識與情感以及態(tài)度養(yǎng)成的關鍵。我們可利用移動微學習資源的短時性特點,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靈活管理自己的時間,真正實現隨時隨地學習,并引導和督促學習者之間多開展線上交流,彌補由于時空分離而缺少的情感交流,讓學生擺脫線上學習的孤獨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4.提高學生的自適應性和學習主動性
在移動微學習模式的實施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自適應性和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意識。制作學習資源時可使用類比、比較和擴展等方法,通過對知識點的歸納比較來強化知識點的銜接,通過對知識點的擴展來延伸學習內容,使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范圍,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可利用質疑的方法來強化問題導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習者之間多開展交流與溝通,避免學生因惰性或學習能力不足而不能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隨時隨地始終都能保持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5.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jiān)督與指導
移動微學習模式不僅要重視學習資源的建設和使用,更要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jiān)督與指導。學生雖遠離課堂,從表面上看失去了教師面對面的輔導,但只是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并沒有改變,教師的關注仍然存在。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能力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以便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教師應借助移動終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督,幫助學生優(yōu)化學習計劃,總結學習任務,調整學習行為,形成學習反思,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效率的最大化。
移動微學習是互聯(lián)網+時代學習者獲取知識、實現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它突破了時空限制,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促進了學習模式的多元化發(fā)展,是人們通過已有知識構建新知識的有效方式。目前,雖然我們建設了許多移動學習資源,但學生參與移動微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資源利用率較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一是宣傳力度不夠,許多學生還沒有認識到移動微學習的好處;二是學習資源不夠全面,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三是對移動微學習過程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與管理。因此,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改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移動微學習,指導他們利用移動學習資源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