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婧
[摘要]目前,國內各大專業(yè)院校均開設音樂基礎理論課程“視唱練耳”,其教學理念與內容仍以重技能輕文化內涵的西方音樂理論為主,在傳統(tǒng)音樂逐步被重視的當下,如何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融入視唱練耳教學,這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主要從川昆潤腔的角度探討如何將傳統(tǒng)音樂的學習融入其中,豐富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
[關 ?鍵 ?詞]視唱練耳教學;傳統(tǒng)音樂;川昆潤腔
一、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現狀
縱觀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在“戊戌變法”之后,我國陸續(xù)興辦“新式學堂”,教育體制被逐漸確立與完善。在視唱練耳教學模式上,出現重“我思”輕“我能”的音樂教學認知模式。以掌握“固定唱名法”為主要教學目的,以鋼琴作為唯一的教學手段, 以單純的“音高”“節(jié)奏”的聽辨訓練為基本教學內容,無視學生自身對音樂的體驗,忽視對學生文化藝術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認知與情感失調。然而音樂教育的過程不同于獲知的過程,音樂是感性體驗的對象,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重“技能”輕“內涵”,忽視人及音樂本身所具有的能動性以及音樂意義生成的途徑,造成對音樂理解的封閉性。
(二)技能訓練與文化傳承的二重性
視唱練耳作為音樂院校的一門重要專業(yè)基礎課程,其教學目標應該具有技能訓練目標和文化傳承目標二重性,以音高、節(jié)奏練習為教學的基本手段,以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樂感為重要內容。要傳承與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必須從基礎教育入手,用視唱練耳教學手段傳承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民歌,這是我們始終要堅持的教學方向和目標。但僅用西洋視唱練耳教學素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適應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需求。中國專業(yè)音樂教育應該將傳統(tǒng)音樂的豐富資源轉化到教學中,努力建立“中土音樂文化樂感訓練課程”教材建設理念,改變以往把“視唱練耳”教材片面理解為單純的音樂技藝;改變中外、古今視唱比例失當,外國、現代譜例偏多,傳統(tǒng)、民間作品少的狀況。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學習與訓練是目前中國音樂教育的新使命。
二、川劇昆腔的歷史淵源與特點
(一)川昆的歷史淵源
昆曲自14世紀中葉萌發(fā)以來,作為一種成熟完美的綜合藝術,昆曲獨特的聲腔系統(tǒng)是音樂化的語言藝術。對此,本人吸收川劇聲腔之一“川昆”的一些演唱方式與視唱練耳相融合,期盼由此引導學生更好地認知如何掌握中國傳統(tǒng)音樂特有的風格韻味,提高學生對四川傳統(tǒng)音樂文化立體審美感,培養(yǎng)學生對特性音調、音色,特殊韻味敏銳的感知力以及對中國音樂作品的分析、實踐能力;促進教師與學生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逐步改變僅以西方音樂教學的體系為主的現狀,使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與發(fā)展,為視唱練耳學科專業(yè)音樂教育民族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川昆特點
川劇昆腔的唱腔曲牌,板式、結構和韻味,均與流行于江浙等地的昆曲無太大差異,但在實際使用中,又表現出一系列“川化”特征。如在語音上,昆曲入川近百年間,老藝人們把蘇昆曲中的唱詞、念白發(fā)音與四川語音密切結合,用四川語音演唱昆曲,成為巴蜀人們易于接受的“川昆”;在唱詞上,川昆的劇本和唱詞大都承襲于昆曲,為適應巴蜀人們對昆曲唱詞的接受能力,一些劇目本在演出前會對原詞作一定修改。如《思凡》詞唱為“昔日有個目逢僧,救母親臨地獄門,借間靈山多少路,十萬八千有余零。南無佛,阿彌陀佛”。川昆改為“昔日嫦娥貌如仙,奔廣寒碧海青天,應悔當初偷靈藥,落得一人受孤單。南無佛,阿彌陀佛”。唱詞的變更,使曲牌也更富活力。在曲調上,在昆腔中,常見同一曲牌由于唱詞發(fā)音四聲不盡相同而產生曲調變化的情況,川昆系根據昆曲旋律按四川語音平仄、音調高低進行演唱,曲調隨之變化。如劉成基、李文杰俱是傅三乾的傳人,但在《醉隸》一劇,他們對唱腔的潤腔處理各有不同。在表演和樂器伴奏上,川昆在表演上承襲了蘇昆文靜典雅的基本風格,如《白蛇傳·金山寺》一場只用嗩吶吹奏的昆腔【醉花陰】曲牌,加強了打斗場面的音樂氣氛熏染,成為獨特的川劇昆腔戲。
三、川昆與潤腔
20世紀初期開始,隨著西學東漸的影響,我國以西方為楷模建立起音樂教育體制后,逐漸放棄我國曾經使用的樂譜,如文字譜、減字譜、燕樂半字譜和工尺譜等,以及其讀譜方式,大力推廣西洋傳來的五線譜。經過幾十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只學西方樂譜而忽視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做法,已經大大影響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從字面上而言,“潤”字具有潤飾、潤色、滋潤等含義。《說文解字》:“水曰潤下,從水閏聲,如順切?!睗櫱皇菢嫵身嵨?、風格、流派的主要因素,在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韻味的形成,很大程度取決于“潤腔”的手段。漢語聲調有四種: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主要由一個音節(jié)(字)內部的音高變化而成。
如川劇傳統(tǒng)劇目《射雕》中,雖然是以彈戲的方式呈現于舞臺上,激情高昂的彈戲旋律在一曲“鳥空啼雁南飛”中變得更加柔美動聽,演唱者在依字行腔上要有力度之美,行腔要柔韌,噙字要噙得準,腔要行得穩(wěn)。
四、視唱練耳教學中川昆潤腔的“傳承”方式新探
1.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調式差異
西方大小調體系確立于17世紀的歐洲,由中古調式中伊奧尼亞和愛奧尼亞調式發(fā)展而來,大小調式音樂的發(fā)展是建立在泛音列基礎上形成“主、屬”結構的基本和聲框架。五聲調式各調式音樂作品的音組織核心是三音組。不同的三音組具有不同的色彩。
(2)固定唱名法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首調記譜方式相矛盾
中國的音調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旋宮的觀念,《禮記》:“五音六律十二管,旋相為宮。”中國傳統(tǒng)音樂重宮觀念已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聽覺習慣中。
(3)穩(wěn)定音與潤腔相矛盾
傳統(tǒng)視唱練耳要求每個音音高準確,發(fā)音后不能有所游離,這樣每個音唱出來都是穩(wěn)定音高。而中國傳統(tǒng)音樂則多用潤腔加以修飾,經常從一個音滑向另外一個音,這個特點在傳統(tǒng)視唱練耳中完全不能體現。
(4)節(jié)奏的問題
傳統(tǒng)視唱練耳是有量式節(jié)奏,與中國音樂拍無定值的彈性節(jié)拍是兩種不同的節(jié)奏思維方式。
2.視唱練耳課堂川昆潤腔傳承的新方式探究——因“樂”施教
以具有典型四川傳統(tǒng)音樂代表性樂種及其音樂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圍繞三項基本原則基礎性、簡明性、規(guī)范性編寫,以節(jié)奏、旋律、和聲、音響(實際作品)為相關四種要素,以課程訓練的三大基本技能讀、聽、寫為三個核心,將音樂技能訓練與音樂理論分析相結合,使學生在對川昆形態(tài)結構、風格特征以及人文背景有所理解與掌握的同時,積累豐富的音樂語匯,促進綜合音樂能力的發(fā)展,并將這種能力運用到演唱、演奏和創(chuàng)作的實踐中去。我國傳統(tǒng)音樂作品中帶有很多獨特的音腔,演唱(演奏)各地區(qū)音樂作品也不一樣,西方固定唱名法并不能準確地表達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韻味。由山西大學王亮教授提出的一種適用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唱名法——潤腔唱名法,這是把中國傳統(tǒng)音樂自身讀譜規(guī)律與西方固定調、首調讀譜結合起來,對推動中國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以川劇《別洞觀景》“白鱔仙姑”片段為例。通過對作品的聆聽,先讓學生進行潤腔唱名法模唱曲調,這樣使學生無須以固定的音演唱,使學生很容易掌握其風格特點。
通過潤腔唱名法視唱后,再讓學生進行帶詞讀譜,使學生掌握作品的音準、節(jié)奏、力度以及相關的音樂內在規(guī)律,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整體的感受。
五、總結
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不單是為了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也是通過研究與發(fā)展傳統(tǒng)音樂形態(tài),揭示人類共通的文明基因。如果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沒有了傳承,這個國家將會怎樣呢?僅僅滿足于在世界音樂中充當西方音樂體系整體性中的“中國元素”,喪失自己音樂文化歷史的整體性?國外視唱練耳教學體系進入我國那么多年,當下應該結合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元素,制定出適合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樂理、視唱練耳)體系,發(fā)展成為以“唱準譜”和“聽會音”為基礎,多元的視唱練耳課程。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傅惜華.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
[3]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四川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4]王亮.中國民族旋律潤腔讀譜方法研究[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