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是基礎,文化涵養(yǎng)是前提,歷史傳承是關鍵,心理健康是保障,實踐踐行是目的。五個方面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構成學校培育青少年奮斗精神的教育網(wǎng)絡體系。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他強調(diào):“要在培養(yǎng)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tài)、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這一重要論斷為新時代學校人才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和著力點—把青少年培養(yǎng)成為具有奮斗精神、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奮斗精神是一種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是一種勇于拼搏、不怕困難的心理素質(zhì)。在新時代,奮斗精神不僅是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幸福人生的內(nèi)在訴求,也是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說:“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蹦敲?,學校教育該如何培育青少年的奮斗精神?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用理想信念厚植奮斗精神
理想是指源于現(xiàn)實而又高于現(xiàn)實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信念是人們對某一事物堅信不移的看法和堅決執(zhí)行的態(tài)度。理想的目標性、未來性和信念的堅定性、執(zhí)著性,為人們催生出源源不斷的奮斗精神。就此而言,理想信念孕育了奮斗精神,沒有理想信念也就不會有奮斗精神。同時,也應看到,理想信念也離不開奮斗。沒有奮斗,理想信念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理想信念與奮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理想信念與奮斗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在他們的心里播下理想信念的種子,催生出奮斗的精神之花,并用奮斗精神幫助他們通向未來美好之路。
古人云:立志當高遠。越是崇高而遠大的理想信念,越是能催生出人們?yōu)橹畩^斗的強大精神。17歲的馬克思在中學畢業(yè)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寫道:“在選擇職業(yè)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盵1]青年馬克思正是“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為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并為實現(xiàn)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付出了畢生心血,無論窮困潦倒還是疾病纏身,絲毫都不能動搖他對理想信念的堅守與不懈奮斗。馬克思在青年時期確立的崇高理想信念為后人樹立了光輝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兩個一百年”目標進行了深刻闡述,他同時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边@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身處新的歷史方位,廣大青少年要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始終不忘黨和人民的囑托,勇?lián)鷷r代重任,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自覺把社會共同理想化為個人奮斗目標,以永不言敗的巨大勇氣、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勇往直前的奮斗姿態(tài),頑強拼搏,砥礪前行,做新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
二、用優(yōu)秀文化涵養(yǎng)奮斗精神
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時間為軸,先后積淀形成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優(yōu)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最深沉、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在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蘊含著積極向上、樂觀進取、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偉大奮斗精神。用優(yōu)秀文化涵養(yǎng)青少年奮斗精神在當前尤為迫切而重要。這是因為,一股以悲觀、頹廢和絕望為主要特征的“喪文化”正在青少年中快速蔓延,有不少人以“佛系少年”“佛系少女”自稱。價值虛無主義、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等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正在侵蝕著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奮斗精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易經(jīng)》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鼓勵人們奮發(fā)向上、百折不撓、剛健有為?!睹献印じ孀酉隆吩唬骸肮侍鞂⒔荡笕斡谒谷艘玻叵瓤嗥湫闹?,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誡后人,成就大業(yè)必先經(jīng)過艱苦磨練和奮斗。傳統(tǒng)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已融入中華兒女的血液。誕生于戰(zhàn)爭年代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zhàn)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蘊含著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革命樂觀主義、英雄主義和大無畏精神,已成為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品格。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為凝聚民心、培育新人提供了精神指引,更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催人奮進。
學校可通過多渠道、多載體、多途徑對青少年進行優(yōu)秀文化教育。首先,要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開設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教育,繼承、弘揚奮斗精神,幫助青少年樹立起奮斗幸福的人生觀、奮斗光榮的價值觀、奮斗實干的實踐觀和過硬的本領觀。其次,要以校園文化活動為抓手,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激發(fā)青少年的奮斗精神。如舉辦“經(jīng)典詠流傳”校園藝術節(jié)、“誦讀一本好書”校園讀書節(jié)、“頑強拼搏、超越自我”校園運動會等。最后,可借助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校園網(wǎng)、電子屏幕等線下線上媒介宣傳工具,用榜樣人物的奮斗事跡引導青少年,營造蓬勃向上、勇于擔當、奮發(fā)圖強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用歷史教育傳承奮斗精神
中華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從未中斷,就在于我們擁有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歷史,尤其是近代以來的歷史,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奮斗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這本書中,蘊含著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精神。因此,應加強青少年國史、黨史教育,讓青少年從歷史中汲取奮斗力量。
自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中華民族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面對民族危機,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探尋民族、國家的出路,并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雖幾經(jīng)失敗,仍苦苦追尋。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產(chǎn)黨,以“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钡某跣呐c使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jīng)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贏得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我國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難探索,終于走上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jīng)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已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偉大的奮斗精神。
當前,要特別注意防止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對青少年的影響。歷史虛無主義以“學術研究”“反思歷史”為名,別有用心地歪曲和否定中國革命的歷史、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以及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史,詆毀、抹黑、丑化歷史偉人和民族英雄,美化叛徒、漢奸或反動人物,歌頌殖民侵略,以達到“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搞亂人們思想的惡劣作用”“適應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我國的戰(zhàn)略企圖”和“從根本上動搖社會主義中國的立國之本和強國之路”[2]的險惡用心。歷史虛無主義以抽象人性論和唯心史觀為基礎,我們則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批判武器,攻其要害,旗幟鮮明地反對它,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傳承中華民族偉大奮斗精神,續(xù)寫新時代奮斗新篇章。
四、用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奮斗精神
奮斗精神不僅是指個體積極的精神風貌,更是指個體健康而優(yōu)秀的心理素質(zhì)。就此而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新時代青少年奮斗精神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大功能:保健功能、塑造功能和發(fā)展功能。保健功能是指幫助學生了解一般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一些心理調(diào)節(jié)方法、技巧,起到預防心理疾病的作用。塑造功能是指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心理習慣,培養(yǎng)個性,完善人格,塑造優(yōu)秀心理品質(zhì),如敢于擔當、不逃避退縮;樂觀向上,不消極悲觀;堅毅不拔,不怕困難挫折;勇往直前,不猶豫萎靡等。發(fā)展功能是指幫助學生開發(fā)其心理潛能,超越自我,實現(xiàn)更高的人生發(fā)展目標和自我價值。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功能能夠協(xié)同為培養(yǎng)青少年的奮斗精神助力。
當前,一些青少年缺乏奮斗精神,正是與他們的不良心理素質(zhì)(包括錯誤認知)息息相關。譬如,有些青少年在溫室中成長,缺乏生活歷練,心理承受力較弱,很容易被困難、挫折打倒,或被學業(yè)壓力壓垮,從而精神萎靡、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棄。有些青少年自控能力較弱,經(jīng)不住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的誘惑,沉迷網(wǎng)絡虛擬世界難以自拔。有些青少年片面認識自我,只看到自身的缺點而看不到優(yōu)點,或拿別人之長與自身之短相比,從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封閉自我。有些青少年認為父輩已為他們提供了較好的物質(zhì)基礎,無需努力奮斗,因而缺乏責任擔當意識。有些青少年則存在以偏概全、非黑即白、消極悲觀等非理性認知。上述種種,都嚴重地阻礙著青少年奮斗精神的萌發(fā)。
筆者認為,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育青少年奮斗精神,學校教育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努力:第一,認識自我與自信心訓練。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自我,了解自身優(yōu)勢與不足,強優(yōu)勢、補短板,悅納自我,增強信心,在自愛、自信中走向自強。第二,勇克困難挫折,錘煉意志品質(zhì)。幫助青少年正確面對困難、挫折,在勇克困難挫折中錘煉堅強意志,奮發(fā)進取。第三,壓力應對與有效管理。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壓力,學會運用一些減壓方法,將壓力控制在一定范圍,或化壓力為動力,在減壓中激發(fā)奮斗精神。第四,理性認知與積極情緒體驗。幫助青少年認識自身存在的非理性認知,通過理性情緒療法加以矯正、改變,增加積極體驗,為奮斗增添動能。
五、用實踐活動踐行奮斗精神
奮斗是人為實現(xiàn)一定的理想目標而不懈努力的實踐活動,奮斗精神是建立在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之上的。就此而言,人的實踐活動是奮斗精神之根,奮斗精神是人的實踐活動之魂。兩者是相依相存的一體關系。離開實踐活動,奮斗精神就無從依托,理想也就無從實現(xiàn)。另外,實踐活動也是奮斗精神的試金石。換言之,人有無奮斗精神要通過實踐活動來判斷?,F(xiàn)實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少年,但他們僅有理想抱負并無實際行動,缺乏奮斗精神,永遠停留在只想不做的狀態(tài),最終使理想落空,變成幻想或空想。因此,學校在培育青少年的奮斗精神時,必須從實踐活動入手,讓他們在“做”中學,即在行動中踐行奮斗精神。
通過實踐活動踐行奮斗精神對新時代青少年尤其重要。這是因為,當代青少年的成長環(huán)境普遍優(yōu)越,他們享受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豐富物質(zhì)成果,同時也容易受到家人的過度保護和寵愛。大多數(shù)青少年在成長中缺乏艱苦奮斗的親身體驗。為此,學校應設計一些實踐活動課程,為青少年補上艱苦奮斗這一課。譬如,可組織青少年參加以“紅色之旅”“鄉(xiāng)村生活體驗”“野外生存挑戰(zhàn)”等為主題的夏令營或冬令營,或組織開展“我挑戰(zhàn),我成長”等學習、文體方面的競技活動,鼓勵青少年在活動中勇克難關,培養(yǎng)堅強意志,踐行艱苦奮斗精神,并將奮斗精神內(nèi)化為青少年自身的優(yōu)秀品質(zhì),從而為其從容應對各種人生挑戰(zhàn)、實現(xiàn)理想目標、走向幸福人生奠定堅實基礎。
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勞動作為人的一種基本實踐活動,在培養(yǎng)青少年奮斗精神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堅持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chǎn)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chǎn)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盵3]因此,通過勞動教育培養(yǎng)青少年的奮斗精神是新時代學校的必然選擇。青少年可以通過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實踐,體驗勞動過程,收獲勞動成果,培養(yǎng)勞動觀念,端正勞動態(tài)度,增強勞動情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錘煉堅強意志,踐行奮斗精神。
最后,筆者認為,上述所說的五個方面存在以下關系:理想信念是基礎,文化涵養(yǎng)是前提,歷史傳承是關鍵,心理健康是保障,實踐踐行是目的。五個方面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構成學校培育青少年奮斗精神的教育網(wǎng)絡體系。學校應通過以上教育網(wǎng)絡體系,努力使青少年踐行偉大奮斗精神,凝聚青春磅礴偉力,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2]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評析[J].紅旗文稿,2009(9):12-1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0.
【朱美燕,浙江萬里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