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治?
摘要:根據公孫龍最早在《白馬論》中提出的有關“白馬非馬”問題的論證,古今學者一直爭論不斷。本文通過解讀深層《白馬論》,并且列舉在其中影響較大的學者的觀點,對“白馬非馬”問題作進一步刨析。
關鍵詞:白馬論;公孫龍;莊子;質料名詞假說
一、問題的提出
“白馬非馬”是先秦時期許多辯者樂于談論、并歷來受人們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命題。“白馬非馬”這一問題?!鞍遵R非馬”問題通過公孫龍的解讀,使這一問題備受關注,他的《白馬論》,也為研究“白馬非馬”命題提供大量理論依據。
二、公孫龍與《白馬論》
通常把對《白馬論》的解讀包括為以下四個問題:
(一)道藏本是否有錯簡、是否有脫漏?
(二)《白馬論》的邏輯是否融貫恰當?
(三)公孫龍的論證隱含的語言哲學預設是怎樣的?
(四)春秋末年正名之爭時,《白馬論》有何意義?
第一個問題,葛瑞漢將《白馬論》分為五個論證。按照葛瑞漢的劃分,原文第9句疑似錯簡,有的學者其單獨處理該句,有的學者則移到13句前。此外,對于第9、13句歸于主還是歸于客,學者們也意見不一。
第二個問題,不少學者嘗試借助現代形式邏輯的手段改寫公孫龍的論證,做得最成功的當數邢滔滔基于Kit Fine的“任意對象”理論提出的一種新解,通過將“馬”解讀為“任意個體”,融貫地解釋了《白馬論》的論證。
第三個問題是解讀《白馬論》的核心問題,引起的爭議也最多。主要包括馮友蘭、葛瑞漢和陳漢生三類解讀。
第四個問題是對名辯學派出現的哲學和社會背景,及該學派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
三、莊子對“白馬非馬”的可行性解讀
對于“白馬非馬”這個命題,莊子在《齊物論》中進行了更深層的解讀: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 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同意文章中,莊子還指出有些辯論的目標和前提令其不可獲勝,有些辯論的目標和前提令其可獲勝。這段話,莊子暗示公孫龍如何能贏得后一類辯論。
近代,學者大多從分析“白”和“馬”兩個術語的角度進行辯論。顯然,《白馬論》本質上被視為是語義學的。這就是說,公孫龍是否能在辯論中占據上風,取決于他在《白馬論》中采用的術語意義和指代理論的可信度。不可取勝的辯論以獲得真理為目標,其前提是語義清晰,可決定勝者。
“白馬論”旨在為“白馬非馬”爭取可接受性。因此,“可”的標準是整場辯論的核心。莊子反復強調“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它說明“可”是一古老概念,為了解釋“可”,可先給出呆板乏味的回答,如“描述了論述的原因和結論之間的支持關系”。
莊子對《白馬論》“白馬非馬”之評論中的對比性辯論方式也值得探討,兩個平行從句中相對的不定式短語,一個是“以馬”,另一個是“以非馬”,可分別稱之為“馬之策”和“非馬之策”。這兩種策略的功能是“喻”“白馬不是馬”。按照通常而不精確的方式,莊子在進行間接辯論時,明白直接辯論,如同在通常情況下解釋“為什么某物是如此”一樣,是不可行的。第二點,不應將莊子本人的結論“萬物一馬”理解為莊子在為公孫龍鼎力吶喊,否則整篇文章的推導就會混亂悖理。
四、陳漢生對《白馬論》的解讀
馮友蘭最先通過柏拉圖式概念解釋“白馬”與“馬”的關系,認為“白馬非馬”問題關鍵是共相“白馬”不等于共相“馬”。而陳漢生認為在古漢語中不存在抽象概念,他運用當代語言學的理論,進一步提出質料名詞說,認為“白馬非馬”命題是“白的質料加上馬的質料不同于馬的質料”。
陳漢生在“質料名詞假說”中認為,由于古漢語名詞的不可數,先秦哲學家持有一種質料本體論,即世界是由相互交疊、相互滲透的“質料”總和構成。名詞指稱所有被指稱質料的總和,個別事物被理解為總和的一部分,而非獨立個體。
他認為公孫龍違背了“一名一 實”之教,是失敗的論證。但這種解釋有兩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其一,他將“白馬”悖論置于先秦哲學的整個語言理論背景之下,試圖揭示這一悖論的本體論預設。這一做法指出研究“白馬”悖論的新方向:該研究目的是揭示公孫龍在先秦語言理論的大背景下提出這一悖論的哲學意義。其二,陳漢生使有關解答和理論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但也存在一定問題。陳漢生通過對古漢語名詞特性的研究,提出物質名詞假設,并將一系列觀點整合于其中。
陳漢生將“可”分解為邏輯可能性和語義可能性,是將此一概念視作可分析的而非獨特的。這一理解可能令我們無法正確地認識“非真理性”辯論的本質。
陳漢生質料名詞說與莊子“可乎可,不可乎不可”觀點一致,也反映了當代哲學的理念,將“可”的概 念充實成隱含以下任何一個邏輯概念,或其中某些的混合體:“真實的”、“可能真的”、“可斷言的”、“正當的”、“一致的”、“邏輯上可行”、“不自相矛盾”等。
五、結論
本文通過對“白馬非馬”問題的討論,論述了有關于該問題起源《白馬論》中的相關問題。在這些問題中,莊子強調“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在這一點上,陳漢生有相同的觀點。與馮友蘭對這一問題柏拉圖式的解答不同,陳漢生提出了質料名詞說,也開啟了對“白馬非馬”命題全新解讀。
參考文獻:
[1]托馬斯·明,亞倫·賴,顧瑤.解決“白馬論”:莊子之“白馬非馬”驗證[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8 (02):1-9.
[2]劉玉宇,任遠.重論陳漢生“質料名詞假說”與公孫龍《白馬論》解釋[J].中國哲學史,2018 (03):122-129.
[3]劉玉宇,任遠.公孫龍《白馬論》中的名實觀與復合名詞[J].現代哲學,2012 (03):108-114.
[4]孫宇翔.近現代以來“白馬非馬”問題的解讀[D].黑龍江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