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納米比亞特約記者 趙風英
獅子、大象、斑馬、鴕鳥、長頸鹿等是游客赴納米比亞競相拍攝的動物。不過,6000年前的獵人卻沒有什么現(xiàn)代設(shè)備進行記錄,只得在巖石上徒手用石頭刻下各種動物的形象。他們在推菲爾泉留下的史前巖畫不但量大集中,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也獨具特色,成為如今考古學界的重要史跡,被譽為一本“6000歲的露天狩獵教科書”。
留給子孫的《生存手冊》
推菲爾泉是納米比亞西北部半沙漠地帶一個相對封閉的紅色巖石峽谷,目前在此保留著由布須曼人(非洲狩獵民族)在新石器時代留下的5000多個獨立巖刻。這里積聚了整個南部非洲最壯觀的巖石雕刻遺跡,因為干燥的氣候條件至今保存完好,也是全世界罕有的一處巖石藝術(shù)遺址。
記者在一塊巖畫上看到了長頸鹿、斑馬、角馬等動物(如圖②)。其中,斑馬的下方刻有幾排腳印,角馬和犀牛則分別按照群居、獨居習性得到準確表現(xiàn),有的還是媽媽和孩子一起的“親子圖”。導游說,遠古時代布須曼人刻畫動物,一個目的就是教育晚輩識別動物,培養(yǎng)狩獵能手。在動物旁補充與其對應的腳印,可以讓人在看不見動物的情況下判斷其行蹤,是一本《露天狩獵教科書》。在另一塊巖畫上,除了動物,還有一些曲線。原來這是刻畫者繪制的一張地形圖:曲線表示山脈或者河流,圓圈表示水源。巖畫提供這樣的信息,獵人該去哪兒狩獵、飲水、棲居等,一目了然,相當于為后來者贈送了一份珍貴的《自然生存手冊》。
除當?shù)貏游镏?,推菲爾泉巖畫上還出現(xiàn)了一些納米比亞薩瓦納地區(qū)并不存在的物種,比如河馬、海獅甚至企鵝。這些“神獸”如何能出現(xiàn)在巖石上令人匪夷所思。當年的學生是否也深感迷惑呢?導游稱,布須曼人是一個游牧民族,經(jīng)常長途跋山涉水。河馬的出現(xiàn)有兩種解釋:要么是畫師在別的地方見到之后刻在此處;要么是自然環(huán)境改變,原本存在的河馬在該地滅絕了。海獅和企鵝則更好理解,肯定是在布須曼人去大西洋沿岸采鹽或旅行時看到以后在萬里之外的再創(chuàng)作。它們的形象清楚地告訴當時的年輕人:世界很大,無懼遠行才能親眼見識巖畫上的所有動物。
穿越時空的史前“動畫”
同行游客中的眼尖者還發(fā)現(xiàn),一幅巖畫上的鴕鳥竟然長了四個脖子!仔細瞧,原來是表現(xiàn)它在進食、抬頭、前進以及警覺時的四種姿態(tài)。在一個鴕鳥身上刻畫四個頭,不僅節(jié)約了空間,還創(chuàng)造出一只鴕鳥栩栩如生的活動形象。導游說,這是納米比亞歷史上的“第一部動畫”!另外一處巖畫使用了陰陽刻法以區(qū)別兩頭黑白犀牛,它們的顏色差別十分細膩準確。6000年前古人能掌握如此技法描述現(xiàn)實,令人贊嘆。
眾巖畫上最能引發(fā)大家奇思的動物形象還要屬獅子、大象及長頸鹿。獅子刻有五個腳趾、細長的尾巴被折成90度直角。大象的腿和鼻子被過分拉長,與畫家達利筆下的超現(xiàn)實主義細腿象有相通之處。而長頸鹿的脖子也是長得夸張。據(jù)考證,布須曼人的食譜中從未有過這些動物。上述特征表明,布須曼人認為某些動物擁有超自然力量,是需要敬畏而不可獵殺的圖騰。如“五趾獅”就是被人化了的“獅人”,可以賜予部落力量并保護人們。超長脖子的長頸鹿則被認為可將頭伸向云層呼風喚雨。傳授知識和圖騰崇拜之外,布須曼人在巖畫上為自己留下的空間十分有限,幾處可以看到的人類腳印實為創(chuàng)作者的“簽名”。
世界遺產(chǎn)終得保護
推菲爾泉巖畫的發(fā)現(xiàn)和保護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過程。1947年,德國人勒文買下這里作為農(nóng)場,因為缺少水源而將此地命名為“推菲爾泉(意為‘不確定的泉水)”。1950年起,考古學家正式對巖畫進行統(tǒng)計和考證。直到2007年,推菲爾泉巖畫才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進行保護。但由于一些巖畫已遭到不可恢復性破壞,目前對外開放的只有200多幅。
除了巖畫,推菲爾泉谷地周圍的自然景致也十分壯觀。有很多巨石非常值得一看,“切開的豆腐”“恐龍頭”及“獅子口”等都堪稱奇觀。其中,游客尤其喜歡站到“獅子口”內(nèi)合影留念(如圖①),目前這張巨口已經(jīng)成為納米比亞對外旅游宣傳特別選用的標志性“明信片景觀”。▲